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省会发展新主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09:56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在省会迁移之后,失去的是“省会”这两个字背后所涵盖的资源。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资源诅咒”,实际上, “省会”也是一种资源。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是不是很正常?

  叶裕民:对。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决定一切的方式是一种扭曲的发展,用行政命令来干预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在整个 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扭曲的。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由多种历史机遇综合决定的,当这种机遇到来的时候,政府就要顺应这种力 量推它上去,一旦决策失误出现逆潮流发展,会牺牲整体利益。当初沿海开放也不是只有青岛一家,而是青岛抓住了日本、韩 国产业转移的机遇。每个发展起来的城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顺应了当时市场发展的需要。如果有机遇,不管是老省会、 新省会还是非省会城市,都会在发展中带动一大片。中国的省会城市毕竟只有30多个,更多的城市要遵循一般城市的发展规 律。

  《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几个大省的非省会城市集体性崛起,从青岛、烟台、宁波、温州、厦门、深圳、 佛山等等这些城市,就可以看到这个明显的变化。是不是区域多中心发展是一个趋势?

  王小广:我一直有个观点,不能把所有的好资源、优惠政策都放到省会城市,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 押在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还要看资源配置的效率,省会是传统的政治中心,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城市,行政干扰的 影响作用更明显,所以它配置资源的效率也是相对低的,如果把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一个低效率的地方,经济发展必然缓慢。 换一种思路,如果能够在省会城市之外再培育出一个增长点来,即“省域第二中心”。这样一来,在一个省内就有了两个支点 ,在省会带动的基础上再加一份带动的力量,就等于整个声势翻了一番。我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有个城市能够挑战省会,甚至 更强大能够超越省会。

  刘彦平:“多中心”概念非常好。一个国家不能只有一个中心,同样一个省也不能只有一个中心。不过,“省会式微 ”现象只是部分的存在,在很多地方省会依然是最大的城市。但这种现象非常有意义,实际上就是城市发展的行政力量让位于 市场的力量。

  “省域第二中心”之路

  《决策》:关于“省域第二中心”,有什么样的典型案例?

  王小广:以河北来说,唐山、秦皇岛都可以。河北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就是因为唐山发展起来了,特别是重 化工业的带动。河北过去的遗憾就是没有把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发展起来,凡是不重视沿海城市发展的省份,经 济都是相对落后,河北、广西就是典型。现在广西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相对来说,中西部的绝大多数内陆省份 ,就没有这种明显的“省域第二中心”现象。中西部为什么穷?就是因为只有省会好,其他城市发展都不出色。对于一个省来 说,一定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第二中心城市。江西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九江发展起来,应该在京九铁路开通的时候就大做文章。

  《决策》:那么,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者来说,如何认识这种第二中心?

  王小广:作为地方决策者,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第二中心发展起来形成两个支点之后,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省会 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省会是不会被“打败”的,第二中心崛起不仅不会抑制省会的发展,反而会形成一种共赢,对全 省产生带动效应。深圳与广州就是在超越与反超越中带动整个小珠三角;青岛的龙头地位并不影响青岛与济南成为山东半岛城 市群的双中心;宁波崛起与杭州共同支撑起浙江杭州湾城市圈。

  《决策》:选择第二中心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城市适合或有资格做第二中心城市?

  王小广:有增长爆发力的城市,有产业基础、市场基础,地理上的区位优势明显,这样的城市很好选择,一看就知道 是哪个城市。就像当初选择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一样,当初肯定不会选择省会,省会还是搞计划经济,开放城市就 是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最后反过来还促进了省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

  力量改变

  《决策》: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管是“告别忧伤”还是“超越省会”,都表明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在发生改变,这种 改变是如何体现的?

  刘彦平:作为省会城市,是政治力量和行政力量赋予的。但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这种行政 力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青岛、宁波等非省会城市的崛起,完全就是能够更好地驾驭这种市场力量的结果,能够更好地融入国 际产业价值链。

  叶裕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都是“用脚投票”,即使没有省会搬迁,城市也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所需要 的新动力,如果能找到这样一种持续的动力,不管是省会城市还是非省会城市,都可以发展起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山东的青 岛。

  《决策》:在这种力量改变中,哪个因素是关键的?

  侯永志:一个是技术因素一个是制度因素。技术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不能忽略掉。比如现在讨论的焦点之一吃饭的 问题,就没有去说化肥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去讨论制度层面改革带来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大化肥厂和各个县的小化肥厂, 那是不可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如果只有农家肥还是现在的高产量吗?区域经济发展一样的道理,不能只讲制度变革的力量,也 要考虑技术变革的力量,交通技术的改变与信息技术力量。

  刘维新:老省会城市发展关键是要靠产业拉动,开封缺少的就是产业支撑。绵阳那么小的地方,就是以长虹等产业品 牌带动起来的。开封如果只靠旅游,没有工业就没有人口集中,服务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不管是不是省会城市,都不能没有产 业支撑,大连就是缺少产业支撑。所以在10年后,大连与青岛的差距是明显拉开了。产业支撑最重要的是二产,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日本崛起的主要产业支撑是电子产品和汽车产品。房地产绝对不能成为主导产业,房地产不会给地区发展带来长远利 益。

  《决策》:对于产业支撑的重要性,应该如何来理解?

  叶裕民: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主导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城市要想持续发展,只能培育一个可以在市场上扩展的空 间。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就是明确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培育起来之后,通过乘数效应就带动起来了。现在大家都想做“班加 罗尔”,成都想做,杭州、大连也想做,那么,新的产业定位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像班加罗尔这种软件制作也 不是尖端产业,还仅仅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靠这种软件外包,很难把城市真正做成一流。实质上,与当年珠三角的“三来 一补”没有本质区别,那个只不过是制造业的低端,这个是服务业的低端,很难靠这种产业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大城市。制造业 还是最重要的,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现代制造业还是未来市场空间扩展最快的领域。产业选择不一定是最尖端的,但产 品一定要做得最好。

  《决策》:继“经营城市”之后,“城市营销”成为改变城市的一种新力量。对中国的市长们来说,城市营销还是很 新鲜的课题,每年中国的市长参加招商引资活动无数,但市长们用一大串词语还没有把自己的城市介绍清楚,在招商引资中没 有一个简洁的概括。目前阶段,在城市营销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刘彦平:目前阶段只是营销的意识有了,营销愿望比较强烈一点,但不知道如何来推销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需要品 牌,中国的城市还是延续一种“叫卖式”的推销。

  同时,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与城市营销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形不成综合营销的优势,招商局就只管招商引资,旅游 局就只负责旅游,都被分割了。

  现在的城市营销在投入上也是很少的,一个汽车公司为了推出一款新车型,要投入上亿元的广告费,现在哪个城市做 广告会投入这么多?一般来讲一个城市一年的宣传费用只有2000多万。

  最后,城市是市民居住的地方,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现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城市营销不是市民参与的,变成市长的政 绩工程。如何把城市营销与市民需要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城市,不管是老省会城市、省会城市还是一般的非省会城市,都是 一种考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