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故事:第一乐章—像希腊神一样(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15:18  中国新闻网

  剑桥大学体育协会前主席哈佛博士说,马克•约翰在克雷格私立学校念书时就是跑步好手。这所学校在英国体育界有很好的口碑。奥组委中不少人和牛津大学有瓜葛,包括主席Lord Burghley。1948年3月,马克•约翰刚好参加了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田径对抗赛。他赢了。此后他几次代表剑桥大学到法国与苏格兰进行比赛,但都是大学生级别的比赛。

  有一天,奥组委的人找上门,要他作为最后一个火炬手点燃温布利体育馆的火炬。 马克•约翰没有告诉同学这件事,但是在夜晚他举着火炬练习的时候(火炬很重),事情暴露了。同学们举着点燃的烟围着他,一起奔跑。

  有人说,“他像一个希腊的神灵”。

  种种迹象表明,无名小卒马克•约翰被选为火炬手,与伦敦奥运会的宗旨并非是体育精神上的相关。

  如果纯以今天选择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标准衡量,那么无论如何,1948年的奥运会都不会在伦敦举行。

  1948年的伦敦与二战前“日不落帝国”时代的伦敦无法相比。二战结束近3年,伦敦还惊魂未定。室内自行车赛场在二战期间被征用作军用气球基地,而今杂草丛生。1948年年初,在私人捐助下,杂草才被清理,铺上沥青。

  整个欧洲还在缓慢的恢复期。二战结束不到3年,由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刚刚执行1年。1947年,欧洲又遭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先是洪水,后是旱灾)。 而同台申奥的5个城市,都没有受到战争的摧残,4个在美国(巴尔的摩、洛杉矶、费城、明尼阿波利斯),一个在瑞士(洛桑)。

  事实上,承办的过程也证明这是一场仓促而就的奥运会。近60个国家3714名男运动员抵达伦敦,发现这里并没有奥运村或者旅馆。主办方把他们拉到分散在伦敦各处的近30个帐篷营地,包括英国皇家空军的营地。余下的385名女选手则被安置在汉普顿大街的萨朗学院。

  假若伦敦奥运会多少是为了收拾被战争摧残的人心,而非简单是为了体育运动,那么也许如上问题就有了答案。这场比赛并没有邀请德国和日本的运动员参加。

  在仅存的几张关于马克•约翰执火的照片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出这一用心。照片上的火坛不过1人高,马克先生将右手高举,就可以将火种点燃。照片是黑白的,而且是在十几米外拍摄。因此,我们看到他的运动裤与背心在照片上呈现为白色。在他身后,看台上密密麻麻的人群都在扭头向他张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