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常砺天
从日本延伸至澳大利亚的第一岛链,被视为西方包围中国的海上防线;能否击退潜在对手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干涉力量,被认为是中国海空军突破封锁、走向远洋的关键。7月出版的台湾《尖端科技》杂志专门载文,分析了解放军在未来战争中最可能运用的各种反航母手段。现将该文重点内容介绍如下,不代表证实其中观点。
战法一:弹道导弹“天女散花”
弹道导弹具有射程远、突防能力强、弹头威力大和精度高的特点,从中国境内发射导弹攻击位于第一岛链东侧的航空母舰,大约只需要6至8分钟。当然,这种战法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导弹既能保持速度又能精确捕获目标;为此,技术人员应考虑采用红外制导或斜视雷达等探测设备,以避免导弹在再入大气层时因干扰而丢失目标。
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其弹头类型的选择。文章猜测,每发导弹的弹头中可以携带若干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制导炸弹。这样,穿过大气层的导弹就不必为了直接击中目标降低速度,而是在半空中如“天女散花”般释放出众多微型炸弹。这些炸弹如秃鹰般在航母上空盘旋,后者一旦被其锁定,就很难通过高速机动来规避这样的攻击。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炸弹数量多、速度快又不易被击落,它们能够以相对很低的成本,对航空母舰上的雷达天线、通讯设备、指挥系统和飞行甲板造成破坏,甚至引发舰载机爆炸,从而迅速瘫痪航母的作战能力。
文章认为,在解放军武器库中有能力打击航母的导弹包括:东风-15乙(射程1000公里)、东风-21(射程 2000公里)和新型的东风-25(射程3000公里),分别可以对第一岛链附近、第一岛链东侧以及第一岛链至关岛之间的美军舰队实施攻击。
战法二:“鱼雷导弹”水下突袭
五角大楼在2000年发表的《中国军事实力年度报告》中,曾判断中国已经完成机动水雷的研制。该报告所称的机动水雷,很可能是鱼雷同导弹结合而成的所谓“鱼雷导弹”。这是一种整合鱼雷、水雷、导弹、火箭推进器以及声纳、微电子信号处理、目标辨识等高科技于一体的全新水中兵器。
在结构上,“鱼雷导弹”主要由作为水下运载平台的鱼雷和作为战斗部的导弹组成。其攻击模式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潜艇在探测到目标后,先用鱼雷将导弹运送至目标附近海域,再将其点火射出海面;导弹采用贴近海面的航路飞行,最后引爆电磁脉冲弹头破坏航母的电子设备。其二,利用舰艇自卫火力的薄弱区域,令导弹在距离目标20公里左右的位置出水;随即急速上升高度,抢在航母做出反应前,释放前文所述的微型制导炸弹实施攻击。
文章指出,“鱼雷导弹”被视为结合火箭上浮水雷与潜射反舰导弹二者特色的新式武器。其机动能力更强、作战机制简单、技术相对成熟,兼具鱼雷潜航的隐蔽性与导弹的突防能力,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未来反航母战术中的一个选项。
战法三:“战神”加巡航导弹
2007年初,中国西安飞机公司试飞了一种新型轰炸机。文章称,该机就是被命名为“战神”的轰-6K轰炸机。除了外形与旧轰-6相似外,“战神”的内部经过了重新设计,不仅拥有现代化的座舱、功率更大的雷达和更多的燃油,还换装了两台俄制D-30KP发动机,推力增加三成,耗油量减少四成。国外专家分析,大幅改进后的轰-6K作战半径应不小于3000公里;它的服役,使解放军首次拥有了空基战略远程打击能力。
机载巡航导弹是“战神”轰炸机的主要武器。据信,解放军目前装备的各型巡航导弹,其射程从600公里至2500 公里不等,均可携带常规弹头与核弹头。为了增强这些导弹的生存能力,科研人员还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隐形技术,使其更难被对手的远程预警系统察觉。
在攻击航空母舰时,作为进攻方的中国空军仍可遵循“化整为零”的作战思路。文章假设,轰-6K可在航母防御范围之外发射巡航导弹,每枚导弹里又包裹了4架小型无人攻击机;这些无人机在距离目标200公里处被释放出来后,通过滑翔方式隐蔽接近敌舰,同时借助数据链不断更新目标位置,直到飞抵航母上空时才突然启动火箭引擎发起突袭。
文章指出,10架“战神”一次可发射70枚巡航导弹,以每枚导弹携带4架小型无人机算,总共就有280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实施攻击。以航母战斗群目前的防空能力,几乎无法应付这样密集而又诡异的打击,极易被摧毁重要设备而丧失战斗力。这种战法的主旨是充分发挥高科技创意,利用武器微型化和隐形技术的优越性,在不造成大规模杀伤的情况下削弱敌军实力并挫伤其锐气,可谓是“四两拨千斤”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