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城镇建设
城镇的恢复重建,要按照恢复完善功能、统筹安排、适度超前的要求,优化分区布局,增强防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市政公用设施
——原地重建城镇应以修复原有设施为主,结合未来发展需要适当提高水平;异地新建城镇要根据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合理配置市政公用设施。
——优先恢复城镇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要和应急救灾需要,改善路网结构。道路的恢复重建要与供排水、电力、供气供热、通信、广电等市政管线统一规划,一并实施。
——保障饮用水安全,满足长远需要,修复重建水源地、水厂和供水管网。城镇原则上应设置独立供水系统,供水压力能满足需要的,可以几个城镇共用供水系统,并向周边村庄延伸。
——根据资源情况,统筹考虑城镇能源结构,推进使用清洁环保能源。以现有城镇供气系统为基础,恢复重建配气站和供气管网。具备供气供热条件的,在恢复重建中要统一规划建设供气供热设施。
——恢复重建受损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城镇,应在恢复重建其他市政设施时同步规划建设污水管网。污水较易汇集的城镇,可共用污水处理系统;具备条件的县城,应按雨污分流进行规划建设。
专栏7 市政公用设施领域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修复 新建 修复 新建 修复 新建 修复 新建道路交通 道路(公里) 3632 1509 3415 1332 150 94 67 83道路交通桥梁(座) 775 134 682 58 54 33 39 43道路交通 公交场站(处) 450 207 419 130 24 3 7 74供水 水厂(座)451 15 442 12 8 — 1 3
管网(公里) 6547 882 6279 691 146 109
122 82供气供热 燃气储气站(座) 203 12 203 10 — —
— 2供气供热 供气管网(公里) 4741 595 4738 590 —
— 3 5供气供热 热源厂(座) 3 — — — 3 — — —供气供热 供热管网(公里) 6 — — — 6 — —
—污水处理 处理厂(座) 331 27 328 21 3 3 —
3污水处理 管网(公里) 6383 1183 6278 1133 74
43 31 7垃圾处理 处理场(座) 47 8 39 1 5 5 3 2
转运站(座) 665 87 565 9 44 60 56 18
——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方式,恢复重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结合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恢复重建公共绿地。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存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建设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损轻微、格局完整的建筑,应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固或修缮;确需重建的,其外观要延续传统样式,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材料或构件。
——恢复重建历史文化街区内损毁的现代建筑,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对拟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应在恢复重建中切实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专栏8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2 都江堰、阆中 — —
省级 10 绵阳、什邡、松潘、汶川、广元、江油、绵竹、广汉、剑阁 — 勉县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级 2 安仁、老观 — —
省级 9 昭化、孝泉、街子、怀远、元通、安顺场、郪江、青莲 碧口 —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1 — 杨店村 —
第六章 农村建设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要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共享。
第一节 农业生产
——稳粮增收,突出优势,做强产业,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立足资源优势,恢复重建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恢复重建受损农田、蔬菜及食用菌生产大棚、畜禽圈舍、养殖池塘、机电提灌站等设施。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恢复重建,抓好农产品加工和收购、仓储、运输的恢复重建。
专栏9 农业生产设施和基地
农业生产设施→修复受损农田100459公顷,恢复重建农业生产大棚2880万平方米、畜禽圈舍2211万平方米、养殖池塘12260公顷、机电提灌站9982座
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20个水稻生产基地、14个玉米生产基地、21个马铃薯生产基地、23个“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1万亩油橄榄基地
特色果蔬生产基地→建设33个蔬菜基地、18个特色水果基地、13个食用菌基地
茶药桑生产基地→建设13个茶叶生产基地、23个中药材生产基地、28个蚕桑产业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年出栏89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年出栏226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年出栏42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年存栏4.2万头奶业生产基地、年出栏800万只土鸡生产基地、年存栏650万只兔业生产基地、年产5000吨蜂产品生产基地
水产生产基地→建设39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
林业产业基地→建设29万亩木竹原料林基地、23万亩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基地
第二节 农业服务体系
——恢复重建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科所等。
专栏10 农业服务体系单位:个
项目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良种繁育场(站) 农作物良种繁育场(站) 79 66 4 9
畜禽良种繁育场 141 80 31 30
水产良种繁育场 32 28 1 3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 市级 5 3 1 1
县级 51 39 8 4
乡级 1271 1021 160 90
农科所 4 4 — —
第三节 农村基础设施
——利用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使用当地材料和人力,恢复重建农村公路、村庄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农村能源等设施。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60.7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就地重建的村庄应以原有设施为基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修复重建基础设施。异地新建的村庄,应尊重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合理确定基础设施的重建水平和方式。
专栏11 农村基础设施
项目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饮水安全 集中供水设施(处) 4586 3357 1079 150
分散供水设施(处) 300151 270931 29000 220农村公路(公里) 39948 29345 7414 3189县客运站(个) 4939 8 2乡客运站(个) 363 342 18 3农村沼气(处) 430010 419400 8473 2137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处) 1575911891 2700 1168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要考虑贫困村、国有农场和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统筹安排相关设施的恢复重建。
第七章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根据城乡布局和人口规模,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第一节 教育和科研
——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恢复重建各级各类教育基础设施。统筹企业办教育机构和民办教育机构的恢复重建。
——实施义务教育振兴工程,高质量地恢复重建中小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和寄宿生比重,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支教计划。
——农村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原则上建在县城,初中建在中心乡镇,小学布局相对集中。
——合理布局重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
——恢复重建受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专栏12 教育 单位:所
项 目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小学 3462 1973 1194 295
其中:寄宿制 1503 955 253 295初中 970 769 144 57
其中:寄宿制 891 710 124 57高中 153 112 28 13中等职业学校 162 133 19 10技工学校 60 56 13高等院校(点) 24 22 1 1特殊教育学校 23 21 1 1幼儿园 275 250 17 8其他 62 62 —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企业办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恢复重建。恢复市级药品监督检验所。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三类机构设施设备原则上要共建共享。服务人口较少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用房与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不再单独重建。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
专栏13 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单位:个
项 目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医院 169 137 23 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3 48 11 4妇幼保健机构 52 39 94乡镇卫生院(含统建普通乡镇计生站) 1263 1021 160 82药品检验所 7 5 1 1其他卫生机构 67 57 2 8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66 53 94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348 268 46 34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辆) 450 346 62 42
第三节 文化体育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场所、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
——公共文化设施要尽可能集中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发挥文化宣传、提供信息、科普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恢复重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恢复广播电视网络功能,恢复重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测台站等,修复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乡镇广播电视站业务用房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建设。
——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新华书店等的设施以及农家书屋、公共阅报栏。
——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馆)等设施,乡镇体育场所的恢复重建原则上要与学校或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专栏14 文化体育
公共文化设施→恢复重建图书馆52个、文化馆5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77个,影剧场(团)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县级支中心、基层点
广播影视设施→恢复重建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90座,广播电视台54座,修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1892公里,广播电视有线前端51个,修复配置乡镇广播电视站播出和传输设备18332台(件),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和流动电影放映车及设备等
新闻出版设施→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4个、新华书店1146处,农家书屋和受损公共阅报栏
体育设施→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42个、体育馆37个、后备人才训练等设施83处,配套建设基层全民健身设施
第四节 文化自然遗产
——注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修缮恢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以及相关宗教活动场所。
专栏15 文化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修复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修复三星堆遗址、藏族羌族碉楼与村寨、剑南春酒坊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二王庙、彭州领报修院、江油云岩寺、平武报恩寺、理县桃坪雕楼羌寨、徽县新修白水路摩崖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20处
博物馆及文物库房→修复绵阳市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陇南市博物馆、广元市中心库房、汉源县文管所等65处,馆藏文物3473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剑南春酒酿造技艺专题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和传习所等88处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实施就业援助工程,通过定向招工、定向培训、技能培养等,解决规划区100万左右劳动人口的稳定就业问题。
——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原则上县城建设一个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设施,街道(乡镇)、社区建设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
专栏16 就业和社会保障 单位:个
项 目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机构 51 39 8 4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注5) 1855 1507 217131县乡社会福利机构(注6) 1800 1350 421 29县乡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157 138 12 7
——增强各级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设施能力,重建并适当在县城新建福利院、敬老院和残疾人综合服务等设施,在成都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恢复重建殡仪馆和救助管理站。
——恢复重建城市(城区)社区服务设施。
第六节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设施的恢复重建,要节俭实用,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同级同类机构的用房和设施要尽可能集中建设、共建共享。
——恢复重建各级党政机关、政法机构的办公和业务用房,以及工商、卫生、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金融、文化等监督监管机构的业务用房。恢复重建公安消防设施。
——建设乡镇公职人员周转住房,为乡镇挂职干部、支教、支医等人员提供宿舍。
——统筹村级公共服务,新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为村级组织办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党员教育、警务、农业生产服务等提供统一共用场所。
第八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交通
——加快公路的恢复重建,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设施,以干线公路为重点,兼顾高速公路,打通必要的县际、乡际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力争每个县拥有两个方向上抗灾能力较强的生命线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
——对干线和支线铁路中受损的路段和运营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测、维护和加固,对受损严重的线路和生产运营设施进行改建或重建,提高对外通道能力。
——区分轻重缓急,修复受损民航设施设备,全面恢复并提高民航运输能力。
——建立健全交通应急体系,建设应急交通指挥、抢险救助保障系统。
专栏17 交通
高速公路→修复勉县至宁强至广元、广元至巴中、雅安至石棉、都江堰至映秀、成都至绵阳、绵阳至广元、成都至邛崃、成都至都江堰、成都至彭州、宝鸡至牛背等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修复国道108、212、213、316、317、318线等受损路段共约1910公里,以及22条省道(含2条省养县道)约3323公里,12条其他重要干线公路约848公里,适时启动绵竹至茂县、成都至汶川高等级公路
铁路→修复加固宝成、成昆、成渝等干线铁路和成汶、广岳、德天、广旺等支线铁路,改建或重建宝成线109隧道等路段及受损严重的绵阳、广元、江油、德阳等主要车站,建设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成绵乐铁路、兰渝铁路,适时启动成兰铁路、西安至成都铁路
民航→修复成都、九黄、绵阳、广元、康定、南充、泸州、宜宾、汉中、咸阳、安康、兰州、庆阳等机场以及民航空管、航空公司、航油等单位受损的设施设备
——适时启动对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先导和支撑作用的公路干线、铁路干线的建设。
第二节 通信
——按照资源共享、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公众通信网的恢复重建,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
——恢复重建邮政设施,按照城乡分布完善邮政局(所)布局。
专栏18 通信
公众通信网→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网交换机113万线、宽带接入设备56万线,移动通信网交换机1036万户、基站7809个,基础传输网光缆70775皮长公里、电缆12833皮长公里、传输设备17332端,业务用房68.7万平方米
通信枢纽→建立从成都到国际出入口的高效、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和数据灾备中心
应急通信→建立通信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卫星通信系统
邮政→恢复重建邮政综合生产营业用房57处、邮政支局385处、邮政设备设施2178台(套)、邮政配套设施及车辆
第三节 能源
——恢复重建重点输电设施,骨干电源与外送通道,以及城乡中低压配电网络和进户设施,规划建设电力结构与布局调整项目。
——加强停运水电站设施安全养护,排除隐患,安全度汛。根据交通和送出工程等外部条件恢复情况,积极稳妥推进受损水电站的恢复重建。
专栏19 能源
电网→恢复重建35千伏以上变电站324座,变电容量1809万千伏安,线路7372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容量380万千伏安,线路9.24万公里
电源→恢复重建江油、略阳电厂,紫坪铺、映秀、太平驿、福堂、杂谷脑河、碧口、汉坪咀、葫芦头、东方红等发电设施,其中大中型水电站129座、装机总容量700多万千瓦
煤矿→恢复重建天池、红星、大昌沟、赵家坝、荣山、坤达、西坡等164个煤矿及外部基础设施
油气→恢复重建气井1176口、中坝净化厂、南充炼油厂、兰成渝输油管道及保护设施、天然气管线100多条、油库8座、加油站922座
——支持受损煤矿恢复重建,尽快发挥正常生产能力。对损毁严重、剩余储量小、开采条件复杂、安全条件差的煤矿,不再恢复重建。
——修复气井、净化厂、炼油厂、管线及其保护设施、油库和加油站等,恢复受损天然气生产和输送能力、成品油管输能力。
第四节 水利
——对影响防洪安全的受损堤防、水库进行全面除险加固,疏浚淤堵河道,恢复防洪能力。消除堰塞湖(坝)对防洪的影响。恢复重建水文及预警预报等设施。
——结合受损水库除险加固和受损灌区重建,对受损供水设施进行全面修复,恢复供水能力。
——恢复重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监测设施。
专栏20 水利
防洪减灾→除险加固水库1263座、堤防1199公里,整治堰塞湖(坝)105处,恢复重建水文站112个
农村水利→恢复重建大型灌区7处、中小型灌区1289处、微型水利设施55498处
水资源监测→恢复重建水源地及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设施4454处
第九章 产业重建
产业的恢复重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恢复重建、异地新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工业
一、结构调整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挥规划区中心城市科技资源集中、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和新能源、石化和磷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饮料、纺织等产业,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重点抓好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强废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支持利用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等开发环保建材产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合理确定产业重建规模和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或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和企业。
二、企业重建
——恢复重建重大装备、建材、磷化工、医药等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先启动服务灾区重建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项目。
——支持东汽总厂、二重、攀长钢、长虹、宏达、阿坝铝厂、厂坝铅锌矿、成州矿业等中央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恢复重建。支持军工企业恢复重建。
——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民族特需品生产企业的恢复重建。
——支持受灾企业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积极引导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国内外投资者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受灾企业重组、重建。
专栏21 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 单位:个
小计 四川 甘肃 陕西原地恢复项目 2261 2057 152 52原地重建项目 729 564 99 66异地新建项目 611 459 10349合计 3601 3080 354 167
三、产业集聚区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结合灾区企业异地新建,撤并和迁建部分县(市、区)产业园区,适当扩大部分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面积。
——新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承接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企业的异地新建,吸引其他地区企业集中布局。
专栏22 产业集聚区
撤并和迁建的工业园区阿坝水磨工业园区、平武南坝工业园、北川石材工业园、安县花荄工业园区、青川工业集中区、什邡蓥华工业园、什邡穿心店工业区、绵竹龙蟒河工业集中区、绵竹高尊寺化工集中发展区
扩大面积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油工业园区、德阳经济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彭州工业园区、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
新设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天水、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旅游
——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加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恢复重建重要景区景点、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
——恢复重建旅游交通设施及沿线旅游服务区、服务站。做好旅游宾馆等设施的加固重建。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加强旅游市场宣传,及时通报旅游安全保障状况,恢复中外游客信心。加强旅游新资源、新产品的促销。
专栏23 旅游
重点旅游区→建设羌文化体验旅游区、龙门山休闲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际旅游区
精品旅游线→建设九寨沟旅游环线、藏族羌族文化旅游走廊、地震遗址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川陕甘红色旅游线
景区景点→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武都万象洞、成县西峡颂、康县阳坝、舟曲拉尕山、青木川古镇、定军山、宝鸡炎帝陵等
第三节 商贸
——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恢复重建关系群众基本生活的公共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以及便民利民的生活生产服务网络。重点恢复重建钢材和水泥等建材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设施,重建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生鲜食品和农产品冷链系统、食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库,新建民族特需商品储备设施。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恢复重建粮食和食用油库、粮油供应站、军供站点、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收购站点等粮食流通设施。恢复重建成品油、通用物资等国家物资储备设施。
——城镇应恢复重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农贸市场等零售业态,振兴传统商业街区。
——农村应恢复重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点、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等。
专栏24 商贸网点
批发市场→恢复重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6个、农产品(含畜产品)批发市场85个、家装建材批发市场24个、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30个、其他批发市场36个
零售业→恢复重建百货店39个、超市79个、农贸市场267个
配送中心→恢复重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44个、农产品配送中心11个、农资配送中心28个、公共物流平台13个
粮油储备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161个,其中中央储备粮代储粮库28个、地方储备粮库133个
物资储备设施→恢复重建肉类储备库9个、其他重要商品储备库28个,其中国家物资储备库2个
第四节 金融
——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支机构,合理布局基层营业网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恢复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做好证券期货、保险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异地灾备工作。
专栏25 金融机构
银行业→修缮加固网点1085个、原址重建776个、异地新建232个、撤并12个
证券业→修缮加固网点19个、原址重建2个、异地新建12个
保险业→修缮加固网点1211个、原址重建11个、异地新建50个
第五节 文化产业
——恢复重建九寨沟演艺群、广元文化产业园、建川博物馆聚落、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绵竹年画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羌绣、强巴版画等优势品牌。
——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以及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
第十章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体系的恢复重建,要坚持预防为主、合理避让、保障安全、重点整治的原则,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
第一节 灾害防治
——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尽快治理险情紧迫、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隐患点。
——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点,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减灾救灾
——加强紧急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充实救援救助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健全抢险抢修和应急救援救助专业队伍。
——加强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健全救灾和灾情管理系统。
——结合交通网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
——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专栏26 防灾减灾
监测预警→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点10301个、地震灾害监测点324个,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点285个
救援救助→建设省市县灾害救助应急指挥平台,救灾物资储备库121个
综合减灾→建设省级减灾中心3个、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基地105个、城乡避难所129个
地质灾害治理→治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8693处,其中搬迁避让469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