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洁篪在美国演讲阐述新世纪中美关系(全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13:31  中国新闻网
杨洁篪在美国演讲阐述新世纪中美关系(全文)
  7月29日,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命名的基辛格研究会在华盛顿成立。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长杨洁篪在致辞中从亲身经历回顾中美关系近三十年发展历程,高度赞扬基辛格博士为中美关系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中新社发 邱江波 摄

  中新网7月30日电 美国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29日在华盛顿成立。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出席成立仪式。杨洁篪对研究所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发表了题为“新世纪的中美关系”的演讲。

  以下是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上刊登的演讲全文:

  新世纪的中美关系

  尊敬的基辛格博士,

  尊敬的哈德利助理,

  尊敬的基尔登弘先生、梅茨纳先生,

  尊敬的芮效俭大使,

  尊敬的周文重大使,

  尊敬的王光亚大使,

  尊敬的杨文昌会长,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再次回到华盛顿,并应威尔逊中心的邀请,出席“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的成立仪式。首先,我对研究所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威尔逊中心和在座各位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数十年来,基辛格博士一直以战略家的胸怀和智慧,为推进中美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中美关系研究所”以基辛格博士的名字命名,并由美国前任驻华大使芮效俭担任所长,是再恰当不过了。

  学术界的交流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推动力。我高兴地得知,研究所将成立一个由20名左右中美各界名人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由基辛格博士与中美友协会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先生担任共同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也将与中美关系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今天,学会会长杨文昌大使也专门率团前来出席成立仪式。我希望并相信,中美关系研究所将广泛深入地开展中美学术研究与交流,为推进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发挥积极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一个值得认真回顾与总结的重要年份。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推进,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增长近6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民主法制建设卓有成效,全国人大共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29件,国务院制定各项法规近700件。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日益丰富,人民的基本追求从求生存、求温饱转化为求发展、求富裕。

  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约8%,年均进口增速达16.7%。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当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项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近年来,中国在反恐、防扩散以及朝鲜半岛核、伊朗核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执行维和任务的有近2000人,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女士们,先生们,

  2008年对中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连续遭受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救灾工作的重大胜利。我愿借此机会,向在抗震救灾中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美国等国表示衷心感谢。针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当前,中国政府正努力做好三件大事:一是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二是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我们相信,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发展战略。中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杨洁篪 中美 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