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组委圣火传递技术负责人回顾9.7万公里行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9日00:44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2008年8月8日晚,当李宁在全球40亿电视观众面前天人合一地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塔的时候,在现场的黄启均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绷了4个月的神经倏然松弛。这个持多重身份的神秘人物对这一刻期盼已久。他是北京奥组委圣火传递技术保障部门的负责人,从春末的希腊到盛夏的北京,如履薄冰地伺候祥云火炬穿越了境外21个城市,行程9.7万多公里;他是2万多名北京奥运火炬手中的一员,不过跑了一棒,却被公认为是负担最重的火炬手;他又是一名年纪最长的圣火护卫,和最头牌的火炬专家。

  多种身份的神秘人物:最熟悉圣火三种载体的人

  黄启均以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的内部手册上:北京奥组委技术顾问和圣火护卫。

  北京奥运圣火征程万里,从3月底在希腊上路,到今晚圣火点燃一刻,一直伴随着它的人屈指可数。黄启均可能是他们中最低调的人。也难怪,他不仅极少在观众如潮的传递日被看到与团队其他成员同时出现,而且像所有圣火护卫一样,直至今日,外界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与一些已成为“全民偶像”的护卫相比,黄启均过于瘦小精干的外表,也使他的工作内容显得更加神秘。

  但当圣火在鸟巢主火炬塔点燃的那一刻,一切神秘都在这个中年人的泪水中烟消云散。“我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累,但是又激动,”他在接受中国日报的独家专访时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北京奥运圣火的三种载体——祥云火炬、圣火盆和火种灯。没有人对这些载体肩负着比他更大的责任,没有人更有权利在点火仪式结束后喜极而泣,尽情宣泄成功的兴奋。

  请记住黄启均,北京奥运祥云火炬的制造者,圣火盆、火种灯的设计者、制造者,和直到主火炬塔被点燃前,圣火安全的重要负责人。

  作为头号火炬专家:最揪心的是开幕式的点火

  最初领命时,黄启均最不担心的就是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但直到上月末开始亲身参与开幕式点火方案的验证工作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奥运开幕式,几十亿双眼睛共同关注,点火的方案必须万无一失。作为火炬保障的技术负责人,黄启均必须对点火方案了然于胸,了解其每一步的详细设计,进而评估火炬能否满足该方案的要求。

  但当看到点火仪式方案时,黄启均大吃一惊。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点火方法相当特殊,技术难度非常之大。他意识到,主创人员在设计点火方式的时候,似乎没有怎么考虑到鸟巢上空复杂的作业环境。当然,方案是不能变了。黄和他的团队迎难而上,细查北京的天气,根据场馆的不同风向,模拟这么大一个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最大风速。根据几百次的试验分析,黄的技术组对火炬又再次进行了技术改造。

  直到本月初的某晚,黄启均还在做试验。在又一次改进过火炬燃烧系统后,团队的3个人跑到院子里,拿着火炬打赌谁能用随便什么方式搞灭它。结果谁都搞不灭。轮到黄启均的时候,他用打棒球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火炬自下而上地一甩。由于用力过大,惯性使整个火炬的芯脱离而去,“呜”地在空中画了一条火的弧线,跃过一条马路,跨过一个院子,划过一台车,砸在另一条路中间,就像一团火球蹦出来,重重落在地上。

  火还是没有灭。

  尽管彩排了多次,火炬都没在空中灭过,黄启均还是心有余悸,毕竟这场仪式太重要了,也太隆重了,而且按他的话讲,点火方法也“太恐怖了一点”:7棒火炬手在场馆里面传递结束之后,一条悬吊把主火炬手吊起来,升到场馆的顶部,绕着鸟巢飞转一圈,然后点燃长10米左右的鸟巢主火引线。

  对观众来说,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是一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但只有黄启均知道,这背后的风险有多大。“你想,几十米的高空风有多大?!下面三级风,上面就有六级风,况且鸟巢的风很复杂。而且它没有预案,就只有一个人吊着,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他在开幕式前夜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日报记者。

  黄启均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火炬特别多灌了7克燃料。据他估算,主火炬手在鸟巢上空转一圈要4分50秒左右。虽然祥云火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燃烧15分钟,但由于开幕式的需要,火苗被调高到了40厘米。用他的话说就是:“多一点燃料,保险系数就高一点。”

  除此之外,这个45岁的男人能做的,就只剩下拭目以待了。

  作为境外传递负担最重的圣火护卫:最具挑战的是圣火的安全

  挑战一:劳心更胜于劳累

  黄启均在火炬境外传递团队中属圣火护卫编制,食宿均和圣火护卫在一起。但他的日程跟包括圣火护卫们在内的绝大多数团队成员都不同。奥运圣火号专机每到全新的一站,这位堂堂企业老总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下飞机去装火炬。往往在这个工作完成后,就是清晨五六点钟了。黄启均永远只有打个盹的时间,因为天一亮,他就必须赶去庆典现场装圣火盆。

  33天下来,同行的记者都知道护跑队里有个专门护火使者,终日难寻影踪。境外火炬传递,“其实我是真正的‘火炬手’,只要我在的站,火炬都一根一根地过我的手”,黄启均肯定地说:“我负责每天装火炬,一下飞机就找保证火种灯的油,然后装火炬、圣火盆,再在圣火盆点燃的那一刻负责圣火盆的开关,庆典仪式结束后再把它装好箱,送上车,转场。这就是我和雷涛(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综合保障处处长)每天一起干的活儿。”

  在境外传递开始前,黄启均及其团队为确保万无一失,对祥云做了7000多次试验。最终,祥云火炬在传递全程的灭火率创造了0.5%的记录,小于黄启均与奥组委签约保证的1%,也远小于历届奥运会传递期间火炬的灭火率。

  北京奥运圣火的境外传递艰苦卓绝:33天21个城市,没有四季,没有时差,没有休息。一路走完,每一名团队成员都很疲惫不堪。但对于黄启均来讲,累心才是最大的难题。专机抵达圣彼得堡后,他发现团队向俄方提供的技术要求图文并茂,十分详细,但由于双方对一些技术指标的理解不一样,致使俄方提供的气瓶和配件材料都不能适用于圣火盆。时间紧迫,亟需解决。因为不会俄语,黄启均抓来一名志愿者翻译,又遍地找司机,找齐人马之后,一行人立即赶赴郊区,找减压阀、气瓶和各种材料,虽然最终按时完成了火炬的安装测试,但黄启均还是直冒冷汗:万一没有找到……

  幸而吉人天相,2008年8月8日后,所有的“万一”都将成为永久的回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聚焦奥运

更多关于 圣火 传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