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王安忆聊话剧:对于话剧的隐秘欲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11:37  新民周刊

  撰稿·河西

  王安忆编剧的第二部话剧《发廊童话》上演了。如果说前半生,王安忆把生命和热情献给了母亲的事业——小说,那 么后半生,或许她会留一点时间空间给父亲的事业——话剧。

  王安忆很谨慎,声称如果不是谈她的这部新话剧,她就不会接受采访,至于新话剧为什么就能破例,她给出的理由是 :所有的人都为这部话剧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所以她有理由有义务为这部戏做一些必要的宣传。

  8月9日开始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发廊童话》是王安忆编剧的第二部戏。第一部《金锁记》上演时就引起了 不小的关注,不过王安忆对于自己“初出茅庐”的表现并不是太满意,她说希望自己这次能有更佳的表现,至少是更专业。

  这是一部怎么样的话剧呢?海报被王安忆称之为像韩剧,故事从19世纪变成了当代,人物从哈代笔下的挤奶女变成 了更具“中国特色”的发廊女。三个发廊女和一个大款,在后者破产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机缘巧合。有一点点喜剧,不太像王安 忆的风格,可是王安忆却坚持说:“我一直是很幽默的。”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王安忆和她的母亲茹志鹃之间的传承关系,却忽略了她还有一位以话剧编剧和导演为职业的父亲 王啸平。父亲在世时,王安忆是出了名的孝女,每天早上写作,下午看书,晚上陪父亲吃饭,十年如一日,这份孝心现在衍变 为对于话剧的隐秘欲望:她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在舞台上挥洒才华。

  

  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新民周刊》:为什么会选择哈代的《挤奶女的罗曼史》进行改编?想讲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王安忆:看书其实是我很日常的生活工作,我读了那么多书,但是也不是说一定要把读过的小说都改成话剧。《金锁 记》之后,当时可能是话剧百年纪念的时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又来向我约稿,让我再写一部话剧。我曾经想过要写《包法利 夫人》,因为我觉得《包法利夫人》故事比较丰富,和我的路数比较接近,后来我为什么犹豫没有做它呢?是因为我觉得《包 法利夫人》和《金锁记》会有些相像,对我自己不是太有挑战性。《金锁记》的剧本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全文,然后开了 一个讨论会,很多剧作家都来,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我觉得都是很对的。他们说应该要空间更集中,人物更少,作为话剧在更 加强烈对比的时空会更好。这个说法一直在我心里面,所以我想,如果我要再写一部的话得进步一点,我就应该再写一部全新 的剧本,如果写《包法利夫人》的话,因为它故事比较多,人物也比较多,过程也比较长,我是个比较写实派的,说不定又掉 进原来那个窠臼中去了。于是我就找了一个新的方向。我当时看《挤奶女的罗曼史》时觉得它非常有趣,它很精致,和哈代其 他的作品有点不同——他的作品一般都很沉重。这部小说哈代是举重若轻,看上去很轻松,但是它的轻松背后也有让人心酸之 处。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转折很让我感动,当然,当我最后把它写成一个剧本的时候,通过和导演讨论,和原先又有些不太 一样,氛围不太一样。哈代的原著基本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现在多少有点青春剧的样式。

  《新民周刊》:这部戏是有一点喜剧风格。

  王安忆:应该说有相当多的喜剧元素。小说原著也很喜剧。虽然英国人一般来说相当地含蓄。我们这个戏一开始就很 喜剧,希望上演之后也会有喜剧的效果,观众也能会心一笑。只是我现在还不敢打包票,要看观众的反应。

  《新民周刊》:您的小说还是相当严肃的,写这样一个喜剧,对您来说算不算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王安忆:不会啊。我的小说有很多都很幽默,我的小说还是很幽默的。(笑)

  《新民周刊》:原来哈代写的是挤奶女,为什么要改成发廊女?

  王安忆:时代不同了。哈代描写的是18世纪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期,和现在当然不太一样。原著的环境是在农庄里 ,我们现在在都市。作为我来说,我对农庄也没有太多感性的认识,也没怎么多想,就选择了发廊。主要我觉得发廊有一些特 征。第一,它还是一个劳动场所,但是人不是绑在机器上面的,他们比较闲散,可以有更多的人物关系形成,如果是一个纯粹 的劳动场所,那么就不容易有意外产生。在发廊中,有各种各样意外的人际关系的可能,人在这里可以有自由的表达。另外, 发廊有一点暗示性:它是一个化妆间。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受某种影响,我总觉得某些行业里会更多一些叙述的资源,比如说 理发师。我们可以数一下,世界上关于理发师的故事有多少,这个场所应该说是有一些演义基础的,并且在我们这样一个变革 的时代,发廊就更加复杂,其中有许多人是外地的洗头妹,她们对城市生活抱着非常多的幻想,结果却一次次堕入冰冷的深渊 。

  《新民周刊》:这个剧情本身是有一点点荒诞,一个大款即使破产,似乎拿出8元钱也不应该是个问题,很多人也提 出质疑,池莉说您“文人写发廊,脱离生活实际”,您怎么看?

  王安忆:那有什么好质疑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传奇都可能发生。一夜致富一夜破产都不新鲜。我 们做戏剧并不是说要复制现实,我们当然要有一些新鲜的想法。一个大老板真的可以穷到身无分文,我可以举好多好多例子。 我记得前两天看电视的时候还看到一个百万富翁落魄到沿街乞讨的地步,我觉得现代社会有各种的可能性,已经不再是传统社 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关系,一个人一下子富起来就有可能一下子穷下去,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新民周刊》:戏剧里有相当多的对话,您处理起来困难吗?

  王安忆:写戏剧就是为了尝试对话。话剧必须用对话来交待过程,并且它是现场的,还不是过去式的,对我来说确实 是个很大的挑战。

  《新民周刊》:我注意到这个剧里的许多对话很文学化,是不是也都是脱胎于原著?

  王安忆:不是说脱胎于原著,而是说它的那种腔调被限定了,我就得这样说话,不是日常性的说话,而是戏剧性的, 这是小说给我定的风格。但是我也不可能照搬哈代,因为原著是小说,其中的对话也不多。

  

  我很不喜欢做采访

  

  《新民周刊》:您父亲是剧作家,他的话剧创作对您写话剧是否有影响?

  王安忆:很可惜,我父亲5年前已经去世了,我开始创作话剧是在我父亲去世以后,所以他没法看到我的戏。他是导 演,也写过剧本。谈到他对我的影响,我想是:因为他的关系,我有很多机会去接触舞台,小时候他就常带我去剧场。对其他 人来说,剧场可能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可是对我来说,我在那里蹿来蹿去蹦蹦跳跳,一切对我都没有神秘可言。他也没有很有 意识地教我做什么,可是他会破除迷信。那些演员也会经常到我家来,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和我交朋友,让我对于话剧没有 太强的畏惧感。否则的话,我可能不会去写话剧。当然,也不是说我对话剧没有敬意了,也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至少可以 试一下。现在话剧艺术中心又给我一个机会,我也想把握住它。

  《新民周刊》:您说您写小说不太会去做采访,但是您说您会观察,写这部戏也是这样的吗?

  王安忆:我很不喜欢做采访。我觉得采访只能是个辅助性的元素,你采访的对象会要求你写一篇符合他要求的作品, 所以我几乎从来不做采访。这是个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觉得我就在生活之中,这个社会的变革,社会的变迁都已经融入到 我的血液中去了。我不写历史,如果写历史我可能要做些采访,我写当下的处境,是否一定有必要做采访?我个人是否定的意 见。另一方面,我在中国的圈子也限制了我的认识范围,既然如此,那我就在我的圈子里寻找写作的对象好了。

  《新民周刊》:那么《米尼》呢?您不是选取了十四个卖淫女作为采访对象吗?

  王安忆:《米尼》是这样的。我到白茅岭去做采访,但是我很少写白茅岭如何如何,我在那儿住的时间并不长,但是 确实让我接触到很多人,这些人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是遇不到的,在这个意义上,它确实提供给我很多素材。问题是这些素材远 远不够我来写一部长篇小说,还得依靠你平时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深入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采访来写小说,我觉得主要 还得靠想象。我在想,如果说作家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质的话,那么就是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当然那不是凭空想象,需要一 些条件。

  《新民周刊》:您曾经谈到,您在采访她们时觉得她们对您说的话是假的,确实这样吗?

  王安忆: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之后也没有再接触她们。她们说的话很不诚实。原因在我看来大概有两种,一是 她们已经习惯了这样说话,她们对付警察,从来不会对他们说实话;另一个原因是她们是女孩子,有时候会无意识地为自己编 织梦想。其实是挺复杂的。所以她们对我来说始终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群人。

  

  对实验戏剧也感兴趣

  

  《新民周刊》:您偏爱的似乎还是现实主义的戏剧风格,对孟京辉、林奕华他们的戏剧实验感兴趣吗?

  王安忆:也不是说对实验戏剧不感兴趣。我自己也企图在未来做一个比较概念化的话剧作品,我也觉得好的概念化戏 剧也很不错,我前一次接受采访时还说起我很喜欢美国百老汇的戏剧《求证》,它是一个非常概念化的作品,可是它做得非常 漂亮。我要做的话就不能学其皮毛还要得其本质。当我今天选择做《发廊童话》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做一些尝试,在 很少的人物,很简单的故事情节中讲故事。我需要慢慢来,一步一步,不能着急,因为我的小说是非常写实主义的,当然在戏 剧上我现在有一点改变了。我承认在戏剧中应该有现代性,小说不同,小说我也许可以坚持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我看过一些 比较现代的作品,也很喜欢。

  《新民周刊》:那么现代派小说呢,在您给复旦大学学生讲课结集的《小说艺术讲演录》中,其中只有一部《百年孤 独》不是现实主义,您对现代派的作品怎么看?

  王安忆:我觉得现代派作品太容易讲解了。他们的作品里有一个机关,这个机关一拆开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一切都 迎刃而解。它们太公式化了,这是我对它们不满意的地方。可是经典小说呢?它们牵涉到那么多方面的人、事和思想,特别丰 富。所以如果我讲经典小说的话,我可以讲很多很多内容,我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感情。

  我虽然讲了《百年孤独》,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在里面列了一张家族世系表,讲完这张表,这部小说也差不多了 。现代派小说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图表,而且现代派小说里有些比较差的小说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

  《新民周刊》:平时剧本读得多吗,还是主要去剧场?

  王安忆:我看话剧主要看现场。如果只是看剧本,这个话剧很难在我头脑中立起来。如果是个导演的话,一看剧本就 知道了,但是我不行。我常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看话剧,我很喜欢看话剧,可以说凡是舞台上的我都喜欢。

  《新民周刊》:《发廊童话》的海报看到了吗?是不是太青春气?有点像青春小说的封面。

  王安忆:看到了,这是吕凉的意思,他把这部戏作为青春戏来做的。我看了两次连排,第一次我还有点茫然,第二次 我就知道他的意图了,他的企图在慢慢体现出来。我觉得他做的这个海报有点像韩剧。(笑)不过还是很漂亮。

  《新民周刊》:据说您对女主角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漂亮?

  王安忆:我们第一次谈的时候,我们就谈到演员的选择标准,吕凉跟我说他想找一个矮个的,我说个头我不管,演员 都要漂亮。(笑)发廊女的世界和大款的世界其实是不同的,他们属于两个阶层。我们从正面来讲,一个是青春的世界,一个 是已经衰退的世界。我觉得吕凉这个安排是很好的,当然他很缠绵。(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