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职场倦怠症中解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9日11:5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当工作一片黑暗,喊破喉咙也没人来救你时,自己学着想办法休息吧

  黑眼圈。

  再施了一层粉。

  还是没能遮住。

  算了。学生看到就看到吧。

  范华放弃了。36岁的她挣扎着奔向工作。

  “半夜就醒了,一直迷迷糊糊熬到天亮。天亮后却不想下床,一想到一天的教学工作,浑身的肌肉都使不上劲儿。”

  每天6点半,她坚持着爬起来,灌下一杯咖啡。高考前夕,对范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咖啡因的刺激,想走出家门都是 很困难的事。

  36岁进入更年期

  范华是长春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三英语老师。连续几年,她教的毕业班英语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在市里也是名列前茅。 校领导很器重她,让她做英语教研室主任,还曾派她出国培训半年。

  从那时候起,她的压力也大了。“头上始终像绑了一根高考的橡皮筋,很紧张。一有风吹草动,比如学生模拟成绩不 理想,我就睡不着觉。”

  去年夏天的高考,她带的班英语成绩大滑坡,落在了全年级三名开外,他们一共六个毕业班。而年级里大学毕业才2 年的一个年轻老师带的班级,高考成绩竟然跃升到第一位。

  今年4月,从前器重范老师的老领导退休了,新领导一上任,就提拔了那个带班成绩好的年轻老师,让她顶替范老师 ,做了英语教研室主任。那天,范老师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感觉自己好像要被淘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笼罩在她头 上。

  危机还不止于此。突然有一天,范老师在英语教研室里发现了一张新面孔,他自我介绍是新来应聘的老师。“他不讲 课,但会随时走进我的教室,听我的课。”这个应聘老师的出现让范华浑身不自在。“他不会,领导安排来取代我的吧?”范 华的担心一天比一天强烈。

  今年高考前,范老师每天的心情都很沉重,人无精打采,甚至上课也会走神。好几次,她在黑板上写单词,会缺漏字 母,张开嘴巴,英语单词竟跳不出来。更可怕的是她的脾气变坏了,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没了耐心,挖苦的话随口而出,学生 看见她也不敢亲近了。这在过去都是从未有过的事。

  焦虑、烦躁、失眠、头晕、胸闷、便秘,范老师说自己才36就“早更”了,就是更年期提早了。“唉,我做了13 年教师,还是第一次觉得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她说,“现在,我是掐着日子想退休,我算过了,还有19年,6935天 。”

  燃烧竭尽(Burnout)

  中国职场中,像范老师这样对工作怀有厌倦情绪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时常会大声叹息:“哎,早点退休就好了!”巴 望着岁月能把他们救出火坑。也有人暗自盘算着自己的小账户,“等挣够了钱就辞职,去周游世界”。当然,更多的人把厌倦 的情绪压抑在心中,“还是忍忍吧,看在薪水的面子上。”

  内心充满厌倦的人很难提起工作的热情,他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由此导致职业回报也会降低,然后又会进一步 丧失工作热情。未来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黯淡,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新世纪周刊》联合新浪网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652人中,有69.33%的人最近这一个月“对工作越 来越不感兴趣”;68.83%的人“自我评价降低,经常有失败感和无能为力感”;半数以上的人“经常胃痛、头痛、背痛 ,感觉全身乏力”。

  30多年前,美国精神科医生弗罗登伯格博士(Freuedenberger.H)把这种对职业的低落抑郁情绪 称作“燃烧竭尽”(Burnout),以此表现劳动者对工作的倦怠。当时,美国发生了一场劳动者工作情绪危机,很多从 事第三产业的人,由于职业压力陷入到了精神疲劳和工作情绪抑郁状态中,自杀和过劳死的案例增多。职业倦怠成为困扰七八 十年代的美国的社会病。

  如今,“职业倦怠”在中国流行开来。受调查者当中,77.95%的人认为工作让他“身心疲惫”,52.83% 的人“总是感觉自己的精力透支,经常有‘坍塌’之感,失眠现象严重”。这两个数字看起来触目惊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早在几年前就注意到现代中国人的职业倦怠的苗头,她曾发出警报:中国正进入职业 倦怠现象高峰期,职业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

  她的课题组发现,现代人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 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

  而在那些对工作易产生厌倦的人群中,尤以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比例为多。一项调查显示,在千余 名职业倦怠者中,有50%是企业白领、20%是心理咨询师、20%是教师,其他还有新闻工作者、警察、科研人员和医护 人员等。

  职业倦怠也与工作岗位有关。研究表明,做越无聊越没创意工作的人更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

  网络编辑赵琰最近对工作怎么都提不起兴趣。她说,她的工种就是“网络搬运工”,“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文采,需 要的只是会按住键盘的Ctrl+C与Ctrl+V键、将文章标题缩短或扩展到所规定的字符数区间、用PhotoSho p将图片剪切到规定像素。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机械八爪鱼,很难有工作激情。”

  想成功更得好好活

  到2007年为止,中国的GDP已经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社会向城市化和工业化过渡,竞争压力激增, 生活节奏加快。而职场就像一片铁血森林,每个职位的背后都有很多人等着取代你。

  同时,中国的贫富分化也在加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 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还没有计算部分群体的隐 性福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中国社会现在就是一个分裂状态,这种分裂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 社会群体之间都有体现。而社会的分裂状态致使很多人在精神上也处在分裂状态,想休息却又不敢停下来,不喜欢的活儿还强 迫自己去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建议那些为工作倦怠所困的人们,“想要改变现状其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寻找一个 新工作,重新再来;另一是改变自己,去适应人、事、物,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她说,前者虽是变换工作,但若不能从 心理建设上多下工夫,恐怕过些日子又要重新找工作,所以第二点勇于改变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

  许燕说,职场压力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但有的人在压力下成功,有的人在压力下低头,压力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 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及应对方法。

  她的建议就是:“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尽量摒弃不 切实际的想法。同时还要会找理由休息,在忙碌中留点空间给自己,因为塞得太满容易窒息。”

  30岁的姜含愫在周围人眼中是一个很会转换生活频道的人,因此多数时候,她总是乐呵呵的。2006年,她辞掉 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企划主管的工作,跑到西湖边上租了一个房子,过起了优悠自在的生活,“清晨去西湖边跑步,傍晚到喝 茶赏桂花”。

  辞职南下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在她看来,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休息,而不是相反。如今,她结束了两 年的江南生活,并完成了一本旅行札记。一个新的工作正在等待着她。一个朋友想要做杂志,邀她加盟,那也是她喜爱的工作 。

  姜含愫说,她小时候曾经学过几年陈式太极拳,太极拳里面最难学的就是放松,有时放松真的是种本领呢。同样,一 个背负了社会角色和压力的现代人,能够放松的回归自我,享受极致的灵魂自由,这才是休闲之中的顶级享受。

  “倦怠的时候,要知道暴躁和失落是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也不妨请上一段时间的年假,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或是 哪儿都不去,在家里看完几本你曾经最想看但却没时间看的书。”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多吸收正面能量,当你重新热爱 自己的时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总之,磨刀和砍柴都很重要。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