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Pin”交换纪念交换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4日09:39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李雪昆

  不知从何时起,奥运会形成了一个“Pin”(徽章)文化,各种奥运纪念徽章随处可见,记者的背包上、帽子上、采访证的挂带上、衣服上……无论在BIMC的门口还是内部的记者工作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只要有徽章就可以交到朋友,而钱却换不到徽章爱好者手中的“徽章宝贝”。在这一过程中,中外记者既交换了一份纪念,也交换到了一份友情。这些造型各异、颜色鲜艳、不起眼的小徽章正是奥林匹克文化最好的诠释。

  小徽章“大”角色

  奥运纪念徽章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虽然个头不大,但却凝聚了奥运会的点滴精髓。在奥运新闻大战中,他们也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绝对不要小看媒体所拥有的有关奥运会纪念章在新闻战中的作用。”国内记者奥运报道培训班期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执行总编卢本·斯得恩曾这样告诉记者。《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在此前几届奥运会期间,都曾给参与报道奥运会的记者发放了数以百计的奥运会纪念章,使这些记者可以通过徽章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采访机会。

  另外,摄影记者还可以通过交换,从某些现场观众那里换来更好的拍摄位置。重要的是,根据国外媒体多届报道奥运会的成功实践表明,很多人对奥运徽章非常感兴趣,观众中乐意把好座位让给记者的人也不在少数。

  “购得奥运比赛门票的媒体显然是幸运的,虽然只能坐在观众席上,不过这并不能阻挡他们拍到比赛的精彩瞬间,很多时候只有观众席上的特殊角度才能拍到特别的照片,这点是场内摄影记者所不具备的优势。”斯得恩这样说道,而这其中,徽章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BIMC,记者就曾看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一位记者,将NBC制作的奥运纪念徽章送给媒体同行,交换来的就是更前一排的采访位置,徽章上刻着“2008北京奥运”的字样。

  BIMC最引人关注的记者

  谁是BIMC最引人关注的记者?他就是来自美国洛杉矶的莱昂纳多·布莱恩。每天走在BIMC的他,白色T恤,蓝色马甲,马甲两侧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徽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

  通过志愿者,布莱恩告诉记者:“我身上挂的这些纪念章足有1公斤多重,这次以记者身份来到北京,在报道北京奥运会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交换到精美的北京奥运会纪念章。”接着,布莱恩给记者看了他随身的手袋,里面已经装了不少北京奥运会的徽章,其中以福娃造型居多。今年73岁的布莱恩,从1984年开始当奥运会志愿者并开始收藏奥运会徽章。在布莱恩的身边,记者注意到,有一个不大的拉杆箱。他告诉记者,这里面装着他收藏的2万余枚奥运纪念章。

  在与布莱恩交流,又有不少拿着北京奥运会徽章的记者及工作人员来与布莱恩交换,布莱恩一边接过纪念章一边说:“我不要人民币,也不要美元和欧元,只要有北京奥运会的纪念章,我就跟你换。”布莱恩告诉记者,“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奥运氛围很浓,他希望能够在这里换到更多喜欢的纪念章。”

  “北京奥运会纪念章对我格外有意义”

  在奥运会纪念章的交换领域,人人平等,一枚小小的奥运会纪念章,就可以牵起所有人的奥运热情。有时会遇到语言不通的现象,此时手语成了彼此沟通的最好手段。假如你对“奥运大家庭”的词汇内涵领会不深不透的话,那么,在徽章交换处呆上一小会儿,绝对让你产生与人沟通的冲动。

  这其间,北京奥运会及女足世界杯的徽章最为抢手。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拿北京奥运会的纪念章交换时,来自美国洛杉矶的迈克说:“因为我热爱中国,喜欢北京。北京奥运会的纪念章对我而言格外有意义。”

  在交换过程中,虽然有些记者并未能抢先换到自己最心仪的徽章,但他们大多表达着同一个心愿,就是永远有更新更好的纪念章,换到哪一枚、没换到哪一枚,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交到了很多朋友。”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