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四合院到“奥运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10:00  南方人物周刊
从四合院到“奥运人家”
金丝居主人 图/姜晓明

从四合院到“奥运人家”
奥运人家

  “我们觉得不能涨价,因为交朋友不只是奥运这俩月,如果奥运期间不涨价,奥运过后,很多游客还会记得我。比如说,有的游客五年前就来过我家,几乎每年都来,我怎么给人涨价?”

  特约记者 徐锋 发自北京

  从什刹海到荆家小院

  从平安大道拐进前海西街,就进入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连接而成的什刹海地区。这是什刹海胡同游的一条路线的起点。前海西街的右侧排满了深红色车篷的人力三轮车。车夫们或坐车上或站路边,他们的衣着很有所谓的中国风格:上身白士林对襟褂子,下身黑色裤子,脚上一双黑帮儿白底儿圆口布鞋。虽然烈日当头,但丝毫未能影响他们向来往的游客招揽生意的热情。

  “坐三轮逛胡同,走吗您?”

  “老外逛一圈180,要是您一位逛80,怎么样?”

  “50?不行,不能拉。我们不光带您逛,还给您做导游,讲解着周边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爷们儿,这是文化!”

  从银锭桥转入大金丝胡同,在大金丝胡同里转上几个弯儿,就到了荆家小院。荆家小院并没有“参观住宿”或“家庭旅馆”之类的标志,除了规整干净之外,与普通的家庭四合院没有太大分别。深红色的木头门,门楣上有两个门当,大门的墀头上有祈福的砖雕作为装饰,下方则是明代的报鼓型门礅。不过,一道紧闭的银白色防盗门醒目地矗在那里,抢走了不少古色古香的风光。

  门铃响过之后,一位中年男子开门出来,自我介绍说,他姓荆,是房主。在老荆的引领下,走到影壁墙前90度左转,穿过月亮拱门就进入小院内部,鱼缸、文鸟、懒猫,丁香、竹子、葫芦陆续映入眼帘,石榴树下摆满了各种拍摄器材,某个摄制组正在拍电视片。

  进入客厅,记者与老荆分宾主落座。老荆名叫荆继昌,满族,镶黄旗,祖籍辽宁,今年50多岁,有些秃顶,眼睛细长,眼珠微微泛黄,很典型的满族人相貌,说起话来一口地道的北京腔。

  “爷爷在东北军中效力,曾担任过少帅张学良的参谋长。从解放前到现在,我们家在这里住四代了。什刹海一代的街区结构形成于元代,而四合院的形成则是在明清时期……”老荆刚开了个头,门铃响了。“有客人来了,昨天预约的,说今天 9点半到11点半来参观,要不由我太太来给您介绍?”老荆有些歉意地跟我商量。

  王志喜早年学过日语,几年前又自修了英语,现在能用英语和日语给老外讲四合院、风水以及阴阳五行。谈话之间,王志喜见缝插针给两拨儿老外进行了英语解说,解说结束后再继续跟我的谈话。“今天不是周末,来的人不算多,多的时候每天有100来人。”

  五十年公私之变

  1949年之后,北京市的住宅政策经历了一个对私有住宅保护-改造-保护的过程。现在看起来整洁闲静的荆家小院,也围绕其所有权经历了一段坎坷之路。

  解放军进入北京(当时称北平)之后,《人民日报》就刊登文章阐明国家对北京市公私房产的基本政策,明确提出保护私有房屋的合法权益。但1958年政策发生了变化,国家对部分城市私有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城市里的私有房产分为自住房和出租房,出租房在15间以上的由政府经租。政府房管部门负责经租房的经营,把租金的20%~40%发给经租房的业主,这种做法延续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政府就不再发钱给经租房主,绝大多数经租房主从来没有办理过这些房屋产权的转移出让手续,所有私有房屋产权人都被迫把产权证上交了。北京市一下接管了8万多户房主的私人房产,建筑面积是解放初北京城市全部房屋面积的1/3以上。

  老荆家的小院因为房屋数量不多,没有被政府经租,但“文革”开始后,荆家小院也被北京市政府接管,不但把产权证上交了,也“住”进了好几户人家。老荆的父亲因为在国民政府工作过而被下放到河北唐山的“干校”去劳动。红卫兵前来抄家“破四旧”,小院曾被掘地三尺,很多旧家具被破坏了。“我家原来有个八仙桌,用火烧不着,那些人没办法只好把桌子腿儿卸下来。家里的家具物品装了四辆汽车,都拉走扔在鼓楼边儿上了;这个院子里又搬进了四家人,那情形就像贫嘴儿张大民他们家似的。”说到这些,王志喜有些哽咽。

  “文革”结束后,房子属于私有财产之列的荆家虽然拿回了房屋的产权,但“文革”期间搬进来的四户人家并未迁出。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0年,王志喜说:“当时我这院里还剩一户属于孤老户,落实房产政策时已经退休了,没有给他分房子,儿女都不接他走,就在这里占着这房子,一直到2000年,我们给了他1万块钱才让他儿女们接走。”这样,老荆夫妇才从事实上成为这所小院的主人。

  在落实政策之初,虽然老荆家的小院被认定为私有房产,产权也归还了,但在此后的福利分房中,老荆夫妇也想过去住楼房,并且写过申请。王志喜对这事儿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家这院子住进来了四户人家,没有自己家的厨房和厕所,非常不方便。我们也很希望能住上楼房,楼房多干净啊,但单位以我家有私房为由,没有给我们房子。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奔着楼房去了,就把我们一家留下了。”

  四合院只是一种形式

  民俗学者邓云乡先生说过,四合院只不过是一种建筑形式,他同人事联系起来,才有了情感,才显示了独特的生活情趣,淳厚的文化氛围,敏锐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感。几百年中,它与北京融为一体,与历史融为一体。没有它,又如何显示北京的生活呢?

  1998年,老荆夫妇对他们的小院进行了第一次修缮,他们在主房的卧室里铺上了木地板,客厅铺上了地砖,连窗台上都贴上了瓷砖,这都是以前的四合院完全没有的装饰。

  19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市对四合院的保护逐步重视起来。1999年,什刹海地区被北京市政府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是老北京城传统四合院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传统四合院遗存主要集中在柳荫街——金丝套地区及西海西段,荆家小院就在这个保护区内。

  2002年,北京兴起了老北京胡同游。什刹海周边的胡同、四合院保存最为完整,街道办找过很多户人家做胡同游的接待户,发现老荆家的院落最规整,希望他们把自家小院开放出来供人参观。

  王志喜说,“那时我搞建筑工程,先生也忙于工作,两边厢房里的住户搬出去之后,我就把房子租给了来京做生意的温州人。由于平时都很忙,只能赶上家里有人时才能接待。导游常对我们发牢骚:‘你家这么好却总锁着门,我们只能带客人去看大杂院了。’当初做四合院接待一是有条件,二是想挣点钱,接待内容也就是带客人参观小院,然后吃顿饺子。”

  到了2003年,什刹海酒吧街火了,游人多了,老荆夫妇专门搞起胡同游接待。政府帮忙改造了院子的上下水,他们又拆了原来院中的小屋,改造了东西厢房和南房,装修成了三个标准间,卫生间、淋浴、暖气俱全。客人不仅可以参观,还能和主人同吃同住,亲身体验四合院生活。北房外还接出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阳光房,中间是木质桌椅,四面是落地玻璃,周围种了花草,养了金鱼、文鸟,装饰了太湖石、红灯笼。

  这次改造之后,不少开展胡同游项目的旅行社就推出了“逛胡同,住四合院,吃老北京的饺子”之类的活动,开始把荆家小院作为一个固定景点。借助游客的口耳相传,荆家小院的名气大了起来。

  从2005年开始,复古装修成为什刹海一带的时髦,那些刻意复古的“现代四合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王志喜觉得,经过“文革”的破坏之后,四合院再也不会保持明清的样式和格局了,所以他们对小院进行修葺的过程中,并未做复古装修。“我这里就是这个年代中国人在四合院里生活的真实家庭场景。家庭的接待就是感情,主人在这里生活就能给游客带来‘家’的感觉,游客来这里能感受到真正的四合院里北京人的家庭生活。”

  2008年7月12日,荆家小院被北京市旅游局确定为“奥运人家”。“奥运人家”的青花瓷盘被摆在了客厅的显眼位置。

  家庭接待就是感情

  人物周刊:作为家庭旅馆,你家为什么没挂牌?人家怎么找到你们的?

  王志喜:我们这里不直接对外的。在工商局办理的是销售茶叶食品的营业执照,因为我丈夫属于“买断工龄”下岗了,这个也属于再就业吧,可以享受三年免税、营业额不超过2000元不用上税等优惠政策。在工商登记中,没有家庭旅馆这一项。但个人的房子可以出租。

  我们从来没主动做过广告,也用不着主动做广告。一部分客人是旅行社带来的,一部分是自己找上门的,还有朋友介绍。我问过一个外国客人怎么找到我家,她说是在网上看到的。

  人物周刊:接待的客人主要是什么人?都有什么项目,收费怎样?

  王志喜:来参观的学生居多,中国的外国的都有,主要为了解北京文化和建筑。住在我家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多是大使馆、旅行社介绍来的,有使馆人员、律师、大夫、记者等等,还有很多人住在这里学中文,其中法国人最多。很多外国游客不想住宾馆,想体验中国式的生活,就会选择家庭旅馆。

  主要的项目是参观和住宿,参观院子是和旅行社签的协议,散客是现结。住宿收费是一人一天200元(包括早点) ,午饭每人30元。现在是奥运期间,国内游客要少一些,主要是老外。

  人物周刊:你们家为什么会被评上“奥运人家”?

  王志喜:从硬件上说,我家不但院落规整而且配备了先进的设备。除了卫生间、淋浴、暖气俱全外,我还准备了一套无线上网设备,现已覆盖整个小院。旅客想给家里发照片、发Email,记者要发新闻消息,都没问题;从软件上说,我家是真正的家庭旅馆,游客看到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参与的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家”的感觉,而不是刻意装饰出来的。我们还能用英语和日语给外国游客讲解四合院的知识,他们也觉得新鲜。

  人物周刊:被确定为“奥运人家”,对你们的接待有什么影响?

  王志喜:评选“奥运人家”这是社会一大进步,中国现在开放到最后一个防线——家庭,把老百姓家庭开放给外国人。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哪能让老外进一般老百姓家里去睡觉啊!”

  评上“奥运人家”后,来采访的媒体一直不断,今天一天就有三家电视台来采访。旅游局就跟我们说,来的媒体太多了,干脆采访收费吧。现在来这里采访的媒体,都是收费的。像你们这类报社采访半天收100,电视台来采访半天收300 。现在基本没有国内旅游团。很多老外在去年订了奥运门票之后,就预约了。

  人物周刊:随着奥运会的来临,很多四合院家庭旅馆的房价都翻了一倍,你们这个小院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了,现在有又定为“奥运人家”,你们的接待价格会不会有变化?

  王志喜:我们觉得不能涨价,因为交朋友不只是奥运这俩月,如果奥运期间不涨价,奥运过后,很多游客还会记得我。比如说,有的游客五年前就来过我家,几乎每年都来,我怎么给人涨价?既然这个小院向游客开放,就得让来的人感觉到北京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与待客之道。既然搞了这个项目,就得让进来的人满意,让来参观的人觉得不虚此行。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