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德国和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大的国际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意义上讲,世界都需要中国。”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oder)先生开门见山。
2008年8月8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几小时,施罗德先生抽出宝贵时间,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在今年7月17日,他就在德国时代周刊(《Die Zeit》)上发表了题为《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的署名文章,指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开放、现代化的德国,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同样重要的信息——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现代化成果给予尊重和肯定,而中国也借此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友好和成就。
施罗德发表上述看法的背景,是基于今年5月德国政府联合执政党基民盟和基社盟向德国议会提交了题为德国“新亚洲战略构想文件”,该文件要求在欧盟新亚洲战略框架内,基于德国的战略安全考虑,重新审视与亚洲各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认真对待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早在1993年科尔总理执政期间,德国政府提出的亚洲政策,就突出以中国为中心、促使两国实现频繁的高层互访,中德关系由此持续升温。1998-2005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期间,继续强调保持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连续性,曾6次来华访问,促成了包括上海磁悬浮列车项目在内的一系列中德重要合作项目。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目前,德国是在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以及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
“德国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将中国视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我相信不论谁上台,都会坚持这一原则。”在专访中,他坚定表示。
施罗德目前是德国-俄罗斯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的监事会主席,并担任瑞士荣格集团、法国洛希尔投资银行等机构的高级顾问职务。因此,他对能源、环保产业以及欧盟经济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专访中他认为,欧洲央行对提高欧元利率会非常谨慎小心;中德双方在环保、能源的技术、产品方面合作空间巨大,而发达国家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
德国政府对华政策实质不会变
《21世纪》:你在德国时代周刊上发表《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国》,是希望向外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施罗德:首先,中国对德国和整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6%,大致与德国相当。我在任期间,与温家宝总理达成一致,认为中德双方的贸易总额到2010年应该达到1000亿欧元规模。当然,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是我认为我们必须达到。
要想把两国的经贸合作增强到这个程度,需要双方在政治层面上做出积极努力。此外,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大的国际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意义上讲,世界都需要中国。
《21世纪》:继德国前总理科尔提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亚洲政策之后,你在任期间,强调与中国建立可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你认为这样一种双边互信关系在当前和今后会有改变吗?
施罗德:总体而言,双方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的方式方法上是有一些改变,这是非常遗憾的。德国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将中国视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一对华关系准则不会因为政府的更迭而产生动摇。我相信不论谁上台都会坚持这一原则。
我再重申一遍:尽管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的方式方法上有些变化,但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实质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