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林匹克究竟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1日16:38  人民网

  人民论坛记者周晓燕王慧

  ——专访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评论员汪大昭

  北京奥运来了,我们对奥林匹克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奥林匹克的本质和精神是什么?如何迎接奥运精神的洗礼?这些 是我们在关注奥运赛事之外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中国足球协会新闻委员会常 委汪大昭。

  奥林匹克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教育活动

  人民论坛记者:与往届奥运会不同的是,本届奥运会就要在我们的“家门口”召开了。作为一名资深体育记者,您认 为奥林匹克的本质是什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奥运精神有什么帮助?理解奥林匹克精神需要厘清哪些 认识?

  汪大昭:要理解奥林匹克,首先要把概念弄清楚,深刻认识奥林匹克的本质。从本质上讲,奥林匹克是以体育为载体 的文化教育活动。

  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认为,社会大变革之后,新成长起 来的一代年轻人,需要一种全新的内容和形式的教育。

  面对这个现实问题,顾拜旦努力想寻找一种新的形式,对新一代欧洲青年进行教育。就在这时,德国有位考古学家在 希腊发现了古奥林匹亚遗址(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顾拜旦把自己的想法与古奥林匹亚运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据 此创办了现代奥运会,同时也有复兴古代奥运会的理念。

  其实,顾拜旦本人既不是运动员,也不是搞体育的。他是一个教育家。顾拜旦的本意,不是要办什么比赛,而是要寻 找一个新的载体,改变当时的教育状况。办奥运就是他借的“壳”。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召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多国 家的响应。当时参加奥运会的,实际上是以希腊人为主。这就是现代奥运会的起源。

  其实,我们今天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怎么去教育青年一代。这才是今天奥运精神的最大现实意义所在。

  时代不断赋予奥林匹克运动新内涵

  人民论坛记者: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宗旨、理念,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汪大昭:“更快、更高、更强”,“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说奥林匹克精神,在1896年 办奥运会的时候只是雏形。有人在那个时候曾经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也都被人忽略了。奥林匹克精神、宗旨、口号都是后来逐 渐完善的,并非当初创办的时候就有一整套东西。创办者当初想的是,先把奥运会办起来,然后不断地对年轻人进行文化教育 。比赛只是一个载体。后来出现的很多概念,因为跟这个载体非常契合,因此被吸收进来了。

  比如,“重在参与”可以阐述为:在运动的过程之中,重要的是感受这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因为非要跟一个年轻 人说你要超越别人,还要超越自我,显得很虚无飘渺。通过体育这种看得见的形式,把这些理念融进去。随着时代的变化,人 们也在不断地赋予奥林匹克运动一些新的内涵。今天,人们都希望奥运就是 “全家福”,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共识。

  奥运本身就具有政治色彩

  人民论坛记者: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反复听到关于不应当把体育和政治混 为一谈的观点。对某些人来说,两者就好比水和油:无法融合。事实远非如此。”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汪大昭:通过前面关于奥运的起源和历史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奥运会本身并不是体育产物,它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文 化教育活动。文化教育拥有政治色彩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不带政治色彩的文化或者教育。不管怎样,文化、教育至少 有时代的特征,有时代特征必然有政治成分在里面。所以说奥运本身就是具有政治色彩的。

  比如,“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集中体现。这本身就是政治。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政治口号, 没有太多体育的味道。它可以放在体育比赛里面,也可以放在文艺演出里面,没有什么分别。

  媒体、公众、运动员如何迎接奥运精神的洗礼

  人民论坛记者:如今各大媒体都在紧锣密鼓地报道奥运,从现在的一些报道来看,您认为还存在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问题?

  汪大昭:现在对于奥运的本质,还有很多人理解得不是很深、很透,包括一些媒体记者在内。一个极端的看法认为, 奥运就是比赛;另一个极端看法,就是离开比赛“抽象”地谈精神。这就使得一些报道偏离了奥运本质。

  顾拜旦之所以把文化教育放在体育场,而不是放在课堂里,就是要体现跑道上的文化教育。我们不能离开载体去谈内 容。我认为奥运会有很多值得报道的东西。例如,那么多的运动员来到北京参加比赛,最终能拿到奖牌的毕竟还是少数,但他 们始终在努力备战。他们是带着奥运理想而来的,充分体现了奥运“重在参与”的精神。多报道这样一些内容,有利于人们更 深入地认识奥运会的本质。

  对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来说,比赛是载体。如果不报道载体,文化教育的东西如何依附?现在很多报道,都是在报道 这个精神,那个精神。但是我认为,奥林匹克的精神蕴涵在体育竞赛中,不要抽出来,悬在空中说。假如说,刘翔这次有对手 了,他在奥运赛场上和另一名运动员同时冲向终点,如果报道离开这个精彩的瞬间,精神在哪呢?媒体可以通过精彩纷呈的奥 运报道,实现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功能。

  人民论坛记者:通过我们对“北京奥运,公众关注什么”的问卷调查来看,近七成的民众对中国“能拿多少金牌”期 望值很高。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汪大昭:有观点认为,对于中国“能拿多少金牌”不要期望值太高,认为这样会对运动员形成压力,不利于主场优势 发挥。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百年奥运、百年梦想。老百姓肯定期望本届奥运会中国队的 成绩比历届都好。民众的期望值高,本身无可厚非。

  人民论坛记者:对于媒体和公众来说,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奥运精神?如何看待涉及奥运的一些有争议的话题?

  汪大昭:奥林匹克精神,最妙之处就在于:只有最,没有更;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提倡超越别人,更要超越自我 。它始终保持过程感,所有的结果都是暂时的。正如一个个被不断打破的奥运纪录。

  同理,关于奥运会存在的一些争议,可以多点讨论,但应少下结论。比如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就应放在过程中 看,不应仅仅作为一时的目标。很多理念我们需要不断地坚持下去,而不是说,奥运会闭幕了,这些也都跟着结束了。比如, “绿色奥运”就是让我们树立一个生态保护的理念。事实上,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立足长远 、坚持不懈地努力。

  人民论坛记者:您报道过多届奥运会,相对前几届奥运会而言,报道自己“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汪大昭:以前出国参加奥运会报道,也会发现外国很多不习惯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今在自己国家举办,才觉得“ 做东”真难。我认为,从奥运申办成功那天开始,我们就应当明白我们要站在一个被人家挑毛病的位置上,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位置的不同,带来的心理状态自然不一样。其实我们应该大度一些,开放就是不怕人看、不怕被人挑刺。我希望13亿人民 通过做一次东道主,都明白奥运会是怎么回事。它不是热热闹闹就过去了,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奥林匹克本质,使奥运会真正成 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载体和盛宴。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