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升旗曲凝聚两年艰辛
有的没有歌谱,乐团只能听着录音带辨认音符
《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
7月底,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礼宾仪式和颁奖仪式使用的歌曲,正式发放场馆使用。按照惯例,这些歌曲都是由主办国顶级音乐家提前录制好后,现场播放的。这次为207个国家和地区录制歌曲,是北京交响乐团,由我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担任指挥。近日,《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了谭利华,听他讲述了录制近两年的艰辛过程。
亲自上阵回答问题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国(会)歌录音工程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竞标。为此,北京奥组委联系了国内几家知名乐团参加竞争,并成立了专家组评判。这些乐团首先需要上报方案,着重陈述服务计划、自身优势和相关准备,以及录音师情况和场地及其他硬件设备状况。最重要的是有关专家要提出的问题由乐团来回答,譬如,在遇到困难时打算怎么解决等等。
如果能够承接奥运会国(会)歌录音工程,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作为北京的城市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从上到下都投入了极大热情。在提问答辩环节中,谭利华甚至亲自去回答专家的提问,终于竞夺到了这个重要项目。
没有谱子“扒带子”
乍一看,录制国(会)歌是件简单的事。可真正开始录制后,谭利华发现,这项工程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谱子。“这207首歌曲,能够找到谱子的还不到1/4,而且乐谱基本都不是供交响乐队使用的,而是给军乐团、合唱或钢琴伴奏用的谱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谭利华请了十几个作曲家想尽办法,甚至用上了最原始的土法——“扒带子”,即靠经验和耳朵听录音带辨认音符,写成歌谱再演奏。
还有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有一些国家由于政权更迭等原因更换了国歌,譬如尼泊尔和伊拉克,另外还有些国家是新独立的,譬如黑山。这些国家的国歌根本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但乐团必须照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编配录制出来。
场地租金一次8000元
量大而时间紧迫,是乐团面临的另一个难题。2007年3月16日第一次进棚录音,4月底就必须按要求拿出全部的录音,送到国际奥委会进行全会评判认定。为此,全团上下都把这次任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为完成任务,北京交响乐团付出了很大代价,包括经济上的。
据了解,录音所用的是目前国内条件最好的录音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二楼的大音乐厅,每次租金8000元人民币,哪怕复录返工一首歌曲,也要重新租。
古巴国歌最后录完
2007年5月,北京交响乐团就完成了所有歌曲的录制,交付了第一版成品,并在北京测试赛中使用。同年8月,在国际奥委会各成员认领时,有180个成员当场就表示可以通过,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成绩。没有通过的乐曲,需要按照各成员提出的意见不断返工复录。谭利华说,对于这些意见,无论大小,甚至是苛刻的要求,北京交响乐团都在第二次录制时,认认真真地贯彻。
法国国歌在录制完成后,法方认为其中一个乐器用的是吊镲,而本来应该用三角铁。其实这样细微的区别很难听出来,但北京交响乐团仍然按对方的要求重新录制。一些国家说风格有问题,另一些说配器色彩有问题,还有一些也说不出哪里不好,反正就是希望再好一些。有个国家不满意的地方,甚至具体到某个节奏是三连音还是符点音符。对此,尽管北京交响乐团表示,完全是参考了前两届奥运会的录音内容,但该国还是不满意,反而说那时候就录错了。
据了解,美国、古巴、英国、巴拉圭是返工次数最多的。在录制中,令谭利华感触最深的,是一些可能根本无缘参加颁奖的成员,对国歌录制的要求甚至更高,“真的是为了尊严而争取”。
2008年6月10日,古巴国歌成为最后一个录制完成的曲目。期间按照对方要求重新录制过4次,他们没有别的不满意,就是觉得那种革命的劲头不够。对方的挑剔,谭利华表示十分理解。他说:“在电视中看中国领导人到其他国家访问,在机场奏我们国家国歌时,有时就感觉不太对,我们会从配器、速度、感觉等各个方面去审视。而现在,外国人肯定也会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录制的国歌。所以尽可能让对方满意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