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贺海峰:政改不是洪水猛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10:09  《决策》杂志

  -贺海峰

  从问题出发,从技术入手;不偏执,不高蹈;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则前景可期,大业可成。

  调研“深圳政改”的间隙,我兴冲冲地登上了莲花山公园的山顶广场。那是6月中旬的一个清晨,阳光朗照。伫立在 邓小平铜像前,我不禁吟诵起邓公1986年那段关于政改的著名论述:“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 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改倒逼政改,同样是今日深圳的现实写照。20多年前足令经济特区获得种种具体特权特例的背景与环境早已不复 存在,而习仲勋“南生,你去当中国的孙悟空吧”的嘱托、袁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吴南生“杀头就杀 我吧”的豪言也已杳然不闻。在经济特区渐失其“特”的情势之下,浦东、滨海、成渝等“新特区”有多么振奋,深圳这个“ 老特区”就有多么失落。如何继续保持特区的改革“排头兵”地位?深圳的相关人士告诉我,唯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们提 醒我细细品味市委书记刘玉浦的一段原话:“作为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深圳在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负有一份特殊的责 任”,“要力争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政改”二字,岂敢轻言?一段时期以来,政改有如洪水猛兽,一度不乏敏感意味,犯难涉险者岂止没有奖赏,反而 招来暗箭甚或明枪。“未做先说”的深圳大小官员,难道真的“吃了豹子胆”吗?

  非也。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应当”做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这在党内业已形成共识。中共十七大报告 中,胡锦涛总书记郑重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 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温家宝总理也反复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与之相呼应 ,今年3月底,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深圳调研时指出:深圳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争取在这方面为全国树立样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缪尔达尔认为,如果某一地方一开始就获得了一种竞争优势,从动态过程来看,其后的发 展机会本身还具有某种“乘数效应”,即机会创造机会。作为全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开始的改革探索,往往都会影响全 国,譬如,1987年,深圳市政府敲响了土地公开拍卖的第一槌,由此揭开我国土地管理体制重大改革的序幕,并促成《宪 法》相关条款的修订。久而久之,外界逐渐对深圳寄予一种期待,而中央和广东在推行一项制度之始,通常也会放到深圳先行 先试。此次政改也不例外。

  而更重要的是,深圳这座毗邻香港的移民城市一直在进行政改的尝试。早在1980年代,袁庚就将政改视为蛇口的 第一要务,力推干部体制、舆论监督等诸多改革;2000年,宝安区松岗镇试行党代表定期活动制,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 点问题进行探讨;2003年,在各区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中,涌现出一批所谓的“独立候选人”和“自愿竞选者”……凡此 ,无一不为今日深圳的全面政改作出铺垫。

  尽管如此,“政改路线图”一经披露,深圳官方还是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遭到外界质疑。何也?担心 失败。其实,经济特区在设立之初,面对的压力更大、质疑更多。和今天人们的想象不同,当时高层对特区的前景并无把握, 内部意见也不尽一致。直到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还说:“深圳经济特区是 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

  此次深圳一改过去“做了再说,甚至是只做不说”的套路,先以《纲要》与《意见》造势,层层发动、公开征询,可 谓用心良苦。个中意寓,一为重拾改革自我加压、自我打气,二要变改革开放为开放改革,以公众参与为改革凝聚合力过大关 。而《纲要》与《意见》中的“力争”、“一定范围内”、“条件成熟时”等字眼,则折射出改革者的理性、谨慎,也为政改 的推进预留了更多的腾挪空间和回旋余地。深圳迈出的这一步证明,即使在现行体制的框架下,政治体制改革也能找到适当的 出路和突破口。

  深圳政改的结局将会如何?我给不出确切的答案。1970年,意大利进行了一场罕见的制度变革实验,把权力下放 到全国20个地区政府。对此,罗伯特D·帕特南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最后,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他仍 然感叹“这一研究进程颇像是一部侦探小说,早期的假说往往被后来的证据所推翻,一个谜团解决的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谜团 ”。而我,不过是对深圳政改作了几天走马观花式的调研,自然不敢妄下断语。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让我们牢记16年前邓公“南方谈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 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