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徽改造刘禹锡故居引各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09:25  中国新闻网

  ★各方观点★

  反对:陋室不需金缕外衣

  在和县生活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与现在的景点建筑相比较,陋室的确是够简陋的,不过这恰恰是它与其它景观有所区别的精华之处。

  政府投入巨资来打造这个景点,会让它失去原有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景点都被过度“包装”,显得越来越“千篇一律”。如果连陋室都要穿“金缕外衣”,那就失去了本真的价值。所以,他觉得,陋室不应变繁复。朴实本色最为真实

  和县县城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这座县城里已经生活了30多年,对陋室的喜爱程度。可以说很难用言语表达。从小时候开始,她就经常和小伙伴相邀到陋室里玩。

  张女士觉得,保持陋室的朴实简陋本色最好,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和县,她都会带他们去看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这些朋友对于这个简陋的居所和它周边的简朴环境印象深刻,从中能够感悟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真谛。如果对它进行豪华包装,则会让陋室的精髓变了味。

  支持:景观应“修旧如旧”

  和县地方志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觉得对陋室进行包装也是一种推陈出新,但重建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宗旨。

  毕竟,大多数前来游览的客人都是奔着刘禹锡的这篇名作而来,如果包装过度使它失去了原来的旧有风格,反而得不偿失。所以,他希望建设者们可以多多研究历史,还原历史中的“陋室”的真实面貌。包装才能打出品牌

  在省城高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范先生惊讶地告诉记者,他还是头一次知道陋室在我省和县境内。

  范先生认为,这样看来,陋室的自我宣传的确很不到位。他觉得,政府加大投入重新进行包装,可以帮助陋室的名气外扬,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在现代社会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县将陋室重新扩建,再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适度包装,可以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最终目的。

  专家观点:重新规划应有区分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左玉琅认为,对于各地大打文化牌现象,应该一分为二来看。

  从建筑师的角度,左玉琅院长认为,如果建筑物属于历史文物,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各地方应给予重点保护,不应进行大幅度的重新规划和建设。否则会让历史建筑物失去原貌,也会削减其文化价值。

  而对于那些本身就是后世在遗址基础上恢复的建筑物,则可以进行适当的重新规划。这种规划应以真实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能一味地牵强附会。一味地牵强附会不是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而是在炒作。这种过激的重新规划在建筑学上是不提倡的。

  另外,左玉琅院长觉得,陋室若重新规划,在保护陋室的基础上,其外围建筑不宜建设太多,否则会将陋室原本的历史本质给掩盖掉。建成后,应对整个景区进行分区域管理,这本身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陋室的来历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刺史。

  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的策知县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让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题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来源:新安晚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改造 故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