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的竞争
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中国媒体的报道及时、客观、开放、透明,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国际信誉。
当几千名中、外记者并肩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时,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扩大开放的决心。当时钟走到2008年8月8日时,这种决心不会改变。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考察过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之后曾表示,他相信北京奥运会的新闻管理能够做到公正、透明。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初来乍到的外国媒体会发现,这是一个他们所熟悉的、按照国际惯例和奥运规则筹办的运动会,这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在着力适应国际规则、努力融入国际社会的国家。
共同社记者松村圭已经在北京工作三年了,主要负责报道体育。在这三年时间里,他说没有感觉到报道受到太大的障碍,想采访谁,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了。“比如希望采访某个地方队,只要向当地体育局提出申请就行,”他说。在松村圭看来,无论在哪个国家采访,提采访申请都是必要前提,“中国这样要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为了实现北京申奥的承诺,为国外媒体提供最大的采访便利,中国政府在2007年1月1日颁布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其中规定,持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的外国记者,在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的有效期内免办签证,凭奥林匹克身份注册卡、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可多次入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为了“试验”新规定,路透社记者白宾在火炬传递期间选择到内蒙古的呼和浩特采访,对中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有了切身的感触。
“2007年以来,中国放宽了对外国媒体采访的限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路透社的记者现在可以到处采访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当时就选择了呼和浩特。一到这里,我就采访了一位我们感兴趣的人物,想看看还有什么限制没有。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整个采访过程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中国政府的确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这很重要。”他说。
一些外国记者在接受采访时都相信,报道奥运会也会在一种透明的环境下进行,这让他们感到欣慰。
特殊的遗产
在回忆起北京申奥的点点滴滴时,总有一句话被常常提起,那就是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那句前所未有的评语: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这份遗产中,将包括中国更加开放的姿态。
松村圭提起汶川地震时中国政府对全球媒体公开、透明的态度依然很赞赏。虽然他没有去抗震一线,但他的同事告诉他,地震报道时能够获取很多信息,中国政府的态度很开放。他说,在奥运会之后也许采访的渠道不顺畅的情况依然有可能发生,但“新闻采访的宽松度相信会越来越大”。
在高斯帕看来,奥运会显然会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且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不断开放和加强与外界沟通所带来的益处”。
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是位中国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1988年到1993年就在中国工作,1998年之后再次回来。在中国的15年时间,让他对这个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有很多体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新闻也越来越开放。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我们不可以报道。今年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派记者去了西藏和地震灾区,中国政府都给予了大力的帮助。”他说。
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光耀的根就在中国。这位菲律宾华人1978年到台湾学习中文,并在那里学习生活多年,现在又在北京准备报道奥运会。他将奥运会称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林光耀说:“这次有那么多外国记者、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种团体的官员来到中国,会拉近他们和中国官员及百姓的距离,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对中国官员也是一种经验积累,毕竟目前一些基层的官员对外国记者还是持怀疑、猜测甚至是惧怕的心理。”他强调:“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里,改革多一点,开放少一点,那么今后的三十年里,中国一定会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