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岚清回忆申奥之夜:成功后高呼祖国万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09:37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记者/全宇虹/张晖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回忆七年前北京申奥成功

  编者按:

  8月8日晚8点,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隆重开幕。在这欢乐和激情之夜,回想起七年前申奥成功的那一夜,每一个亲历者心中依然难以平静。奥运会开幕前夕,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当年带队赴莫斯科进行申奥最后陈述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而记者本人也恰恰在七年前曾随同李岚清同志前往莫斯科,亲历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难忘一刻。采访中,李岚清同志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申奥过程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帮代表团成员减压

  七年前,作为随团报道的本报记者至今还清楚记得,负责新闻的同志在给记者们开会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首长让我转告大家,一定不要紧张,不要有任何负担。

  七年后,李岚清坦言,的确,当时莫斯科申奥的气氛有点白热化。7月10日,当他到达莫斯科后就发现,团里有的同志心情比较紧张,心里有负担,生怕申奥不成功就有如项羽般无颜回去见“江东父老”。李岚清立刻意识到,这种过分的紧张实际上对陈述是不利的。那么怎么办呢?

  李岚清向代表团其他领导同志提出,到莫斯科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大家“减压”。他说,“人家投谁的票?是投我们代表团的票吗?不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的票,既是投申办城市的票,也是投申办城市所在国家和人民的票。北京奥申委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们已经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的申办报告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因此,委员们心中已有了投票意向,不会因为陈述水平的高低有太大的改变。

  李岚清嘱咐大家放松,按照正常的心态去进行最后一次陈述。他认为,即使稍微有一点瑕疵,也不会影响委员们对中国的投票大局。正是这种观点打动了代表团的成员们,大家的心情开始变得比较放松,压力也没有原先那么大了。怀着这么一种平常心,北京申奥代表团的陈述,做到了很自然很好的发挥。

  亲自策划打动人心的“三分钟”

  一般的国际性会议对发言时间有严格限制,申奥陈述当然也不例外。当时李岚清陈述的时间只有三分钟。出发前,他就反复考虑,除了代表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奥再次表示支持和承诺外,还应当说些什么内容才能打动委员们的心呢?俗话说:功夫在课外。李岚清风趣地说,“我在家做‘功课’的时候,就琢磨着这‘功课’应该怎么做。”他觉得应该用有限的时间把我国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重要贡献表现出来,而这应该是其他国家没有做或者做不到的。

  作为长期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的领导,李岚清的陈述是从亲身经历的对外援助,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开始的,这的确是别的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没有的和做不到的事情。他事先做了个统计,截至2001年7月13日,中国已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了36座大中型体育场馆。这不正是中国支持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实际的表现吗?这是其一;三分钟内,李岚清还根据我国政府的决定做出承诺,如果北京奥运会产生盈余,我们将用它来建立奥林匹克友谊合作基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如果发生赤字,中国政府将自己承担。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申奥的诚意。

  有了好的构思,接下来就是起草稿子了。李岚清认为,中国人讲外语,最怕文字化,文绉绉的不上口。因此,为了力求口语化,他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写成了英文稿,然后把英文稿送给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去审阅。李岚清说:“他们两位英文都很好。江主席很快就看完了,说同意。朱镕基总理看了,也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个建议,说还是要准备一份中文稿子。因为陈述结束以后,我们国内的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不能登李岚清的英文发言稿啊。所以我又自己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更多关于 李岚清 申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