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 军
因港而兴的上海,曾因便捷的水上交通运输成为联络周边地区的枢纽。而如今,拥有150多年航运业历史的北外滩 地区则奔驰着无数以头脑为动力、以科技为载体、以服务为核心的“看不见的船”,向着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扬帆远航。
昔日的工厂、仓库、装卸和运输等产业形态逐步退出,新的现代服务业在这里快速集聚,形成一幅城市结构演进的生 动画面。
上海这座大都市,一直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正因此,其发展脉络更具一般意义,我们可以从上海的历程探究中国 城市经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历史上的历次产业分工和生产要素的调整,都会带来城市发展动力的升级换代,都会造就一批时代特点鲜明的城市。 工业化造就了一批传统城市,交通技术的发展变迁牵动了城市的兴衰,而如今信息化则是成为现代城市的必备要素,集信息和 技术为一体的能力网络则更为城市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
底特律是经典的工业城市,在底特律的DownTown,虽然高楼大厦依旧,但已经看不见任何繁华,很多摩天大 楼已经废弃很久;而在硅谷,则完全看不见传统工业文明的影子,看不到一根烟囱,看不到一栋高楼,但对这里全世界都投以 尊敬的目光。
回到中国,我们往往感慨于历史,政治中心的位移、都城的变迁,往往都会决定城市的兴衰和经济重心的转移。甚至 ,建国后省会城市的迁移,都给某些城市发展带来了命运的改变,石家庄的迅速崛起,开封“何时开封”更是这一现象的典型 代表。
然而,透过现象,我们更能看到,在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是多年城市发展的波澜不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行 政手段是配置资源的主渠道,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是在按部就班,按照一个计划好的步调前进。大项目决定了那个年代的城市 规模和发展速度,所有的大项目按照既定的计划在进行布局。自然,处于行政中心的城市必然会比其他城市更加拥有天时、地 利、人和,这也就造成了城市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宁波、苏州、温州、东莞、佛山等一大批没有行政资源可以倚靠的城市迅速崛起,给我们的传 统思维带来了挑战。在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这也无非是资源配置的因而导致的必然的果。这些城市大多 沿海,依靠交通的便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成为承接国际资本和信息最有利载体,它们把握住了这种市场的力量, 融入了国际产业价值链条。也正因为这些城市把握住了机遇,国家在某些政策和项目上也才适时地给予了倾斜,促进了它们的 发展。
城市的发展靠什么?谁掌握了产业价值链条的最核心环节,谁在资源配置的环节处于最有利的地位,谁就掌握了发展 的先机。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产业分工的逐渐细化,所谓的核心价值链条也越来越依赖于智慧,智慧产业正成为目前城市发 展的最核心动力。除去传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指针,发展现代服务业恰逢其时 。
不可否认,中国目前仍然是追赶者,中国经济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摆脱传统地理位置便利,而完全依靠智慧优势的程 度,我们的大部分城市仍然要依靠资源禀赋和地理禀赋来发展,引进和新生大项目,拉动第二产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我们在发展第二产业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战略和策略指引,现代服务业可以成为“点金指”,否则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成为 简单的加工制造车间,我们将永远扮演追赶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