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前门情思大碗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11:58  记者观察

  文/本刊记者 彭斐

  北京前门老舍茶馆的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这是老舍茶馆创始人尹 盛喜当初提出并一直延续的创办宗旨。人们进茶馆不单是品茶味儿,还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儿。著名作曲家阎肃的一曲《前门情 思大碗茶》至今仍在被广泛传唱,而这首京韵十足的歌曲就是阎肃在喝完大碗茶后所作。

  老舍茶馆的前身“青年茶社”,是改革开放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由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后来改名为“ 老舍茶馆”,不仅仅因为有老舍先生的名字,里面更包含了老舍作品中的味儿——京味儿。

  有人说“盛世茶兴”,如今的老舍茶馆可谓是日日高朋满座,台上曲艺杂耍,台下谈笑风生,不过来这喝茶的外国友 人和年轻人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茶馆的前身了。故事还要从30年前的大碗茶说起。

  青年茶社:和青春有关的日子

  “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1978年,大量知青开始返城。1979年北京的待业知青 多达40万,返城的知青和城市无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了当时北京的一件大事。那时,待业青年打架、扒窃等扰乱社会治安的 事件时有发生。时任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供销组长的尹盛喜有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党员,为国分忧,为民解愁,责无 旁贷!于是他接受了带领20名待业青年谋出路的任务。

  抬眼望见前门箭楼,聚集着“月盛斋”“同仁堂”“瑞蚨祥”等老字号的前门地区可谓是车水马龙。尹盛喜想起了一 件往事:那是解放前,就在前门楼子下面,一个姓王的寡妇每天推着小车卖茶,以此养活了5个儿女。尹盛喜紧锁着的眉头舒 展开了,卖大碗茶的主意也应运而生。因为参与人员绝大多数是返城知青,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青年茶社。

  拿着借来的1000块钱,他们买了6把大水壶、100个大茶碗、10口大缸,准备了条桌和板凳,茶社就正式开 张了。虽然前门地区到处是经商的宝地,但尹盛喜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地点定在前门箭楼西侧公共厕所旁的一块空地。最 早跟随尹盛喜创业、现在已经是北京大碗茶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华云说:“背靠一堵墙,能省下一些原材料,另外关键 是有了水源。当时选地俗称是跑马占地,没人找你就先使着,找你了再说。”

  既然是做买卖,当然少不了吆喝,但小青年们怕丢人,就是喊不出口。当时已经43岁、并且做了多年国家干部的尹 盛喜便带起了头,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大碗茶,二分一碗——”就这样,二分钱的大碗茶正式开始营业了。但茶摊的经营并 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影响市容,妨碍交通,扰乱治安”等帽子相继而至,甚至有一天,一辆抽粪车以妨碍工作为名,撞倒茶 棚后扬长而去。当时不少青年产生了动摇,但尹盛喜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咱方向没错,谁敢撤我们的茶棚!”

  一位老员工说:“虽然刚开张的时候,茶舍一天只有8毛多钱的收入,但是因为便宜的价格,人如潮涌的地理位置, 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老员工安泽京说:“当时,每天晚上一分一分地点钱就得花很长的时间。”年底,他们终于打了场翻 身仗,小小的茶摊盈利11万元。

  就在茶社的生意越办越红火时,上级一纸通知塞到了尹盛喜手里,要求他去办联社,若继续留在茶社,则丢掉铁饭碗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尹盛喜下定决心,把自己的命运同知青们联系在了一起。

  “大碗茶”到“茶文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迪斯科、霹雳舞、卡拉OK等西方文化开始在我国盛行。而此时的民族艺术,正受到很大 的冲击,许多戏曲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市场。

  戏曲曲艺界一些知名艺人像魏喜奎、孙书筠、马增蕙等人找到了尹盛喜,表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尹盛喜 在生前的自述中提到:当时他逐渐萌生了一种想法,要为这些艺术家们建一个自己的舞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信斗 不过泊来的流行文化。我不是唱高调说我不想挣钱,但我更希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全其美。我要将自己的茶馆搭成一个民 族艺术的舞台,并做成一项产业。”他坚定地说。

  尹盛喜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当时的副市长孙孚凌来青年茶社视察时,提议 他们改名叫“老舍茶馆”。因为,一来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描写老北京市井风情的力作;二来茶与传统戏剧一样,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将戏曲曲艺与茶馆相结合的形式,在老北京早已有之。

  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事业,尹盛喜是不抠门儿的。大栅栏贸易公司投资780万元,在北京市政府和宣武区政府的大 力支持下,在箭楼西侧的路南,兴建了一栋三层大楼,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米黄色的楼体,深蓝色的挑檐,茶色的玻 璃,造型典雅,古朴壮观,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设计和筹建过程中,首都的一些作家、艺术家纷纷给予关心和指导,并自愿当了“茶馆”的顾问。经过顾问们的反 复推敲,最后定名为“老舍茶馆”。老舍夫人胡洁青女士也为茶馆亲笔题字并出席了开业庆典。1987年11月30日,在 民族文化宫礼堂召开了老舍茶馆成立大会。198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大碗茶传奇》展现了老舍茶馆开 业时的情景。虽然开张时一派红红火火,但实际收入却很不理想。老舍茶馆开张的第一年就亏损了300万元,此后连续两年 亏损。有着典型山东人倔强性格的尹盛喜却坚持自己的定位,一些几乎要失传的民间艺术不断在老舍茶馆亮相,逐渐引起了媒 体的关注。这些地道的中国艺术引起了海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经过大赔、中赔、小赔,老舍茶馆慢慢走出了经营上的低谷,1992年开始有了转机。

  茶馆发展的两代掌舵人

  现在的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一直在坚持着父亲尹盛喜“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人生理想。但在大碗 茶创立之初,尹智君甚至曾觉得父亲卖茶丢人。

  关于尹盛喜和大碗茶怎样扯上联系,作为女儿的尹智君是偶然知道的。“父亲原来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干部,突然有 一天,在街头吆喝卖茶,家里人都很不理解,我也觉得脸上无光。而且我还有两个姐姐,我们学费都成问题。母亲也很生气, 有时候都不让父亲晚上进家门。”尹智君回忆说。

  当时上小学五年级的尹智君也觉得丢人,“父亲摆大碗茶的地方,离我们家、学校还有同学的家,都特别近,我每次 看着他在吆喝卖茶的样子,都会觉得丢人,宁愿绕道回家也绝不经过茶摊。”

  当时尹家家境还是很困难的,之前尹盛喜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时候,工资虽然不多,但至少稳定,但卖大碗茶虽然每 天都有收入,却很不固定。

  1993年4月,旅游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尹智君,从中国大饭店调入老舍茶馆,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尹智君在磨砺 中慢慢理解了父亲和他的事业。

  “父亲给我找了一件服务员穿剩下的旗袍,让我穿上站在门口领位。同时还给了我一个演员的电话联系本,往桌上一 放,说‘你的工作开始了’。之后,我跟他在公司里共同相处了10多年,他就没再说过一句‘你应该怎么做’。”尹智君回 忆说。

  就这样,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茶馆生涯。尹智君来到老舍茶馆的第11个年头,茶馆陷入了开业以来最大 的危机——2003年,“非典”肆虐,茶馆停业。

  2003年6月30日,老舍茶馆总经理尹盛喜因为肺心病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66岁。在他生命垂 危之际,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无法张口对亲人说话,这位坚强的老人就不断用手势示意——他做的最多的动作是攥紧拳头 ,尹智君领会了父亲的意思——拳头意味着力量,也意味着让大家精诚团结,使老舍茶馆渡过一个个难关。

  “非典”时期近3个月没有营业,老舍茶馆因此损失了将近200万元,职工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尹智君临危受命 ,被推选为总经理。2003年,尹智君开始了接棒之后的第一个举措——筹集工资。

  因为茶馆靠的是客流才有收入,“非典”时候没客流也就没有了收入。他们联系上了浙江的一个产茶基地,打算卖茶 叶,不能登门就打电话、用手机发短信联系,最终尹智君领导下的老舍茶馆依靠信誉、公益活动和社会影响,一个月销售额就 达到了20多万元。

  靠推销茶叶渡过难关之后,尹智君开始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她力排众议,推出上下班打卡制度,加快了茶馆的工 作节奏。在用工制度上打破铁饭碗,辞退了没有进取心、工作懒散的职工,并推行“末位淘汰制度”。尹智君把加强培训提高 员工的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包括茶艺、英语、电脑以及创新的能力等。为了企业的发展,10多年来,她泡了一道又一道的 “功夫茶”。

  京味儿的茶,中国的味儿

  踏进老舍茶馆的那一瞬,记者就被浓浓的京味所包围。门口身穿长袍的服务员一声洪亮热情的招呼,“到老舍茶馆, 您就跟到了家似的,里面雅座,恭候着您呐。”几句充满京腔京韵的吆喝,让人顿时想起往日老北京待客的礼数,倍感亲切。

  一楼是大茶馆——木质的回廊、高挂的大红宫灯、硬木八仙桌、靠背椅、细瓷盖碗,一如老舍先生笔下玉泰茶馆的风 貌;二楼是四合茶院——四合院式的布局,幽幽的古筝不绝于耳,馨香的好茶,人们享受着茶中偷来的半日清闲;三楼分为东 西两部分,东面是“大碗茶酒楼”——可以喝茶、吃饭;西面的小舞台则蕴含了老北京戏院的风情。

  逢上周三、周五的“戏迷乐”是票友们的节日,尹智君说,每次来的戏迷都有上百人。“老舍茶馆有一种老年沙龙的 感觉。我们配备有专业的乐队,客人来了,可以登台客串,也可以坐在下面聊天消遣,欣赏名家名段或者看其他戏迷的演出。 ”

  老舍茶馆节目,还包括每天8场皮影戏表演和民乐表演,这些都不收费,茶客坐下来就可以看。此外,每天上午10 点30分到下午3点30分,可以尽情地品尝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很多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茶馆的墙上,挂着一张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老掌柜尹盛喜坐在茶馆演出大厅一起看戏的照片。老舍茶馆经常有各国 政要光顾。他们来了,茶馆照常营业,尽管保卫措施周密,却没有紧张气氛。“他们来到茶馆,没有那种前呼后拥的排场。他 们愿意坐在老百姓当中,和老百姓一起叫好,一起鼓掌。”大碗茶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来到这 里都觉得很自在,不会因为有钱有地位就自命不凡,也不会因为是平民百姓就产生自卑感。”尹智君说。

  当被问到老舍茶馆是什么味儿时,尹智君肯定地说:“京味,永不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味。”老舍茶馆还有一个理想 ,或者抱负,就是宣传中国的茶文化。奥运会前夕,茶馆专门编排出了一套五环茶道和五环茶礼。尹智君发现,中国六大茶系 的颜色,刚好和奥运五环旗的六种颜色全部吻合,这绝非应景之作,她说:“老舍茶馆虽然不大,但在国内茶馆中处于高端位 置,我们有责任去推广中国的茶艺。对我来说,一杯茶就是家,是爱,是中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