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写/《小康》记者张志赵莉莉
如果要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李成玉的为人和作风,那就是两个字:“务实”。
坐在办公室,李成玉看起来不太像个省部级高官。他的质朴、直言不讳和清晰的思路、使用数据的信手拈来,使他看 起来更像是一个学者。
李成玉是低调的,在网上检索大量资料之后发现,除了会议讲话等公开活动外,关于他本人的报道少之又少。
2008年4月主政河南多年的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离开河南,出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5月被选举为中 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对工作了达十五年之久的河南,他是如何总结的?履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如何施政?2008年7月10日,《 小康》杂志记者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楼内专访了李成玉。
初入中原
1992年,做了四年宁夏自治区副主席的李成玉被交流到中原大省河南,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面对河南这么一 个农业大省,刚到的时候感觉担子很重,可以说把原来吃不到的苦都吃了。”李成玉说。据曾在李成玉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回 忆,有一次李成玉去信阳下乡回郑州,本来预计下午6点前能到,但是当时交通状况比较差,晚上司机搞不准方向,直到凌晨 四点多才回到郑州。
当时河南有的地方灌溉条件非常差,“1994年到周口的郸城县考察,全县70多万亩玉米干旱十分严重,用火机 一点,玉米都能点着。”由于当时农民用的都是小机井,只有十几米深,天旱的时候就打不上水来。到了1995年春,在时 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召集下,李成玉等几位省领导在郸城开会,商讨解决全县90多万人的春荒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 农户,到家里去看翻不出粮食,商店里也没有卖挂面的,农贸市场也没有卖粮食的。最后省政府向国务院打报告,动用了国库 的粮食才渡过了春荒。”对当时的情景,李成玉记忆犹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成玉和马忠臣省长向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汇报,河南地处平原,有灌溉条件,但需要 大投资打深井、打机井。朱镕基听后表示每年给河南5亿资金来打井。“这一下河南的有效灌溉面积大大提升了,我来的时候 是4千多万亩,08年离开的时候已经是7千多万亩。”
“我是省长,我负责任”
以副省长的身份在河南工作了整整10年后,2003年1月,李成玉当选为河南省省长。而主政河南后摆在李成玉 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与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关系。当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出台,一些地方领导“ 踩油门不积极,踩刹车很坚决”,很多项目立刻就陷入了停滞。
在经过大量调研基础上,李成玉提出了“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战略。“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发 展这个主题不能变,而且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国家的调控政策,你不能到处去闯红灯;但要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调控不是 全面紧缩,对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调控反而是有倾斜的。河南就要在这些领域找政策支持 :农业我是基地,能源我是中心,基础设施我是交通枢纽,现在我们对老百姓欠帐这么多,我该做的事情还很多。”李成玉对 记者说。
谈到当年的宏观调控,李成玉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是从河南实际出发的,要干就要为这个地方 负责任。我就把我的一个讲话发下去了,在讲话中,有一句话‘我是省长,我负责任’,我的秘书把它改掉了,说中央刚出台 宏观调控,这样讲是不是不好?但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我还是加上了,我首先得给下面的干部解除顾虑。”
2008年,随着国际粮价上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河南则凭借多年来对粮食问题的重视产量不断 增加。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八年全国之首。说起粮食问题李成玉如数家珍。他向记者介绍,近 年中国一些大的粮食核心产区,都存在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的现象,独有河南还保持着比较好的发展势态 ,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一千亿斤。
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加快农业发展,李成玉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央是把河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来对 待的,河南1亿人口,109个县,不能县县都搞农业、县县都搞粮食,县县搞粮食是没有出路的。”为此,从2004年开 始,李成玉调研并选择了全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2005年初,李成玉在虞城召开了24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工作会,会上决定把省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70% 多,集中投到这24个县。李成玉说:“你们这些县发展工业没有什么优势,你们要心安理得的搞农业,国家要给你们支持, 除了建设项目上给支持,财政上也给支持。不会出现只搞农业,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局面”。
这些县委书记听了之后非常受鼓舞,“这次你算是在经济发展上给我们解了套,不然我们到处招商引资,我们又不像 有工业基础的地方,哪有什么优势。”李成玉说,现在这24个县粮食产量占了全省的42%。这三年河南新增粮食产量的7 0%多都来自这24个县。
河南的经验很快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河南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全国要选择若 干个重点县,打造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在解释河南粮食产量为何“节节高”时,李成玉说,主要是由于政府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种粮成为了农民的一条出路。
谋求中原崛起
党的十六大以后,李克强同志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主持制定了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决议和发展规划。身为河南省省长的 李成玉在规划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发展举措,拉开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中原崛起的序幕。
除了通过重点扶持24个农业县等措施,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河南选择了高速公路和电力建设为突破口。经过几 年的建设,2007年河南高速公路建设达到了4560多公里,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一,而李成玉刚上任省长的时候,河南 高速公路只有1200多公里。同时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还增加了10万公里的农村道路,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了 村村通水泥路。2007年底河南的火电装机已经超过了4000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火电基地之一。
第三是强力推进工业发展。“我做了五年省长,开工业的会最多,跟企业家打交道是最多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 营企业,企业家的面孔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一下子把企业家的能量释放出来了,他们认为我们政府办事全部是绿色通道,政府 给他们这种地位,他们就下决心往前干。按照河南的资源优势,培植了6个支柱产业,培育了100家重点企业,后来又搞了 50户的高成长性的企业,并给企业家创造了一种很好的环境。所以河南的工业在这一轮的发展中,销售百亿元以上的企业, 像雨后春笋一批一批出现,今年又出现几个企业销售超4百亿的。”
在几项主要工作之外,作为省长的李成玉又开展了几个比较大的专项工作,比如整合小煤矿小铝矿,保护耕地、铲除 平原上的砖瓦窑厂,开展艾滋病普查、为艾滋病病人和遗孤人员开展全面的救治和救助等。其中在整治小煤矿和小铝土矿过程 中,“我们没有采取简单的关,而是采取了市场机制让大矿去收购、改造小矿,把资源划给大矿,这样安全系数也高了。”李 成玉说,“2002年河南GDP是6000亿,安全生产上的死亡人数7800人,2007年河南GDP是1.5万亿, 安全生产上的死亡人数4000人以下。这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一系列的把脉、开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迈开了步子,连续十几个季度经济增长保持13%以上的速度,200 5年GDP突破万亿,2007年更是突破了1.5万亿。
“作为1亿人的当家人,心思一定要用在老百姓身上”
或许是源于西北人的质朴,再加上河南人的憨厚,李成玉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许多河南人都熟悉李成玉在 一次救灾会议上痛斥“阔少爷”作风的一段轶事。
李成玉当时表示:“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以“阔少爷”作风搞救灾,动不动就拿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 灾区。要知道,一般城市居民平时过日子也不舍得喝矿泉水。对于灾民来说,一小瓶矿泉水可以买两斤粮食,一箱方便面,又 能买多少面粉啊!”
相比之下,有一次到灾区视察,李成玉看到有个镇干部在河岸上架起锅灶为灾民蒸镘头,大加赞赏,认为这才是真正 为老百姓着想,不搞形式主义。一批一赞,李成玉的性格和作风,可见一斑。
“在省长位置上,我的感受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和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克服短期行为,一定要为一个地方 的长远发展,去谋划、去打基础。作为一个管着1亿人生活的当家人,心思一定要用在老百姓身上,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 。现在官场里面浮躁的情绪在抬头,太看重个人升迁,有些人华而不实,说实在的,这些方面影响党的威信,在这方面我觉得 从上到下要有正确的用人机制。”李成玉意味深长地说。
李成玉也把对于干部作风的要求带到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7月14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 会。会上李成玉强调,当前,总社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学风总体上是好的,是过硬的。但 是,在工作、学习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下决心予以克服的问题。包括对份内工作不敢大胆负责,对 看准的事情不敢大胆开拓,工作紧迫感不够,服务观念还需加强,等等。
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做“恶人”
有些干部说,“成玉省长敢于碰硬,也敢得罪人”,李成玉说,“本届政府不设铁交椅!不要以为没有重大责任事故 或廉政问题,就不动你的位子。工作松懈、作风疲沓、经常扯皮的官员,该调整的就调整,该免职的就免职!”李成玉在吏治 上确实是狠下功夫的。
“一些单位不缴水电费,究其原因说其前任就是这样。”李成玉怒斥道,一些官员不为公众谋利益,当官就为用权, 为个人行方便;还有一些地方,提升靠钱、打官司靠钱,风气都被带坏了;搞短期行为,在位期间做“面子活”。
李成玉说,河南是文化大省,如果我们的文化扭曲了,什么事情都不讲原则了,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李成玉戏称 自己成了“恶人”,甚至因此被他人贴上“思想不解放”的标签。
李成玉向《小康》记者讲起十几年前的一件事,“1994年旱灾特别严重,我心急如焚,没想到在周口的一个经济 条件好一点的县,看到有一些机井在灌溉,就稍微表扬了几句,说组织得不错,田里还能看到绿色。等到驻马店的一个县,见 没有什么抗旱的举动,当然它也没多少条件,井浅没水。我说旱情这么重,我们基层的政府,你们都干什么的?怎么没动静? 我说得轻描淡写的,没有狠批评。但是,第二天早上,市里面的领导陪着我去看另外一个县,刚一到,就看到路两边树上到处 是新贴的标语,还有什么抗旱指挥部,路边摆个茶桌子,路过一个村的时候就看到村里面的老百姓出来,用小推车拉着水缸、 瓮啊、盆啊,长长的队伍去浇地,这个镜头就像沂蒙山支前的队伍。我和地委书记及当地官员都在车上,我说,你们以为我说 的动静就是这个动静?咱们没有浇地的条件,我们就不要折腾老百姓了好不好,这些盆和缸拉到哪里去呀?”
一位退休的河南老干部说,成玉同志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再下去调研的时候, 没人敢说挂个横幅,搞点花架子,李成玉对河南情况太了解了,他会毫不留情,当场就批评的。
合作社经济大有可为
2008年4月,李成玉离开了工作15年的河南,出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5月26日当选为理事会 主任。
分析人士指出,李成玉主政河南期间,引导河南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同步崛起,无疑为此次调任全 国供销总社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我这次变动,从谈话到离开很快,有的同志跟我开玩笑说,我们成玉省长在这工作十几年,没有留下一点时间让他 去做点人情,落儿点什么好。我现在自己感到,我所有干的这些,都是无怨无悔,这是对得住人民,对得起组织的,就是尽职 尽责。”李成玉对记者说。
说起供销合作社,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是有深刻印象的。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建立较早、目前规模最大、组织系统最 完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解放前,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各地群众就曾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组织 、兴办了一批供销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供销 合作社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国务院1999年出台的《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若干问题的通知》,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明确提出“供销合作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要消灭供销合作社”,开始 了扭亏增盈的攻坚战,系统上下凝成了一股劲,团结奋斗,奋发图强,到2000年底,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当年汇总实现利 润13.77亿元,扭转了连续8年亏损的不利局面。
初战告捷,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信心倍增,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显著强化,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层出不穷,一个全 新的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孕育和诞生。2002年,在总结系统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国供销总社明确提出了“四项改造” ,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供销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开放办社、社企分开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 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2006年,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指示精神,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作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的战略决策。这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上任伊始李成玉就先后赴山东、贵州、浙江等省份调研,了解基层情况,调研“新网工程”的实施情况,为下一步的 决策做准备。李成玉说,“新网工程”这个工作思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供销合作社现阶段发展的目标。只要我们 抓住了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我们的合作社事业就一定会大有可为。
当《小康》记者问到在任期内的施政纲要时,李成玉的回答仍然是李成玉式的朴实:“按现在的体制,在这个岗位上 我还有几年的时间,说得很宏伟也实现不了,不如踏踏实实做些实际的工作。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 ,供销合作社已经走出了困境,已经是一个新的天地,我认为就这个系统讲,现在是全面地在提升,全面地在爬坡,我来接手 有这么一个基础、有这么一个环境,我也就要尽职尽责,尽我个人的能力,把这个事业向前扎实推进。”
链接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供销合作社是国务院领导下、以农民社员为主体、中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系统下辖基层供销合作社(213 21个),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376个),地市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42个),省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1个 ),有社员1.6亿户,在岗职工93.42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10多个直属企业、8个科研院所、8个事业单位 、13个归口管理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全国供销合作社在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搞好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活跃农村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