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刘芳/北京报道
1984年,不仅是中国奥运会金牌的起点,也是冠军们的起点。
1984年1月,洛杉矶的冬天与往年有些不同。
在即将成为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洛杉矶纪念体育场,翻新设施的工人们也感到了这股不同寻常的气氛。
有一天,一些中国人来到了这里。
起初,工地人员都以为他们是日本或韩国的设备提供商。但人们马上发现,陪同这些东方人的奥组委官员态度很特殊 :那是小心翼翼加上忐忑不安。
这个不到10人的团队,是由原国家体委副主任陈先带领的考察组。美国人认为,他们对洛杉矶奥运会场馆和环境的 结论,将影响中国是否参加本届奥运会。
“走完一个场馆,美国人就问我们是不是满意,有没有意见。”当时在原国家体委综合司工作的朱章苓也是考察组的 一员。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时苏联虽然没有正式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但一些信息已经传了出来。
考察结束时,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彼得·尤伯罗斯单独把陈先拉到办公室,那是一个飞机仓库里隔出的单间。谈话的结 果,显然尤伯罗斯仍然不踏实。
24年后,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不足1个月的时候,《纽约时报》刊登了名为《来自中国的电话改变了1984年 奥运会》一文。
文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当苏联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后,尤伯罗斯的不安与无助。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派往中国与罗 马尼亚的信使身上。
终于他接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得知中国人将参加这届奥运会。而尤伯罗斯派往中国的代表在获得口头承诺后,仍 一再要求一份书面证明。
“其实我们去考察时,原则上已经确定要参加这届奥运会,但是不能向美国人说。”朱章苓说,他们带去了技术人员 ,拍摄了所有场地的情况。后来国内教练根据这些影片模拟了洛杉矶的场馆环境。
考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确定距赛场稍远、但更为安静安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为中国代表团驻地。
1984年5月8日,苏联正式宣布抵制洛杉矶奥运会。此时,在中国各地的训练场里,众多运动员正在为两个月后 的比赛做最后的准备。
仿佛一个寓言,世界开始需要中国。
举国体制确立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1984年的奥运金牌故事其实要从1971年破题。
这一年,原38军军长王猛被派往原国家体委主持工作。此时,原国家体委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大部分干部都在山西屯 留的“五七”干校。军管会是体育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
据当时在体育报社做编辑的王鼎华回忆,1971年上半年,陆续发生重大外事问题。先是没有完成国家领导人在体 育方面对朝鲜的一些承诺,后来又忘记在一个重大仪式上邀请朝鲜代表。7月,在与阿尔巴尼亚队的足球比赛中还踢伤对方三 名队员。
王猛算是临危受命。他是典型的军人作风,在采访中,许多人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在原国家体委的拨乱反正:大刀阔 斧。
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王猛几个月内“解放”了20多位司局级干部。“周总理说,‘屯留屯留,那么多干部屯留在那 儿干什么?’”朱章苓向本刊记者回忆说。
期间,王猛一度被调离体育系统。1978年,他又得以继续恢复体育系统的秩序。
“王猛这个人依靠老干部,荣高棠他们都回来了。”朱章苓说,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确定了后来被称做举国体制的体 育发展机制。
从这时起,中国人开始在一个又一个综合运动会上大把揽金,并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和各大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席位。
1980年,中国拒绝参加莫斯科奥运会。4年后,1984年,中国人终于来了。
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子进场
“美国人对中国代表团重视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坚持中国运动员第一个进驻奥运村。”朱章苓回忆说,当时已经有其 他国家的奥运代表团到达。由于洛杉矶奥委会的坚持,中国代表团在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先派正在美国训练的三级跳选手邹振 先作为代表进驻奥运村。
“这算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亮相。”今年74岁的新华社摄影记者胡越当年也被派往洛杉矶,他对《瞭望东方周刊 》回忆说,“当地很多华人华侨只要有中国队的比赛就都赶过去,没有票的也等在门外,还有很多人打着‘我爱中国’的横幅 。”
中国驻美大使馆为中国代表团举行欢迎晚宴,提前几小时大使馆门前就站满了夹道欢迎的人,“妈妈们还拼命把自己 女儿往李宁身边拉。”胡越笑言。
洛杉矶是个移民城市,当时那里的华人大多来自台湾,而且还分为左中右。“但所有人都欢迎中国代表团,那是第一 次洛杉矶的华人都到了一起。”洛杉矶华人领袖梁汉宗回忆说。
历史也在洛杉矶重逢。1932年,第10届夏季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举行的。两届奥运会共用了一个主场地:洛杉 矶纪念体育场。
52年前,刘长春就是在这个体育场里参加了中国人的第一场奥运比赛。
刘长春的长子刘鸿图后来回忆说,1983年初,重病的刘长春说想去上海参加第五届全运会。当年他正是从上海乘 船出发,前往洛杉矶。
1983年3月,中国开启奥运会金牌时代的前夕,74岁的刘长春在北京去世。后来,《北京日报》的记者告诉刘 鸿图,刘长春的名字的确是在23届奥运会代表团中的。
1984年7月28日,美国当地时间下午4点15分,第23届奥运会开幕。中国代表团200多名队员统一着藏 青色上装,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子进场。全场10万名观众起立鼓掌,经久不息。
1984年的奥运会官方纪录片记下了这个时刻,解说讲道:这里是洛杉矶,他们将要做一件事,中国人还没做过的 事情,赢得一块奥林匹克的金牌。
当然,中国人很快就做到了。
扬眉吐气,民族之光
“当初的目标是8块金牌左右。”朱章苓说,最终的15枚金牌,让所有人意外。
1984年奥运会对于中国体育界来说是神奇的一届。正式进行训练仅两年的许海峰夺冠,产生了射击史上最年轻的 奥运会冠军李玉伟,李宁独得三块金牌……
26岁的吴小旋在先举行的50米气步枪项目上只获得了铜牌。转战小口径标准步枪比赛。又遭遇了腰部病痛。立姿 射击中吴小旋打了187环,几乎失去了获得金牌的机会。然而随后在卧姿、跪姿中,她先追到第四名,最后获得金牌。这是 奥运史上中国第一个女子项目冠军。
最后一块金牌的获得者是周继红。以替补出征洛杉矶奥运会的周继红,最后一跳选择了号称难度最大的107B动作 。后来周继红回忆说,一入水她就笑了,因为她知道肯定拿金牌了。
朱章苓记得,代表团回国时当地华侨送了一幅锦旗,上书八个大字:“扬眉吐气,民族之光。”
1991年,退役后的吴小旋到美国留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一无所有之时,打打乒乓球、听听中国歌曲是她最大 的快乐。
经过几年打拼,生活终于趋于稳定,吴小旋也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1995年,她的丈夫、射击运动员唐克令也 带着儿子来到美国,实现了“全家移民”。
2003年,当中央电视台《体育人间》节目组找到在美国的吴小旋时,与她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们才知道身边有一 位奥运会冠军。
周继红于1986年8月退役。在离开人们视野的日子,她还做过5年家庭主妇。1990年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 ,周继红重返中国跳水队,并于1998年成为“一把手”。10年间,她建设了一支“梦之队”。
虽然出路各不相同,但1984年的24位金牌得主都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另外一些人,那些未来的奥运冠军们,十几岁的邓亚萍、杨扬开始出现在体校,刘翔、张怡宁还在咿呀学语,而劳丽 诗、李婷以及很多人甚至还没有出生。
金牌时代,就这样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