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北京报道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出席第一届“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时说的一句话。当时这句话被认为是“惊人之语”。而如今,它被看作是对体育力量的一种“客观诠释”。
谁会成为北京奥运上的“三星”
张辉的经历说起来很“令人羡慕”。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再到2006年都灵冬奥会他全部亲临现场,并观看了无数的比赛。但是,如果你要问起有关比赛的结果或者赛况他可能“一无所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注意比赛本身。
其实,张辉是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战略总监,从2001年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开始,整个公司就开始筹划“如何迎接这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如何抓住这百年一遇的难得契机”,具体的就是制定属于自己公司的奥运战略,并付诸实施。
但是,作为一家毫无“奥运经验”的中国公司,运作如此大的营销战略毕竟“还是第一次”。于是,看别人怎么做自然是第一步。张辉和所在公司的其他高层一起亲临奥运会和冬奥会,考察其他企业,特别是同(行)业企业,如何进行奥运营销、如何在赛场内外树立和传播自己的企业形象,同时也深入观察消费者的注意力规律和关注习惯。
“人家都在看比赛,我们却在看观众和赛场外的广告牌。”张辉笑言。
如今,已经是该交出答卷的时候了,张辉也到了最为繁忙的时候。“肯定会有疏忽和瑕疵,毕竟我们是第一次,但是我们相信我们的‘奥运梦想’一定能够实现。”他说。
奥运会虽是一项体育盛事,但是对于全球的企业来说,奥运会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商业机会。
国外早就有这样的说法:在通常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的知名度可以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则可以提高3%。因此,奥运会被几乎所有企业看作是绝不能错过的“黄金营销期”。
无论是对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奥运都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而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对这个梦想的“渴望”尤为强烈。因为奥运会使得它们第一次登上世界大舞台,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韩国的三星,曾经被戏称是“廉价家电制造商”,不仅在国际上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品牌,即使在韩国本国的竞争中,也略逊色于对手金星社(LG的前身)。
但是,借助成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赞助商的契机,三星使得全世界从奥运五环标识的旁边认识了韩国品牌“SAMSUNG”,并借以奥运赞助商的高端形象,逐步摆脱了以往产品和企业的低端形象。
后来,三星一直致力于奥运营销,并进一步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TOP赞助商。此后,三星实现了其品牌的质的飞跃,从一个低端的小品牌成长为国际一线大品牌。
2003年,三星彻底和低端告别,开始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高端市场。到了2005年,三星首次在品牌价值的排名中超越了索尼。2006年,三星的品牌价值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62亿美元。
三星由此成为了奥运营销史上的“传奇”和“经典”。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成就了一个韩国的世界品牌,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让全中国人都充满了期待。最终,谁会成为中国的“三星”?无数国人都在等待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奥运经济专家策划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卢东斌教授比较看好联想。“借机奥运实现国际化梦想,联想在本土企业当中是比较典型的,尤其是从冬奥会亮相以后,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卢教授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因为“由于实行双品牌运作,联想奥运营销的效果并不像预测的那样乐观。”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奥运赞助商“含金量”知多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被看作是目前为止赞助水平最高的奥运会。除了12家国际奥组委长期合作伙伴之外,已有近50家中外企业以合作伙伴、赞助商或供应商等不同形式与北京奥组委建立合作,这样的数字已经创造了奥运赞助史上的最高水平。
具体来说,通常会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企业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Level 1)是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也就是俗称的TOP赞助商),是层次最高的奥运赞助级别,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国际奥委会在同一行业只挑选一家企业。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在内的第六期TOP计划中共有12家企业,分别是联想、可口可乐、柯达、欧米茄、源讯、宏利人寿、三星、通用、麦当劳、松下电器、强生和VISA。
当然这个TOP赞助商的门槛也是最高的,尽管国际奥委会从没有正式公布过TOP计划的准入门槛和具体价位,只有一些传闻可寻。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内的第六期TOP赞助商的门槛据传闻为6000万美元,而很多企业的赞助费用还要高过这个基本价位。
而实际上,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企业赞助奥运会的门槛只有400万美元,此后不断飙升。到了1997~2000年,第四期TOP计划的平均赞助费已经为4000万美元,而2001~2004年的第五期TOP计划,价格就涨到了5500万美元。
即使已经屡创天价,成为TOP赞助商的门槛还是在不断水涨船高。据传闻,第七期的TOP计划(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宏支付的赞助费用近8000万美元。
第二层次(Level 2)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 2004年6月10日,大众汽车(中国)成为第一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此后中国银行、中国 移 动、中国网通、中国国航、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强生、阿迪达斯、中国人保财险、大众等11家企业,先后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其中本土企业有8家。
而这个层次的竞争也相当“惨烈”。比如据传,大众7000万力挫现代,而阿迪达斯以8000万美元把本土品牌李宁挤出门外。
第三层次(Level 3)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共有UPS、伊利、海尔、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恒源祥、必和必拓、统一方便面和搜狐10家。
这两个层次的赞助商都对具体赞助金额“守口如瓶”,但传闻第二层次合作伙伴的“起步价”是3亿人民币,赞助商则是1.3亿人民币。
第四层次(Level 4)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共有长城葡萄酒(葡萄酒)、金龙鱼(食用油)、歌华特玛捷服务(门票)、梦娜(袜类)、贝发文具(文具)、华帝(燃气具)、亚都(加湿器)、士力架(巧克力)、千喜鹤(冷鲜猪肉及猪肉制品)、思念(速冻包馅食品)、泰诺健(健身器材)、皇朝家私(生活家具)、思泰博(办公家具)、亚立克(临时电力和温度控制)、Schenker(货运代理及清关服务)15家。
第五层次(Level 5)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应商。包括泰山(体育器材)、英孚(语言培训服务)、爱国者理想飞扬(语言培训服务)、水晶石科技(图像设计服务)、元培翻译(笔译和口译服务)、奥康(皮具)、立白(洗涤用品)、普华永道(会计服务)、大运(摩托车)、首都信息(多语言服务)、优派克(印刷服务)、微软中国(系统软件)、国誉(办公室空间设计服务)、新奥特(电子中文翻译服务)、盟多(篮球、手球场地及田径跑道),共15家。
北京奥组委在其官方网站披露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应商赞助的基准价位:独家供应商的准入门槛为4100万元人民币,普通供应商门槛为1600万元人民币。但这只是 “准入价位”,实际的价位要高于这个“基准价”。
作为回报,这些赞助企业将不同程度地享有相应的权益,主要回报方式有:使用奥运会、奥组委的徽记和称谓进行广告和市场营销活动;享有特定产品和服务类别的排他权利;获得奥运会的接待权益,包括奥运会期间的住宿、证件、开闭幕式及比赛门票,使用赞助商接待中心等;享有奥运会期间电视广告及户外广告的优先购买权;享有赞助文化活动及火炬接力等主题活动的优先选择权等等。同时,奥组委还会实施防范隐性市场计划,以保护赞助商权益。
赞助商们的“决赛时刻”到了
谁会“赔本赚吆喝”
“奥运赞助”并不像买票入场那么简单,支付赞助费只是一个开始。业界一般认为,后期的市场推广和配合的营销活动还需要3~4倍的资金支持,甚至更多。据传闻,韩国三星公司成为第五期(2001~2004)TOP赞助商时候的赞助费是6000万美元左右,但仅2001年一年,其用于品牌宣传的费用就高达2亿美元左右。
但是,并不是所有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都能够令人“津津乐道”,甚至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一些奥运赞助商就受到了 “赔本赚吆喝”的质疑。
“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感觉还是比较客观的。”奥运经济专家策划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卢东斌教授也认为,不少奥运赞助商的奥运营销并不令人满意,“当然有我们是第一次、没有经验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过去对奥运的期望值过高,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卢东斌分析其原因时表示:奥运带来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与奥运有关的运动员、教练员、家属和媒体;另一类是奥运期间的外国、外地游客。但是由于环境、安保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两类人群都没有预期的那样多,到京时间也比较晚。
“获得奥运资格、贴上奥运标签之后,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如何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扩大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蛋糕还是要自己抢的。有这个标签并不是可以摆脱市场竞争,有时甚至是会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卢东斌分析说。
被消费者“误认”的“赞助商”
除了对自身品牌运作和市场营销能力的考验,赞助商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于竞争对手。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运动服饰行业中,高达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赞助商,而真正的奥运赞助商阿迪达斯的认知率只有22.8%,而耐克和安踏的认知率分别是18.2%和6.3%,李宁成为所有品牌中奥运赞助商误认率最高的品牌。
保险行业也不乐观。在问及保险行业的奥运赞助商时,在无提示的情况下,有18.1%的受访者认为是平安保险,14.2%认为是中国人寿,而作为奥运赞助商的中国人保财险提及率仅有6.3%,与非奥运赞助商太平洋保险的提及率相差无几。
卢东斌认为,奥运营销的效果实际上是三方面博弈的结果,那就是奥运赞助商、国内国外的同行业竞争者和消费者,“有的奥运赞助商获得资格以后,后期工作没有跟上,本来很好的事情做不好,有的时候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让人对这家公司失去信心。”他提示,奥运赞助商的金字招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不是件轻松简单的事情。
近期就有一家奥运赞助商被爆由于奥运计划严重超支,公司营销经费预留不足而使得整个公司财务紧张,不得不放弃很多营销计划。“很多奥运赞助商都是上市公司,我会等着他们的年报和相关调查出来之后再来评价他们买下这块金字招牌到底是加分还是减分。”一位比较了解内情的记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正在等待奥运之后的“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