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写/《小康》记者 郭芳
在中国政界,似乎官员们都恪守着同一原则:从不随便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真正欢喜什么,厌恶什么,渴望什 么,无奈什么,外人是无从得知的。他们熟练的是工作语言,罕见的是真情流露。但其实,人们更热爱真诚。
陈刚式官员的出现,多少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因为人们热爱真诚。
不久前,在一个学术机构主办的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市长圆桌会议上,陈刚作为南京市副市长代表南京市发言。
发言开始的时候,他说,“有一些数据并不是我们很愿意去跟别人说的,但在一个学术的环境里,我还是想跟大家交 流一下。”陈刚披露了一些数据,指出了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他提供的数据中,我们获知:南京近几年投资占GDP的比例超过50%,杭州是41%,广州是26.4%,深 圳是19.9%,都下降得比较快;南京的重化工业比较高,在国家对能源、资源消耗实行控制的基础下,工业的不适应性比 较明显;南京的工业耗能也占到了全社会总耗能的80%,二氧化硫的排放基本来自工业,工业用地占到年度出让土地的80 %。
与此同时,南京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6%,全国水平的 45%,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为923人,是整个江苏省的1.25倍,全国的6.8倍,全世界 的20.8倍。南京二氧化硫负荷是每平方公里21.12吨,也是江苏的1.74倍,全国的9.2倍。
“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与多数城市相比,南京推进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健康轨道的要求更为迫切。”
长期以来,在这样一个场合,人们好象已经习惯了地方行政官员讲话的一个既定套路:多谈成绩,少谈问题,陈述一 下诸如城市发展的成绩及GDP增长的政绩云云。毕竟,所处的位置,所持的原则,并不允许他们过多地暴露自身的短板或劣 势。
显然,陈刚打破常规的发言,令在场的人吃惊不小。自然,也赢得更多的掌声。会下,与会者称赞他可贵的坦诚。
事实上,陈刚所披露的南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回避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坦诚、透明和真实示人,人们往往会谅解真诚背后的所有不足——陈刚及其所代表的政府深黯真诚的魅力。
命运的偶然与人生的必然
记者们喜欢与陈刚做访谈,因为他不大采用官员的模式化语言,而且,有极好的记忆力和思辨力。
第一次与陈刚见面是在拥挤的人群中,一群人围着他交换名片,场面有些混乱,《小康》记者只匆匆与他打了一个照 面,交换了一下名片。等到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已经能叫出名字。
这可能跟他是学数学的有关,学数学的人,大脑的记忆内存大概比一般人要大。
翻开陈刚的履历,发现他的官员成长路径自有不同——从政之前,他一直在做学问。
陈刚是上海人。6岁的时候随父母到安徽,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也在安徽上的大学,1983年大学毕业之后 留校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1989年,考入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攻读研究生。
1994年,陈刚博士提前毕业,之后的5年中,他在浙江大学做了一站工程领域的博士后,并于1997年至19 99年间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和非线性理论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之后,再从香港回到浙大。
1999年下半年,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改写了陈刚的人生。刚从香港回来的陈刚调任宁波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2 001年底,又被任命为宁波市政府的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后来成为信息产业局局长。陈刚从此走上仕途。
他的学生在写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命运有很多偶然,人生却有一些必然。
虽然陈刚说他最初并没有要走仕途的想法,但一直以来,对于社会工作,他确实比他同领域的人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 。
在大学以及研究生期间,他担任过浙江大学研究生会的主席,还是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会长。他一直觉得,作为一个 知识群体,特别是博士后的群体,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光自己在象牙塔里做一点研究,而不把这些成果让社会享受,不到 经济发展第一线做一点工作,我觉得我们对这个社会有愧。”
陈刚开始组织一些博士后去为企业服务,把自己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很快,企业感受到了这些博士后带来的好处。
“那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引起了当时浙江省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关注。”当时的宁波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 ,但是人才、科技相对落后的阶段。在1999年的时候,宁波市政府实施了“一号工程”,加大了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力度,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刚被推荐到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去。从此,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从更深层次来考虑,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政府必须面对一个多元的社会,也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构成,因此陈刚这 样一批人走到行政岗位上来从事管理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在北京、上海以及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底,原江苏省信息产业厅厅长阎立调任苏州市长,厅长岗位空了出来。2005年,江苏省向长三角地区 公开选拔招考,陈刚参加了招考。“当时有朋友告诉我,我的条件符合,让我去试一试,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地就去了。”因为 专业很对口,考试的成绩以及后来的面试环节,他都表现不俗。
2006年4月,陈刚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5月,任南京市副市长。虽然陈刚也曾经在基层待过,但他承 认,相比从基层一步一步上来的官员,他的晋升稍微有一点跨越。“在中国的官场上,人家一直以为一定要有关系才能够升迁 ,但实际上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历史是一个屏障
主管第三产业的陈刚任务并不轻松。“虽然担子基本上压在主要领导身上,但是作为助手也要敢于勇挑重担。”所以 ,他说,民间“穿衣要穿布,当官要当副”的说法并不正确。
如同一开始所披露的那样,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个问题,重化工业仍然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个问题已经到了无可回避的程度。未来的南京,一定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形成,才能跟城市的发展相适应。新的增量,尽可 能都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比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者大型的服务业项目。”
当然,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重要的。这样别人才愿意把总部放到南京来,愿意 把新的项目放到南京来。
“全球这么多城市在一起竞争,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如果你没有实际的行动,人家又不是傻瓜,为什么要选择你? ”
在陈刚看来,以南京的自然禀赋和基础,完全有条件做到。“南京是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服务业当然有条件可 以做得更好一些。”而且,服务业是一个对制度、对环境比较敏感的行业,如果没有产业的基础、能力以及发达的程度,服务 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不可能的。这些条件,南京显然是具备的。“这是一个发展比较充分的城市,工业化的步伐比别的城市更早 一些,整个社会发展也更成熟。”
现代服务业跟城市的产业基础,跟社会发展的状况,跟城市的规模有关,这是必然的。在南京未来的战略中,现代服 务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都城发展服务业,不是没有障碍的。历史有时候是一个很光辉的坐垫,同时也是一个屏 障。城墙是南京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都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城墙是城乡二 元结构的象征,皇城根下的人往往缺乏服务的意识和创新的冲动。历史的积淀成就了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厚重的历史 所固有的强大惯性也束缚着它前进的脚步。
相比深圳、广州和上海,南京的历史包袱显然更重一些。如何扬长避短,这其实很考功力。陈刚说,南京已经确定把 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除了科技和产业的创新,还有体制和管理的创新。
“正在寻求突破,但难度比较大。”他坦言。
做官还是做人?
陈刚很少回避问题,即便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他也会在很认真的思考之后作答。他说,他信奉真诚。
相比别的官员,他看问题可能更直接一些。这大概是学者出身的官员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有些问题,由于体制结 构的原因,官员是不便于表态的,但是由于看得很直接,可能有时候忍不住还会表达一些看法。”说出来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麻 烦,刚开始在政府做事的时候,陈刚在这方面的经验是缺乏的。“当然,我现在比以前要聪明一点了。”但他又感觉有些悲哀 了,“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被同化了,棱角被磨圆了,不再也不敢具有敏锐的判断力了。”
他的朋友们都关心同一个问题,学者与官员两种不同角色的巨大反差他是否能适应?他回答说:很难说是不是非常适 应,但现在看来还蛮适应。
“我觉得我还能生存。”当然,这个过程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也有一定的代价。
在写给导师董光昌教授八十华诞的贺词里,陈刚这么说:在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的环境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 事。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
他同时也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更多的时候,做官与做人并不是一回事情。
哪一个更重要?这本身不应该成为问题,但事实上,在很多人那里已经是问题了。陈刚的答案无从得知。但他确实与 很多做官的人不同,至少他还会探究很多很书生式的问题。
“一个人从农耕社会来到城市,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想生活过得更好,想创一番事业,希望成就他的梦想。现在的城 市确实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吗?”
有时候,他也在博客上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一次,他的手机丢了,连带朋友们的号码也都丢了,带来了一些不便 。在博客里,他这么写到:我们要借助手机的内存存储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记忆内存太小了,还是因为这 个世界对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干扰太多?
“手机丢了?还是我丢了?”
陈刚的博客是实名的,这在国内的官员中是极少数,他还挺认真地经营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劝他最好早点关掉,以免 惹上是非。他还在坚持着,“我只觉得,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也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没有必要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神秘化,通过 Blog这样一个平台发表一些观点并与大家平等交流并没有什么不好。”
他还公布了电子邮箱地址,有些不宜公开的问题,博友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他联系讨论。他说,邮箱是“every daycheck(每天检查)的”。
一位友人在网上送了他一幅对联:“陈藏君子德,刚显古人风”。陈刚很是喜欢,他请了一位乡村书法家把它写成条 幅,准备等将来有了房子把它挂起来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