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兰州启动170项工业遗产保护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01:30  兰州晨报

  日前,兰州市文物局就兰州工业遗产实地调查已基本结束,机械、厂房、铸造品、手工作坊等170多项工业遗产将由有关部门编制《兰州市工业遗产图录》,并拟请政府部门进行公示并挂牌保护。

  兰州铸造的孙中山铜像

  一尊铜像见证一段历史,一段历史记录一城繁华。走进兰州五泉山公园里的孙中山纪念堂大院,耸立堂前的孙中山铜像透射出伟人的傲岸与高大,洋溢着一个民族崛起的勃勃活力。在铜像前,游客驻足留影。那么,这尊孙中山铜像铸造于哪一年?出自何人之手?铜像底座上没有说明,孙中山纪念堂里丝毫找不到一点关于铜像来历的记载。在纪念堂门口,一块小牌上只粗略地说明:“铸于1936年,原立于中山林,后因城市建设迁立于此……”但依然没有说明这尊铜像到底是哪个工厂铸造而成。

  孙中山铜像高2.4米,经过72年风雨洗礼,铜像变得有些黝黑,可仍然神采奕奕,如此精妙之作,是兰州制造的吗?在兰州市文物局,记者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文物局副研究员王伟说,他们在工业遗产专项调查中,才得知五泉山的孙中山塑像是甘肃制造局铸造的。

  甘肃制造局的前身是兰州制造局,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最早开办的洋务军工企业,成立于1872年,由陕甘总督左宗棠从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抽调来的技术工人,委派总兵赖长主持工厂事务,监造枪炮。 民间发现制造局职工卡

  据史料记载,兰州制造局最初建址于兰州城南畅家巷,修建工房十余间,后停业。由于清政府扩建训练军队的需要,1907年兰州制造局重新开业。1926年,兰州制造局又改名为甘肃制造局,制造枪炮弹药等,以供军需。几经波折,昔日的甘肃制造局已不存在,在今天的兰州通用机器厂里竖立着一块“甘肃制造局”的牌子,印证着一个军工企业的沧桑往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甘肃制造局留下了不少工业遗产。王伟说,西关什字兰大二院里面的至公堂建筑物与甘肃制造局有关,制造局曾经在这个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办过公,所以说,至公堂也留下了甘肃制造局的历史烙印。据王伟透露,他们从民间发现了一张甘肃制造局的职工卡,比较罕见,它是当时一个职工最基本的原始档案。他还说,在工业遗产调查中,他们还发现了甘肃制呢局的徽章以及呢料,都是比较珍贵的文物。

  除了制造局、制呢局的这些工业遗产,在阿干煤矿至今还保留着一段1936年汉阳铁厂铸造的铁轨,见证了这个明代就开始生产煤炭的老矿区曾有的繁华。另外,阿干煤矿还保存着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选煤炉,也是兰州工业遗产的印象物证。

  兰州工业遗产种类丰富

  兰州七里河区工林路的一间普通厂房里,一台磨得发亮的铣床运转了80多年,还在继续使用,它叫龙门铣床,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国莱比锡克尔总公司生产的一种铣床。王伟说,这台龙门铣床在二战期间曾经流落前苏联,上世纪50年代又被送给了兰炼,后来被甘肃机械厂买回,今天还能够运转。

  不仅是龙门铣床,兰州工业遗产种类丰富,一些已经消失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一些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文物价值。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水烟之乡”榆中青城、金崖留有古老的水烟手工作坊,是兰州特色农产品加工制作的“博物馆”,各种水烟加工工具保存完好。其中金崖水烟作坊里的15间手工车间依然安在,还有配料车间、压捆车间、库房等等,能够完整展现当年兰州水烟制作的繁忙景象。王伟介绍,榆中县马坡乡小康营村的丁家磨房、齐家磨房等水磨作坊虽然已经被废弃,但整体保存完整,当年的古老水磨还在。

  若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音乐,而老式建筑就像一曲古老的歌谣,记述着城市变迁的足迹。在兰州,不少斗篷式大屋顶淹没于林立的高楼中,它们是苏式建筑,是前苏联对这座城市的一种印记。除了兰州饭店,目前在兰州的长风厂、万里厂、兰石厂、兰飞家属院等地都有苏式建筑,给许多“老兰州”带来怀旧情感。

  拟请政府挂牌公示保护

  工业遗产该不该保护?怎样保护?兰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吉福荣介绍,2006年9月,在兰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同时,也启动了工业遗产专项调查,目前实地调查已经基本结束,兰州30多家企业有工业遗产,多达170项,列出了明细表,将拟请政府公示保护。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兰州市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现状。

  吉福荣说,在洋务运动时期,兰州的甘肃制造局就很有名;建国初期的兰炼、兰化、兰州水厂都留下了工业遗产;在“三线”建设时期,也有不少工业遗产;而且兰州不少从上海等地迁移来的地方性支柱产业也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兰州市是西北重镇、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岁月流转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工业遗产。通过调查,不仅摸清了兰州工业遗产的家底,而且对保护、利用兰州地方特色的工业遗迹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伟说,公示之后要进行挂牌保护,一些可以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的单位,也希望制定一个工业遗产的利用规划,更希望有志之士投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他还说,在对工业遗产系统调查之后,他们将在今年编制一本《兰州市工业遗产图录》。 本报首席记者 路远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工业遗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