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南阳闹市发现东周至汉代古墓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02:35  国际在线

  □今报记者 张定有 通讯员 王凤剑/文图

  昨天,南阳市文化局就市区新近发掘的春秋墓召开成果座谈会,与会文物专家除提出三大待解的悬疑外,还力挺南阳建立楚文化博物馆,助推文化名市建设。

  ●闹市区惊现古墓群

  古墓群位于南阳市八一路,这里是原南阳重工化工物资总公司原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拆迁后的南部房基进行了文物钻探,共发现东周至汉代的古墓31座。6月26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古墓群进行发掘,目前1/3已发掘完毕。

  春秋古墓群的发现,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省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专程赶到南阳,对这一古墓葬群进行考察,并与主要业务人员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经文物部门考证,该古墓群为东周至汉代时期的墓葬,该地过去曾多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属古申县贵族墓葬区。

  此次古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南阳地区春秋时期的埋葬习俗、埋葬制度、经济文化发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兵器上发现“鸟文”

  古墓群中的1、2号墓,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价值最高的两个墓葬,其中1号墓出土有:铜鼎5件,铜簠4件,铜浴缶2件,铜尊缶2件,铜盘1件,铜方形盖豆1件,铜斗1件,铜编钟2套,其中钮钟一套9件,编钟一套8件,石编磬1套,铜戈3件以及大量皮甲。2号墓青铜器也在南部,发现的器物有:铜鼎3件,铜簠2件,铜浴缶1件,铜尊缶2件,铜盘1件,铜敦1件。

  这两座墓葬的时代约在春秋晚期,1号墓出土的铜钮钟、铜编钟、石编磬在南阳城区还是第一次发现,而出土的5件铜鼎,其中两件器形较大,直径为50厘米,是南阳城区目前发现的最大铜鼎,显示了墓主人身份在大夫一级。同时在1号墓的椁室上部,有陪葬棺和3名殉葬人的骨架痕迹。

  在1号墓的椁室底部,考古人员相继发现3件带铭文的铜戈,其中一件铜戈上带有清晰的“彭”字,证明之前此处是“楚申公彭氏家族墓地”判断的正确性。另一件铜戈上显示多个文字,初步判断是楚国特有的文字——“鸟文”,文字含义有待进一步考证。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柴中庆介绍,鸟书于春秋中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楚人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鸟书。鸟书又称鸟篆,现存所知最早的鸟书见于春秋中晚期的楚王孙渔戈和吴王子于戈。

  楚先民视凤为图腾,因而对凤怀有特殊情感,楚人对鸟类的特殊崇敬和钟情远非其他民族所能比。鸟书的较繁者与楚器上的凤图案相近,较简者与楚器上的变形凤纹相似。从某种程度上说,将鸟书称为凤书或许更为合适,只不过人们的称呼已约定俗成了。

  ●专家提出三大悬疑

  尽管1、2号春秋墓的发掘已经结束,但出土文物带给文物专家的悬疑却仍在破解之中。

  柴中庆说,1号墓中发现的3名殉葬人,放置在椁室上部,而在之前发掘的殉人墓葬中,殉人一般是放置在椁室四周,是原本就放置在棺椁上面,还是后来因为古墓进水后殉人尸体漂浮到了棺椁上面,值得研究。

  同时,1号墓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量皮甲,数量众多的皮甲虽是第一次在南阳发现,但值得考证的是,这些皮甲究竟是马用还是人用?

  最大的悬疑仍出现在1号墓中,贵为大夫的墓主人棺中,考古人员竟没有发现尸骨和随葬品,棺材原本就是空的还是另有原因?

  ●民间力挺建博物馆

  昨天上午由南阳市文化局主持召开的春秋墓发掘成果座谈会,既是一次成果展示会,又是一次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征求意见会,与会人员对建立楚文化博物馆怀有较高期待。

  国家文物研究专家徐光冀、王彬等人认为,楚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实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困惑,南阳春秋墓的发现对楚文化研究意义重大,建立楚文化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同时也是体现南阳城市特色的需要。

  著名作家二月河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比作一个哑铃,称南阳是哑铃的手柄部分,正处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地理位置决定了南阳绝非一个等闲之地,而楚文化则是这里的特点。他希望人们不要只关注诸葛亮,更要关注楚文化。

  古墓群的发掘也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不少市民、网友认为,古墓的发掘再次证明南阳不愧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家赞同省文物局专家观点,建议在古墓发掘地建设一座遗址博物馆。 (来源:东方今报)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古墓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