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SMG《深度105》2008年8月3日播出:说旧闻——攀登珠峰传奇,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1】往事调查,旧闻新说。再过几天,我们的奥运圣火就要在北京的主会场——鸟巢点燃了。现在,如果让您回想这长达100多天的火炬传递,有哪些画面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呢?我想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想到珠峰。的确,奥运圣火熊熊燃烧在这座最难攀登、最能挑战人类极限的世界最高峰,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呢?而事实上,中国人攀登珠峰,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今天的《说旧闻》,就为您揭密这段波澜起伏的征服珠峰传奇。
音乐+火炬在境内外传递的画面
【字幕】(特技逐出)
138天
13.7万公里
五大洲 21个国家
21880名火炬手
【解说】这是奥运历史上传递路线最长、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这也是奥运火种第一次熊熊燃烧在世界之颠——珠穆朗玛峰。
【字幕】2008年5月8号
(圣火在珠峰传递实况)
【解说】5月8日9点17分,中国登山队十九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上点燃。
(圣火传递实况)
【解说】火炬登上地球之巅,被国际奥委会认为是“对人类能力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达到勇气和耐力的新高峰。”而实际上,中国人与珠峰的结缘,早在48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现场画面+音乐】
(画面定格在圣火上)
(黑转)
【资料】歌曲《登山队员之歌》片段:我们是登山队员,我们是高原战士,踏破冰川万年雪。
【解说】1960年3月19日,由214人组成的第一支中国珠峰登山队,进驻珠峰北侧,开始了攀登前期的建营、运输、侦查等准备工作。这是世界登山史上第18支攀登珠峰的队伍,1953年,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尼泊尔向导丹增第一次成功登顶,在埃德蒙和丹增登顶后不久,中国和前苏联便开始计划联合征服珠峰。
【采访】邓嘉善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副政委 013140:本来1959年,要和苏联,中苏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因此我们那个时候,从中国派出一些运动员,到苏联去集训,当时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解说】但是到了1960年,由于国际形势的突变,苏联中途退出,中国决心凭自己的力量,独立向珠峰挑战。
【采访】邓嘉善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副政委 013805:所有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虽然有些装备很落后,包括冰镐、冰凿啊,鸭绒服啊。食品好办,装备(差),就是氧气瓶是原来的,过去苏联人留下的一些,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有。
【解说】登山队员们来自工人、农民、解放军等各行各业,大部分只受过短期的专业训练,许多人从未登上过8000米以上的山峰。
【采访】张宏俊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总务长 队员 1128:就较这么个劲,你不干我干,你不参与我参与,我要有中国人的骨气,每个登山运动员都有这个思想。
【资料画面《征服世界最高峰》1960年 新影厂拍摄】【原音】锻炼体力,锻炼技能,也锻炼坚强的意志,冰雪悬崖上的道路是勇敢者的道路。
【解说】珠穆朗玛峰,地球的最高点,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
【采访】张宏俊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总务长 队员 2525:这个地方整个是冰坡啊,冰坡不是完完整整的,像块板子似的,破破碎碎的。有裂缝,有多坎,北方讲多坎懂吗?弄不好就掉裂缝里去了。弄不好,来了一个小雪崩,把你人打雪下面去。
【资料实况】
【解说】为了逐步适应这里的环境,在攀登珠峰前,中国登山队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三次行军分别达到的目标高度是:海拔6400米、7000米和8000米。登山队员们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采访】张宏俊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总务长 队员 3742:你走几米远的,用很长时间走,那不行。晃晃悠悠的,我们退到最后,下山的时候,两个腿都是,北方人叫拌蒜,整个行动走不了直线,体力消耗太大了。
【资料实况】呼啸的风声 登山实况
【解说】两个月过去了,5月12号,登山队完成了北坡攀登线路的侦察、修路以及高山适应性行军,然而,他们也付出了惨痛代价。队员汪玑、邵子庆因为严重的高山反应不幸牺牲,队长史占春,队员王凤桐、石竞、陈荣昌,则在海拔8000多米处冻伤,退出了随后的攀登,而这些队员原本都是登顶的主力。其中,陈荣昌还因冻伤接受了整形手术。
【采访】 陈荣昌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队员 022330:这个鼻子,都干巴了,坏死了。没有办法了,就给我住院治疗吧,所以就到上海,原来叫广慈医院,在广慈医院接受治疗,完了整形,把这里的肉,给挪到这一块给补上了。
【解说】5月17日上午9点,经过一系列准备后,中国登山队开始正式向珠峰峰顶进发。队员们从大本营启程,23日下午到达8500米的突击营地。第二天早晨9点,队里派出许竞、贡布、王富洲、刘连满和屈银华组成5人小组,向顶峰冲刺。中午12点,突击小组到达了最为险峻的地方,人称“第二台阶”。
【采访】张宏俊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总务长 队员 2525:这个是人类攀登珠穆朗玛最困难的地方,20米的岩石,其中有一段笔直的笔直的峭壁,没有突出的岩石,都是峭壁,像个板子似的,连缝都很少,尽是大块石头,你脚也登不上,手也把不住。
【解说】冲刺关头,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在“第二台阶”,队员们耗费了宝贵的7个小时。之前,组长许竞已经由于体力不支退出了最后的冲刺,而此时,队员刘连满为了突击小组的成功,也毅然决定放弃登顶,为其他队员创造机会。
【采访】张宏俊 原中国珠峰登山队总务长 队员 2824:最后,刘连满说,踩着我的肩膀上去。那肯定消耗体力啊,贡布他们三个人,踩在他的肩膀上,他把那个高山鞋脱了,光脚踩着,能不冻脚嘛,就那么上去了。
【解说】第二台阶,海拔高达8700米,从这里望去,珠峰的尖顶几乎只有咫尺之遥。但是,当队员们终于站在这里的时候,周围已是夜色茫茫,气象预测第二天天气会变坏,所剩不多的氧气也不允许他们再拖延时间了。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3人决定连夜向顶峰攀登,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他们终于摸黑登上了顶峰。
(黑转)
【解说】当时天还没有亮,队员们无法拍摄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是他们留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半身塑像,并且还带回了在山顶采集的九块石头。这是队员屈银华从顶峰返回时,拍下的两个镜头,这时俯望山下,是一片茫茫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