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三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1日09:37  南风窗

  庄礼伟

  奥运前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

  如果说围绕奥运和西藏问题的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对抗与喧哗,仍然只是聚焦于具体政治议题的表层对抗,那么在水面下搅动起这些波澜的因素又是什么?

  中国与西方真正发生剧烈的肉体碰撞,是在19世纪。此前西方对中国的观感仍然是朦胧的和主观的,例如17、1 8世纪欧洲的一些文化人怀着对西方君主专制的痛恨,把中国想象成一个由贤明皇帝领导下的现世乌托邦,这位皇帝从哲学家和知识分子中间选任官员,政府公正,国家太平。如果那时候的国际交通够方便,那些追捧中国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欧洲文化人,一定会热烈赞成应由中国来举办许多国际盛会,好让他们这些“落后民族”可以乘与会之便,到这个美好国度来参观访问、瞻仰上国丰仪。

  到了19世纪,国际交通开始有些方便了,西方来到中国海岸叩关登城,发现中国只是一个散发着陈腐气息、虚弱不堪的落后国家,从此便用大炮命令中国皇帝开放通商口岸,让中国产品自由地卖到西方,让西方产品自由地卖到中国。在那个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年代,国际盛会基本上都是在西方举行,包括奥运会和各种博览会。

  而当今西方与中国的总体关系,又有了一些改变。西方人发现中国在所谓“威权”体制下,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使许多西方蓝领工人丢掉了工作;中国向全世界迅速扩张其经济版图,使西方国家感到了经济、资源上的不安全;中国在全球国别GDP排行榜上的快速上升,也使得一些西方人在心态上接受不了。于是,在西方的议会辩论与政党竞选过程中,“中国”成了西方政界的一个共同假想敌。

  在把任何盛典都当作“政治任务”的思维惯性之下,2008北京奥运会成了展示中国与西方之间这种正在走向“翻转”的总体关系的新闻发布会。于是一些西方人也就顺势围绕奥运会展开了各种政治活动,和中国人一起共同把奥运会推进到高度政治化的轨道。

  就西方与非西方地区的总体关系来说,现在也处于一个让西方充满焦虑和飘摇感的时代。除了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怨恨和强烈对抗,一批非西方国家的国力崛起和经济竞争能力也使西方养尊处优的好日子出现了不确定的前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正是西方人这种惶恐与警觉心态的反映。在这种心态下,近年来西方新保守主义政治力量纷纷抬头并从中左派那里夺回了执政权。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主要西欧国家,目前都是新保守主义政党在执政;小布什在2000年和2004 年当选美国总统,显示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强大民意基础;英国虽然现在仍由工党执政,但在2008年保守党候选人已经夺取了伦敦市长这个重要职位,民调也显示保守党的支持率已经超过工党。

  这一轮遍及西方国家的新保守主义浪潮在国内与国际政策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价值观上信奉传统的自由主义观念,重视传统的宗教理念和传统的意识形态,认为秩序、道德和价值至关重要,因此在国际政策层面,新保守主义主张开展“价值观外交”,对非西方地区的种种人权、宗教、意识形态问题持强烈批评态度。

  二、在执政理念上重视经济发展成绩,主张只有保护企业的自由竞争才能改进国民福利,同时也要求在全世界扩展自由市场制度。不过,当非西方的且在价值观上具有异质性的国家(如中国)也借“自由贸易”向西方市场叩关登城的时候,西方就改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和一个多世纪前它们教导、胁迫非西方国家实行自由贸易的做法相比,多少有点让人诧异。

  三、新保守主义更加注重西方内部的团结合作和立场一致性,也更强调西方与非西方地区在利益与价值观方面的不一致性。从丹麦漫画事件上,我们就已经看到欧洲媒体、民众和政界为了严守他们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底线,基本上团结到了一起,对来自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的某些恫吓采取无所畏惧、一致抗敌的勇猛姿态。今年西方人再度因他们的共同价值观而广泛团结起来批评中国,也和西方的这个大气候有关。

  总之,近年来的国际政治主潮,是西方和非西方在实力跷跷板上发生较显著变化,进而使双方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它们在利益、观念上的异质性想象,强化两者之间的对抗框架。将要举办奥运会的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大体上就是这样。

  电视屏幕中的奥运会与仿像世界

  电视屏幕中的奥运会开、闭幕式,尽管还有一些秘密创意只有等电视实况转播时才能知道,但它们的基调大概就是这些:崛起中的中国的形象发布会、传统的“人文中国”的博大精深、丰饶而令人亢奋的各种艺术元素与科技元素的结合,以及对奥运精神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理念的艺术阐释。

  这一切都将在中国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展现,成为中国人一场盛大的共同记忆。近一二十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盛大公共仪式的现实功能,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精神秩序的超大图腾,成为提振国民士气和向心力的重要机制。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要仰赖电视屏幕。盛典现场的效果再好,也仍会因为视角和视野的限制而无法“完美”,更不用说现场还有那么多的安全措施、喇叭指令、拥挤、暑热和长时间的等待。但在电视屏幕上,这些不完美、不方便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优美的画面行云流水般滑过,喜庆或激昂的音乐强化着视觉的冲击,民众的笑脸和泪水澎湃着观众的心情。屏幕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有说服力,让观众幸福并且信服。

  这些盛典画面可以长期在电视屏幕上反复播放,强化着人们对这些幸福场景、光荣时刻的共同记忆,从而达到盛典成本投入的社会效应的最大化。

  大量的金钱投入、现代科技和高效率的管制机制,使得制作一场或一系列美好的盛典仪式不再那么困难(那些小国和不愿意在盛典仪式上花钱的政府只好在一边仰慕不已或是酸溜溜地来点风凉话)。据有关人士估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全球能举办同等力度、同等规模奥运盛典的国家和城市寥寥无几。中国还未等到正式举行奥运会,就已经令人难以逾越。

  可以预见,北京奥运会也将是一座电视节目制作艺术的高峰,那些仰拍、俯拍、航拍、360度环拍、镜头前后推滑,加上后期制作的蒙太奇、电脑PS、配乐、故事的采集与编写、画面的辽阔化与神圣化等等,都在共同、集中地讲述一个伟大民族所拥有的伟大力量和正在迎来的一个祥和盛世。

  为了控制空气质量,为了优化一些奥运项目所经过的街道的画面质量,为了反恐和保护中国人与外国客人的生命安全,为了减少奥运期间的交通拥堵,一些管制机制迅速到位了(这些管制机制有一部分援引了国际惯例)。媒体报道,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这些举措,毕竟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大喜日子,因此大家都应舍小我为国家,积极配合奥运,展现大国民风范。

  于是我们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看到历史性的盛典时刻。这对于众多长期习惯于生活在电视屏幕前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一道连餐盘都很精美的精神大餐。

  其实这样的精神大餐在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早已比比皆是:神舟飞船的缓缓飞升,集装箱码头的繁忙运作,雄伟的万里长城,滚滚的千里麦浪,崛起中的城市楼群,超市中的琳琅满目,各种年龄段和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笑脸。人们被电视中的壮丽河山、和谐发展画面所鼓舞,这种升平、富足、有希望的画面给现实中的人们带来了激情和梦想。

  传媒理论中的“仿像世界”,指的就是通过科技手段建构并经由受众意念活动所产生的一个可能替代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这种仿像世界减弱了受众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即便他们知道这个人工的世界画面与现实景观有差距,但他们更愿意接受前者的精神按摩和抚慰。“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句口号所表达的,正是仿像世界与受众之间的这种授受关系。当然,拥有梦想是人的本能和权利,鼓励人们拥有梦想也是当代的国际惯例。就拿电视机这个最主要的仿像世界制造工具来说,制造和向受众传递梦想是它最主要的功能,试问当今世界上哪一台电视机能够例外?

  在看新闻联播、看春晚、看盛典成为中国的新民俗之后,电视画面取代连环画、手抄本、黑白电影成为当今中国人共同记忆的最主要来源,他们一开始还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些被严格选定和精心制作的电视画面,进而主动地产生了对这些画面的依赖、认同与渴求,而相应地,是受众们自我的消退和思维的钝化。经由电视,“全民的意志”、“同一个梦想”、社会与人之间的友好界面变得越来越真实。

  顺带提一下,愤青就是沉浸于仿像世界里的一种生物。例如他们的战争观念主要源于电视屏幕中战争电视剧的熏陶,场面的宏大快意、梦想成真且不说,悬殊的敌我死伤比例也让愤青们觉得战争是一种很值得试一试的对外关系手段。对战争真实记忆的缺乏使得对战争及其结果的浪漫想象得以建立,而13亿人这个真实的数字更让愤青们觉得即使战争要死人也难不倒中国人民。

  话说回来,集中了众多美好、奢华、宏大元素的奥运电视画面并不一定就是仿像世界,这些画面其实也可能非常真实。此前电视上火炬传递的繁复路线,已经次第展示了各地政府辉煌的建设成就;动辄以“今天心情特别激动、特别自豪”回答记者提问的人们,也真实地反映了仿像世界的成功功效。基于这种成功功效,让包括深山和偏远地区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能有电视看,成为一项被高效率完成的政府工作。山东作协的一名诗人甚至还有这样的奇妙设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由此可见国人对于电视画面的深度依赖,是多么的真实和普遍。

  “人文奥运”与人文主义

  一颗鲜红、古雅的“中国印”,表达了北京将办一场“人文奥运”的使命。在北京奥运的三大目标中,“人文奥运” 超越“科技奥运”、“绿色奥运”,成为排在第一位的目标。科技含量是一个大型国际盛会的基础,绿色奥运则是出于对环保这个普世价值的尊重和对外国客人身体健康的爱护,只有“人文奥运”是一个非常中国式的使命表达。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普遍遗忘了这个重要目标有所不同,中国特意强调“人文”二字,其中隐含了当代中国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并且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重要论述紧密结合。

  不过从目前北京奥运的准备工作来看,对“人文奥运”的诠释似乎将集中在中国5000年的灿烂文化方面。可以想见,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奥运屏幕上纷纷亮相,大放光彩;平常难得一见的传统秀、礼仪之邦秀也将让我们唏嘘不已。

  随着奥运会正式举行的日益临近,“平安奥运”、“和谐奥运”也成为重要的目标并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理解——让奥运的归奥运,让其他的归其他,享受奥运,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人文的目标。一些爱享受的北京人,甚至选择了在出京度假的过程中观看奥运这种非常“腐败”的方式。

  笔者以为,北京奥运既然是以“人文奥运”为目标,那么与奥运相关的一切事项,都应以人文主义为指针,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办一场盛大的中国文化秀。人文主义的真义关乎两点: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尊重。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至少节俭的、不扰民的奥运应当是“人文奥运”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空气质量能否在奥运之后得到持续改善,奥运期间的公园集会这种很人文、很自信的景观是否还会继续存在,那些因奥运而暂时离开北京的人们,能否继续在举办过国际盛会的首善之地获得更好的生存前景,都是在人文主义原则之下应当关注的细节。当然,奥运之后的经济走势,更是大过天、大过奥运的社会课题。

  最近一些因民生问题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对于以平常心办奥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奥运只是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狂欢节,其政治宣导、政治公关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过于追求政治传播效果的干净、完美、宏大,实际上得到的效果可能刚好相反,过犹不及嘛,踏踏实实改善民生和民权才是该积极去做的事。更何况,再完美的电视画面看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再牢固的“仿像世界”终究也会烟消云散。

  最后,就奥运精神本身说几句。奥运精神包含了以下内容:普遍参与(提倡非职业化的体育竞技)、公平竞争(反对暗箱操作和垄断)、友爱与和平(反对暴力和滥用强制力)、自由(体育中的飞奔、跨越,象征着人类自由发展、自由生活、自由表达的本能诉求)、反对各种社会歧视(如反对肤色歧视、举办残奥会)。反对社会歧视是奥运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办 “人文奥运”就更应该如此,那么,在对一些没有北京户籍者进行“疏导”时,应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存权为前提。北京奥运提倡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了以下认知: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普世的梦想;但另一方面也应当尊重每一个人自主的、具体的、属于个人的梦想,有的人的梦想就是希望在奥运期间仍能留在北京谋生而不被“疏导”,这点梦想虽然微薄,但关乎全家生计与个人尊严。套一句广告词来说,“奥运真好,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