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佘祥林频繁更换手机号码 称不想被打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14:37  法制周报-e法网

  来源:湖南电视台-etv《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发自湖北宜昌

  时势台历

  2003年5月,自中央政法委牵头成立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着手起草司法体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后,直至2005年前后,关注度较高的死刑复核权上收、审委会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二审以及再审制度等成为改革的重点。现在看来,佘祥林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最高院对死刑核准权的收回。

  人物档案

  佘祥林 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何场村人,1965年生。1994年,28岁的他因涉嫌杀死妻子,两次被宣告“死刑”,均因证据不足未能定罪,但被判有期徒刑15年。服刑11年后,被其“杀死”的妻子张在玉神秘现身,被错判关押的佘祥林才重获自由。

  佘祥林最近一次与媒体见面,是两年前在湖北宜昌北山坡他自己开办的一个小餐馆里。当时,第一天开店就赚了80元的佘祥林,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开始新的生活,重新回到社会。

  不过,佘祥林的这次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一年后,他关闭了这家餐馆,并从此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

  在2005年佘祥林案发生时,《法制周报》记者曾与佘祥林有过较为密切的接触。三年后,当记者试图回访他时,却发现当年可以随时联系上他的电话,已经停机。佘祥林弟弟无奈地对记者说,自己有半年多没有与哥哥联系了,他也很少打电话回来。

  当年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的佘祥林妹妹告诉记者,只知道哥哥在宜昌,但具体在哪里,她也不知道。记者辗转获知佘祥林女儿佘华莹的电话后,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姑娘对记者打来的电话十分警觉:“您打错电话了!”

  事后才知,这是佘祥林维护自己平静生活的一个策略。就在记者联系采访之前的两个星期,佘祥林刚刚停掉了他用了多年的手机,离开宜昌独自在外谋生,连佘华莹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艰难的生活“见习期”

  2005年4月13日,是佘祥林重新回到社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他开始了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人生“见习期”,但特殊的经历,注定让他的这种“见习期”充满了变数。

  一开始,佘祥林就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记忆中一些无法抹去的痕迹,让他很快选择离开老家京山县雁门口镇。出狱前,他曾想在镇上买房安家,平静地度过后半生。

  女儿在宜昌上大学,这成为他离开老家的一个最为合适的理由。当年年底,佘祥林从赔偿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在宜昌一个新开发的小区购买了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

  但佘祥林不会做饭,这让已经适应了校园生活的女儿佘华莹很不愿意回家吃饭。(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于是,佘祥林有一段时间专门在家练习厨艺,几个月后有所长进,尤其是他做的鱼很不错。开始体会父亲苦心的佘华莹,偶尔对父亲的厨艺加以夸奖。慢慢地,父女俩的感情在消除了陌生感后,终于融合到最佳状态。

  但佘祥林踏入社会后的工作状态,显然不会像与女儿的感情复苏那样顺利。

  佘祥林的第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他第一次尝试创业的经历,是担任深圳金威啤酒公司宜昌地区销售总经理。

  2006年初,一个名叫周平的朋友邀请佘祥林经营啤酒。佘祥林投入部分现金,成为周平的合伙伙伴。当他在葛洲坝一家酒楼第一次递上“深圳金威啤酒公司宜昌地区销售总经理”的名片时,酒楼老板盯着他足足看了一分钟。就是在这一天,佘祥林获得了他回归社会后的第一单商业订单——3箱啤酒,条件也相当优惠:不收取进场费。

  但随后,在他来到宜昌胜利四路某酒店,再次递上名片促销时,却只卖出了一瓶啤酒。

  他的这段从商经历在几个月后便匆匆结束,但佘祥林并不愿意谈及其中的原因。

  2007年1月8日,佘祥林换了一个新的身份:宜昌市北山坡附近一家名为鱼鳖餐馆的老板。有人曾建议他将餐馆名字直接命名为佘祥林餐馆。但佘祥林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不能以自己的名气赚钱。

  和做啤酒经销商一样,餐馆的开局不错。开店第一天,佘祥林扣除当天的所有成本,还有80元利润。这家餐馆没有大厅,只有五六个小包厢,运作成本不算太高。佘华莹当时正在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没有时间帮父亲打点生意,只偶尔来吃过饭。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买菜、为大师傅做下手、收账算账,等等,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严格说来,这是佘祥林第一次与超过一个以上的人长时间的共事,这需要他克服不少心理障碍。为了盘活这家花了10万元接手的饭店,佘祥林请了一名服务员、一名厨师和一名配菜师傅。这三个人每天都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是他们中的头,需要安排和调配他们的工作,这对与世隔绝10多年的佘祥林来说,是一个考验。即使在语言交流这样简单的问题上,有时都会存在一些尴尬,而如何揣摩别人的心思,更成为令他头痛的问题。

  餐馆开业不久,生意并未如最初所想象的那样顺利。曾经报道过佘祥林事迹的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来到餐馆吃了一餐饭,随后便在其所供职的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报道。此后,慕名而来的消费者一度让他的生意红火了一段时间。

  佘祥林坦率地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在2008年年初,他最终不得不将餐馆转手,主要是因为自己还不太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个单身男人,还是太辛苦,再说,女儿也不想让我再做了!”

  其实,记者获得的信息,远比佘祥林的这种说法要丰富。餐馆附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营者说,佘祥林经营餐馆,无论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出售,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会像有些店子那样处处打顾客的主意。由于他不会控制成本,往往一天经营下来,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还要贴本,“更为要紧的是,饭店是与人打交道的场所,需要用八面玲珑的性格应付各种情况,还要有一些方方面面的关系,也需要精心去打理。”这位经营者说,“对这些,老实本分的佘祥林肯定做不来,关门也就是迟早的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佘祥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