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联合国”北京语言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0:00  南方人物周刊
“小联合国”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小联合国”北京语言大学
这里各种肤色很和谐 图/姜晓明

  在校生11000余人,外国学生5000多名——在过去的46年间,很少有一所高校能够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中国政经的脉动

  本刊记者 杨潇 发自北京

  三代

  1961年,李亿民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随后被抽调入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法语,成为“国家出国汉语储备师资”第一批30名学员之一。

  “储备师资”是奉总理周恩来指示,学员都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的中文系,交由北外代培英法西等“媒介语”,从1 961年到1964年,一共“储备”了128人,这批人后来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队”,并被陆续派出,两三年回国后基本都留在了刚成立的北京语言学院。

  1971年,“国家队”一度被“抢”到北京市高教局,“后来是陈(毅)老总发话:‘他们是人才,不能走。’才让我们回的北京语言学校。”然而时值文革,北京语言学校已遭停课,“国家队”便到留守处编教材。连同更早一些的一批老北大人,他们成为了北京语言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重要源流。

  1973年,北京语言学校复校,由北外西院迁至五道口。

  大规模往欧美派遣汉语老师,要等到1978年中美建交后,在此之前,能去的只有法国。

  1973—1976年,李亿民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他们对中国是真的好奇和喜欢,功利目的不明显,特别是夜课,很多人下了班,买个三明治,坐着地铁就来听课了。最多的时候,中文系有1800人。”

  法国政府按照法国工资标准给老师们发工资,“一手从银行取出法郎,一手就交给了大使馆”,中国补贴的标准是4 0元/月。“买摞手纸都不够,”李亿民笑着回忆,“好在我们从小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热爱祖国、忍受力强。”

  不过国内的批斗闹得再凶,对外汉语教学也很少谈及政治,“我们还是讲塞翁失马,讲中国的历史故事。”因为“搞文化”让人没有戒心,法国的不少外交官也来听课,于是民间外交便显得顺理成章。

  30年后,被派往太平洋岛国汤加的北京语言学校教师黄柏林说,他的学生里,就有汤加总司令的女儿、旅游部长的儿子和一号议员的孙子。

  1981年,赵菁从北大中文系毕业,“班里7个同学,200多个单位来抢,各大部委的、中央台、北京台、中央电台……”因为不喜欢坐班,又惦记着寒暑假,她选择了去北京语言学校任教。

  赵菁上的第一节课是教一个埃及学生班口语,“当时主要还是非洲学生,有500多非洲学生拿中国政府的奖学金,现在可能还有十几个吧。”

  不过毕竟已经来到1980年代,师生间的交流开始增多,老师会经常去学生宿舍,和同学一起做饭吃,师生恋也在那时开始出现。

  1992年,中韩建交,第一批韩国学生来到北京语言学校。1996年,北京语言学校西边的韩国街已初具规模,再过几年,这些不断增加的韩国人将成为北京语言学校留学生的第一大户。

  赵菁现在是北京语言学校汉语学院的副院长,院里的“80后”教师已经开始登台,闻一多的曾孙女闻婷是其中之一。在研究生毕业前,闻婷做过编导,做过媒体公关,在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过,但最后还是决定留校,满足家族特殊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荣誉感,“我找男朋友,我爷爷就一个要求:要爱国。”这个1980年出生的女孩咯咯地笑。

  爱情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北京语言学校封校,那些韩国情侣们只能隔着校门口的铁栅栏牵手、亲吻。千里之外的甘肃静宁,英国女孩米静婕坐在液化气罐上,看着高二男生高向东花5个小时为她做了一顿饭。

  比高向东小一岁的米静婕,在2002年中学毕业后选择来中国支教一年,英方为她安排的是静宁一中,支教时代的爱情开始在小城秘密地生长。

  2003年8月,米静婕回国,她放弃了已经录取她的大学和自己喜爱的计算机专业,进入利兹大学学习中文,静宁一中校外的IC卡电话亭,成为她和高向东之间唯一的纽带。

  2004年,米静婕觉得这样的生活不能持续,决定去中国读大学。她上网寻找:有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接纳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读本科?

  然后她找到了北京语言学校。她给父亲打电话:我能不能去中国学习?父亲只问了一句:那是不是一所正规的大学? “应该是吧!利兹大学用的教材都是他们编的!”

  她应该感到幸运,赶上了末班车。北京语言学校后来抬高了门槛,本科教学不再招收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

  2004年2月,米静婕来到了北京语言学校。同年6月,高向东高考,8个志愿填的都是北京语言学校周边的学校,“但是当时不懂拉开档次,填的学校都是同一批,自以为发挥得不错,结果差4分没过线。”

  复读一年,终于在2005年考入紧邻北京语言学校的中国地质大学。那无疑是煎熬的一年,受高向东高考失利的影响,米静婕也挂科了,同样复读一学期。

  大二的报刊课,米静婕遇到了“自己转折点上的老师”,“她特别严格,但是毕业以后大家都爱死她了。”由此,米静婕的中文开始发生质变,今年6月,她以北京语言学校10大优秀留学生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截至2008年,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有4000余万人次,并且有100余万人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7月,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应时举行,米静婕获得第三名。

  “你会留在中国吗?”

  “当然!”

  小联合国

  北京语言学校校方对自己的定位之一是“中国惟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推广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而在民间,北京语言学校则获赠雅号“小联合国”。

  今年刚刚确定留校任教的罗丹记得自己来学校的第一印象:“校园怎么这么小?”不过她很快发现了北京语言学校的 “大”——一种建立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大”。她用两个器官来描述了这种感觉:北京语言学校人的胃特别包容,什么都能吃,也什么都吃得到;北京语言学校人的眼睛对颜色已经见怪不怪,看到白人、黑人,都觉得是黄种人……

  30年前,一切并非如此。当时,逸夫体育馆还只是一个露天游泳池,炎炎夏日,有女留学生穿着比基尼来凉快,结果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女生:为什么不让进?

  工作人员:在我们国家,泳衣泳裤都是一件。

  女生:好吧,那你让我脱哪一件呢?……

  尽管这个对话听起来像是解冻后好事者的附会,但做了多年教务的肖长春老师知道,这种宽容来得并不容易。

  以肖的观察,各国留学生中,以韩国学生最能适应中国“非秩序化的生活”,譬如闯红灯、狠命砍价,很快就能“上手”,而又以日本学生适应得最慢。至于欧美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深,比如学校调整课表,缩短课时,韩国学生会和中国学生一样,高兴得不得了,但欧美学生就会提出抗议:我们交了学费,为什么缩短课时?他们对公平的关注特别让人感慨。”

  北京语言学校的课堂上很少谈论政治,这是师生的一个默契,偶有无法回避的,有老师会别具一格地以造句练习来强调己方立场,譬如“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于对中国的批评,“我们一个永远的基调是:中国是有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不断努力。”一位北京语言学校老师说。

  但这并不等于政治不会关心你。1999年“炸馆事件”发生后,北京语言学校校园里的一些欧洲学生曾经穿过“我不是美国人”的T恤。

  当然,对于大多数北京语言学校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特别关心这些“大道理”。

  安民是英国人,在北京语言学校学习5个月后,日常对话已经不成问题,报名当志愿者的他,奥运期间将驻守首都机场,为各国游客指路,“主要是想学习北京的经验,因为四年以后就是伦敦啊。”

  郭可安来自哥斯达黎加,一年多以前,他正准备收拾行李去台北学习中文,忽然被告知行程取消——哥斯达黎加和台湾“断交”了。在拿到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后,他改飞北京。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在北京如何在暑期,特别是奥运会期间找到一份不错的兼职。

  在某种程度上,北京语言学校就是中国的缩影,曾经保守、封闭、单纯,现在进步、开放,却也和中国一样更加复杂,更加经世致用。

  今年夏天刚刚毕业的一个特殊的班级,就是为中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矿产开发培养懂中文的当地人才,类似这样高收费的公司班还有很多,“这和北京语言学校本身的变革当然有关,但更多地是适应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位老师说。

  6月底,北京语言大学提前进行了部分留学生的期末考试——他们的签证多在7月1日到期,而前奥运时期的中国,续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收紧签证的影响同时开始波及招生,一些老师预期,暑期留学生班的规模会有所缩小。

  更加细心的人还发现,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以来,来北京语言学校的外国学生已开始减少。

  在某种程度上,北京语言学校就是中国的缩影,曾经保守、封闭、单纯,现在进步、开放,却也和中国一样更加复杂,更加经世致用。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