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北师大教授称牛郎织女传说源起甘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9:15  兰州晨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 王文元 实习生 严淑萍 马玮)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就在青年男女为中国情人节到来而欣喜时,8月6日(农历七月初六),西北师大教授、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牛郎织女传说”实际上就是在甘肃东南部诞生的,讲述了周秦先民之间的交流。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最为久远。早在汉代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形成了,出现喜鹊搭桥的情节。到东汉末年时,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情节上,对其产生的源头、发展背景缺乏深入研究。

  赵逵夫先生认为,牵牛的原型是周人祖先叔均。《山海经》中有两处提到,后稷之侄(或曰孙)叔均发明了牛耕,后来周人将它命名为“牵牛”。叔均生活于夏商之间,因为《史记·周本纪》中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出

  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这里的戎狄即今甘肃庆阳地区。秦人的故乡甘肃的西和、礼县以及天水一带的“乞巧风俗”非常浓厚,当地民间在乞巧活动中供奉的神———巧娘娘就是织女。赵逵夫先生说:“颛顼(黄帝的孙子)有个后裔称之为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玄鸟(燕子)蛋而生下大业。大业之孙名大费,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流传在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活动的遗留,也是一种借助风俗体现的群体记忆。

  赵逵夫说,秦人居于汉水的上源,因而将天汉边上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织女”。赵逵夫认为,以“汉”为天河名,显然是秦文化的反映,今“天水”之名即来于此,而《诗经·蒹葭》就隐约地表现了牵牛织女的早期传说。他说:“我以为流行于陇南西和、礼县、成县和庆阳的春官风俗就是农耕文化的突出体现。春官在新的一年开始时给各地敬发《二十四节气图》,春官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春牛,上面骑着一个人,这个人应该是牵牛星君。”

  结合这些情况来看,牛郎织女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在甘肃东南部诞生的,讲述的是周秦先民之间的交流。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牛郎织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