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民族的梦想 一份百年答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15:35   东方卫视《1/7》

  东方卫视《1/7》栏目2008年8月10日播出《百年答卷》,以下为节目内容。

  片花(一)

  (实况 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点燃)

  解说:

  百年前的“奥运三问”,曾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采访 何振梁)

  那个时候人们在谈论

  三个问题的时候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时候

  实际上是人们看成一种笑话

  解说:

  几代人的不懈追寻,成就中华民族的辉煌。

  (采访 刘鸿图)

  我要告诉我的父亲

  你的梦想实现了

  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了

  解说:

  一个民族的梦想,一份百年答卷。敬请收看本周《1/7》:《百年答卷》。

  正片(上)

  (音乐 欢呼)

  (字幕 2008年8月8日*时*分)

  (实况 奥运会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走上主火炬台)

  采访

  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 何振梁:北京的奥运会 将像我们许诺的那样 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奥运会

  (实况 火炬手在主火炬前站定)

  采访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体育组织官员沈嗣良之甥孙 蒋世玮:最开心的应该是 我过世已经很久的舅公了 他一直梦想中国有一天/能够自己开奥运会

  (实况 火炬手将火炬伸向主火炬)

  采访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之子 刘鸿图:我要告诉我的父亲 你的梦想实现了 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了

  (实况 主火炬点燃)

  解说:

  2008年8月8日的夜晚,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和正义的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在中国点燃。

  (短实况 现场欢呼 掌声)

  解说:

  为了这个辉煌的时刻,中国人等待了整整100年。(***此处配音要有停顿 画面转场***)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其中提出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这三个问题后来被归纳为“奥运三问”,这也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申奥梦想。

  (黑转)

  解说:

  这是和奥运有着特殊情缘的一家三代人。祖父辈的沈嗣良,上世纪30年代,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他的外甥蒋维良,在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中国日报》体育部主任;而蒋维良的儿子蒋世玮,如今是一位体育收藏的爱好者。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从我舅公这一代 一直到我父亲 一直到我现在/见证了中国体育从无到有 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到今年能够在中国举办奥运会 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 一个道路 一个过程

  解说:

  这枚舅公沈嗣良留下来的奥运纪念章,蒋世玮一直细心地珍藏着。

  随机采访 (蒋世玮 沈嗣良的甥孙、蒋维良的儿子)

  这个是一个参与者纪念章 凡是参加运动会的人 不管是运动员也好 教练员也好 或者是官员也好 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纪念章/1932年其实是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可以说是中国奥运的第一块牌子 第一牌 就是这一块

  解说:

  中国人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是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中国代表团,算上官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只有六个人。

  (短实况 1932年奥运会开幕式)

  解说:

  当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担任中国代表团领队。23岁的刘长春,是代表团里唯一的一名运动员。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我舅公欣慰的是 中国总算迈开了第一步 踏进了奥运会这个大家庭/但是作为他们那些搞体育的人来讲 他是觉得很孤苦伶仃 因为运动场上只有一个刘长春 而且就是一个项目 就是跑步

  解说:

  在这次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参加了100米和200米的短跑比赛。但因实力所限,加上舟车劳顿,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

  采访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之子 刘鸿图:他虽然拼搏了 把自己的全身力气都用出来了 但是他没有取得成绩 他非常遗憾 特别是当他看到别国的国旗 升起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的时候 我父亲流下了眼泪

  解说:

  四年后的柏林奥运会,中国又派出了一支由69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但最终,没有获得一枚奖牌。当时的报纸,用大幅的"鸭蛋"漫画,讽刺中国体育代表团。同样是带队前往柏林的沈嗣良大受刺激,回国之后立即撰写了一份报告,希望政府能够重视体育的发展,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政府根本无暇顾及体育。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政府也没有重视到哪里去

  采访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之子 刘鸿图:我父亲讲 有的时候 你成绩好 他把你当花瓶 给你显示一下 粉饰太平 装潢门面 等你成绩好的时候 给你表扬表扬 从骨子里讲他根本就不重视体育

  解说:

  1936年,刘长春离开了田径赛场。之后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几经沉浮。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年,刘长春当选为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四年之后的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奥运会,巧的是,这届奥运会再次在洛杉矶举行,但作为中国体育官员的刘长春没能出席,因为就在前一年,他离开了人世。

  (大连理工大学串场)

  这里是大连理工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刘长春曾在这里担任过大学教授。现在,这所大学的体育馆就以刘长春的名字命名。1932年,刘长春在洛杉矶的跑道上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关于"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的问题也随之被解开,尽管这个答案让人觉得有些苦涩。也许是一种巧合,52年之后的1984年,奥运会又来到了洛杉矶。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如果刘长春能够在这一年如愿地再次走进奥林匹克赛场,他将会发现,这一次,他不再会孤独。

  (实况 1984年奥运会开幕式入场仪式+字幕: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解说:

  当年刘长春拼搏过的体育场,在52年之后迎来了一个由225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蒋世玮的父亲蒋维良,当时是《中国日报》体育部主任,他现场观看了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一直拿着照相机 他说我人都发抖 他就想到当初是他舅舅(沈嗣良)在这个同一个地方这样走过去 现在看到那么多人在走 而且中国那个时候很雄壮了 差不多好几百个人了 他就想拍照片 结果到一直到中国的队伍 要走完了 他才刚刚想起来 我再不按快门人都走过去了

  解说:

  这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将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产生。中国队的许海峰和王义夫,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角逐。

  (实况 许海峰射击)

  解说:

  一开始,这两个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场只有几名中国国内的记者,当时的新华社文字记者高殿民,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高殿民:开始大家都在关注 一个瑞典运动员 因为他曾经获得过奥运会冠军

  解说:

  然而自选手枪慢射比赛进行到一半,其他各国记者就都被许海峰吸引过来了。

  采访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高殿民:外国人发xu这个音很困难 所以场上“xu”“xu”喊声一片 很嘈杂 裁判不得已拿出来一个小牌子 上面写着“be silent” 就是“请安静”

  (徐海峰举枪动作空场到开枪实况)

  解说:

  最终,许海峰一举夺魁。

  采访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高殿民:许海峰一出这个靶位 一走到通道里面 陈先(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上去 就把他抱住了 哭了起来

  (实况 人们的欢呼)

  解说:

  比赛的结果,许海峰夺得了中国的第一块金牌,王义夫,获得了中国的第一块铜牌。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由于主办方没有预料到会有两名中国选手同时获奖,当时只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于是只能临时派工作人员去其他地方拿。当时的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实况 尤伯罗斯讲话)

  你们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因为金牌和铜牌 将被授予同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在奥运会的历史上 还从来没有获得过金牌

  (观众鼓掌,黑转)

  片花(二)

  申奥之路,充满曲折。

  (实况 萨马兰奇宣布申办结果)

  获胜的城市是 悉尼

  采访 蒋世玮:他摇摇头就上去睡觉了 我们家里人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情

  解说:

  人心所向,百年梦圆

  采访 何振梁:我感到我自己总算是这辈子 可以无憾了

  解说:

  稍后《1/7》继续——《百年答卷》。

  正片(下)

  (短实况 颁奖典礼)

  解说:

  许海峰夺得1984年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他颁奖。在这届奥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中国代表团就一举夺得了两枚金牌。蒋世玮的父亲蒋维良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当天的报道。

  (随机采访 蒋世玮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这上面就是这篇报道 这是一张受奖时候的照片 这就是萨马兰奇 给许海峰颁奖的照片 上面这行铅笔字是您写的 还是您父亲写的 我父亲写的 他为什么要特意写上 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还有一个叹号要做这个记录呢 因为他是很激动 他是觉得这个是中国有史以来 第一次中国运动员得了金牌

  解说:

  在那届奥运会上,中国一共夺得了15枚金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奥运会结束之后,蒋维良特地去了一趟旧金山,因为他的舅舅沈嗣良,多年前带领中国队第一次参与奥运会的体育官员,就落葬在那里。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到他的墓上去上墓 我父亲还在那边跟他讲 你可以放心了 中国人现在终于拿金牌了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串场)

  我手里的这部影片名叫《零的突破》。它是在1984年拍摄的。当年,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洛杉矶奥运会前的欢送仪式上,代表团成员们曾经一起观看了这部影片。借着片名表达出的美好祝愿,中国运动员在洛杉矶创造了历史,"零的突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短语。伴随着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在奥运赛场升起,中国人渐渐产生了新的愿望:他们要对1908年提出的那三个有关奥运的问题作出完整而圆满的解答。

  (字幕 1993年9月24日 蒙特卡洛 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

  (实况 萨马兰奇宣布申办结果)

  获胜的城市是 悉尼 悉尼 悉尼获得了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

  解说:

  1993年9月24日的这个夜晚,对无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忘记的。中国人申办奥运会的第一次尝试,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当时已经离开《中国日报》体育部、移居美国旧金山的蒋维良,也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那天晚上我们说 你要喝酒吗 他说今天不喝 我今天不大舒服 我妈妈很紧张 年纪大了就怕听到这个话 (问)你怎么了 他说中国申奥好像没希望了 他摇摇头就上去睡觉了

  解说:

  与此同时,另一位为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到处奔波的老人,也在北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就是当时担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何振梁。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半夜躺在浴缸中,心情平静不下来。女儿自北京来电话,哭着说她不能接受这个决定,她爱我们。我禁不住哭出声来。”2008年7月,记载着何振梁当时心路历程的新书——《何振梁申奥日记》出版发行,封面的照片,何振梁亲自挑选了一个五位杂陈的表情。

  采访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张照片做这日记的封面 我们申奥过程中有曲折 第一次失利更不用说了 就是第二次的时候 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曲折 并不是一帆风顺 并不是好像中国一提出来 马上大家就会表示鼓掌欢迎 不是 而是你一定要去做艰苦的工作/实际上整个的过程当中 其中的辛酸和欢乐都是很强烈

  解说:

  1998年,北京市政府第二次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申办奥运会的申请。这时的何振梁已经从体育总局退了下来,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重大的事情了"。

  (字幕:2001年7月13日 莫斯科 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

  (实况 何振梁在申办大会上发言)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

  解说:

  国际奥委会的第112次全会,将决定谁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何振梁作为北京的申奥陈述代表,最后一个发言。

  (实况 何振梁在申办大会上发言)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 亲爱的同事们 我可以向你们保证 7年之后 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掌声实况 稍长

  采访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当年跟我讲/当时1990年代初 在欧洲东部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很动荡 我担心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8年过去了 中国所发生的 8年的发展的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社会很安定 说明我当时的结论是错误的 所以我这次一定要投北京的票

  (实况 观众呼喊)

  北京 北京

  解说:

  令人期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实况 萨姆兰奇宣布北京获胜)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 北京

  采访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成功了 太高兴了 你根本就没有时间 再去回味那个胜利 全会场里面的委员/一个一个排队上来 跟我握手拥抱 特别是我们海峡对岸 我们的同胞吴经国先生 跟我拥抱的时候含着眼泪

  (实况 各地华人欢呼)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那一天我父亲说/他说今天北京申请奥运会成功了 他开心得不得了 他把我妈妈做的好几年的黑枣酒 拿出来喝

  (音乐 特技 一组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大发展的空镜,底部年份数字不断变化)

  (黑转)

  (短实况 蒋世玮打棒球)

  解说:

  这些年,蒋世玮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收集历届奥运会的各种资料和纪念品,尤其是和中国相关的纪念品。他说,自己将来会把这些收藏捐献给正在筹备中的上海体育博物馆。

  采访

  沈嗣良的甥孙 蒋维良的儿子 蒋世玮:这个就是和中国人的奥运历史 有关系的 所以我觉得它是很有意义的东西

  (短实况 蒋世玮放纪念章转场到火炬接力)

  解说:

  2008年7月17日,63岁的刘鸿图作为辽宁省第一棒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活动。

  (随机采访 刘鸿图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之子)

  这个就是我参加火炬接力 辽宁省第一棒的火炬 我听说您在接力的时候 还做了一个特别的动作 对 我这样吻了一下火炬 因为圣火点燃是神圣的 我感觉很激动

  解说:

  8月8日,作为特邀嘉宾,刘鸿图在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后一个出场。本届奥运会,中国派出了一个1099人的大规模代表团,在他们的身后,是13亿中国东道主。

  采访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之子 刘鸿图:从一个人的奥运会到13亿人/我们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解说:

  两次参与申奥、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巨大贡献的八旬老人何振梁,8月6号在天坛完成了自己担任火炬手的夙愿。

  采访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我这一辈子 是从事与奥林匹克打交道的工作/ 能够真正地举上一段火炬 在自己中华大地上跑上一段 我感到我自己总算是这辈子 可以无憾了

  (短实况 开幕式现场热烈的气氛、人们的欢呼)

  解说: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距离当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奥运三问",整整100年。百年答卷,以最工整的答案,对一百年前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采访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在1908年左右 那个时候人们在谈论三个问题的时候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时候 实际上是人们看成一种笑话/奥运梦的实现的过程 实际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自己的强国梦的过程当中一个侧面一个侧影

  (实况 热烈的开幕式现场 燃放烟花,烟花洒出五环标志 转结尾mv)

  奥足赛上海赛区医疗保障

  【片花1】

  解说:他们是身担重任的赛场医疗队。

  演练实况:报告,他的韧带断裂,骨折,建议转送指定医院

  1155 这是足球比赛的时候受伤,现在头疼、左手麻木。

  解说:他们是奥足赛场上的上海医生

  采访:陈世益:所有的责任就要由中国医生来承担了。

  采访:医院院长 丁强 :要把这个事情做得完美,要堪称完美

  《1/7》揭秘奥运医疗保障。

  【正片】上

  (字幕:2008年8月5日 上午十一点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天 上海体育馆)

  (解说)

  这是北京奥运会足球赛上海赛区最后一次赛前测试,将实战检验竞赛组织、场地保障、媒体服务、安全保卫、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的筹备情况。

  (实况)

  0644头上一个人就可以了,对,来小费你来。 再进入这个通道。

  (解说)

  正在进行演练的,是北京奥运足球赛上海赛区赛场医疗队。他们正在练习如何更快、更安全地把看台上的模拟"受伤官员"送进VIP医疗站。

  (实况)

  0820假如人高的话,就一只手,方向一致

  (采访 陈世益)

  020100

  哪些东西做得不好,我们当时都会记录下来,并且可能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演练。

  (解说)

  陈世益,华山医院运动医学外科主任教授,现在的身份,是2008奥运上海赛区医疗经理,负责赛事医疗团队的组织和医疗救治协调。

  (镜头:医护人员随运动员进场 对镜头树起大拇指)

  (解说)

  这个医疗保障团队的14名队员,汇集了华山医院运动医学、骨科、外科、内科等各个科室的教授和有经验的护士。

  (实况 陈世益在赛场边)

  1608 报告我,我现在初步判断,韧带断裂了,脚已经交锁住了,需要送医院。Ok,这样动用1号救护车。

  (解说: 镜头 演练 赛场边的医疗救援)

  (演练实况)

  (解说)

  由于足球比赛的运动员最可能出现创伤性骨折、脊柱损伤以及脑外伤,需要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减轻伤势。配合动作的不熟练、行走路线的不熟悉,都可能延误病情,而医疗队员一旦失误,都将会直接通过电视转播,传播到全世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