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电话采访,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我们俩是平等的。”李端面对文字记者的时候更喜欢这样的采访方式。他是雅典奥运会上F11级别跳远和三级跳比赛的冠军。在盲人运动员中,11级别代表着双眼没有光感,相当于全盲,是伤残最重的级别。李端的世界里永远是黑暗,“阳光照在身上是热的,知道是白天,如果阴天就没法判断了”。
记者◎杨璐
灌篮高手
现在回想起来,龙雅馥还是觉得儿子生来就是要打篮球的。李端的母亲龙雅馥曾经是吉林女篮的主力,儿子不仅是她生命的延续,也是她篮球事业的继承人。李端8岁的时候,长春市少年业余体校篮球希望班招生,他符合父母身高相加超过3.6米的规定,顺理成章地被录取,一起被录取的还有日后八一男篮的主力队员莫科。
从此,李端每天放学就自己背着书包去体校训练,开始了半专业的篮球生涯。1990年,沈阳部队的篮球教练魏刚到长春选苗子的时候看中了李端。“李端对篮球的悟性很高,传球不错,控球特别好。”多年之后,魏刚还是会脱口而出李端的篮球天赋。吉林队也发现了李端这个苗子,魏刚为了不“打草惊蛇”,每次去看李端训练都要把军装换下来。“当时李端的个子长得不高,我给他测了骨龄,他能长过1.9米,我就决定要了他。”龙雅馥说,儿子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于运动员来讲很容易出成绩,但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她希望儿子能够进纪律严格的部队,用军装来约束自己。
13岁的李端是一个单薄瘦高的少年,穿起军装不那么合身,甚至还有点“咣当”,但是,他的将来似乎已经可以预测了。“沈阳部队想培养一个高个子的后卫,他们看重李端。”龙雅馥说,李端非常顺利,一路从国家少年队到国家青年队,从沈阳部队的二队到一队。他是国家少年队和青年队的主力后卫,与中锋王治郅一直分在一组进行接传球演练。他还是1993年全国青年篮球赛的扣篮冠军。他给自己设计了漂亮的扣篮动作,“运球到篮下,三步起跳时将球抛向空中,然后在空中接球双手灌篮”。“每次我要完成了那个动作,就会在落地时单腿跪地做个沉思者雕塑的造型。”他的宿舍里挂着乔丹的招贴画,“我的位置和球衣号跟乔丹是一样的,他是我的偶像”。
1995年,中国篮球改革的大幕拉开,全国男篮甲A联赛成型,这个日后孕育了王治郅、姚明等一大批篮球运动员的职业联赛也给了李端机会。1995~1996赛季结束后,他表现出色,被八一男篮看中。李端在篮球上的领路人魏刚回忆,“八一队已经同意接收李端,就差办手续了”。进国家队也似乎是指日可待,李端的父母私下讨论2000年的时候,李端正是当打之年,兴许可以参加奥运会。
就在李端意气风发之时,一只过期的灭火器毁掉了他的光明未来。李端在挪动这只灭火器时发生了爆炸,“我昏迷了15天,如果不是因为运动员身体好,早就变成植物人了”。李端说,后来自己的右眼球被摘除,左眼无法把光信号传递给大脑,从此失去了光感和篮球生命。
“我醒来之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法上下楼梯,连上厕所都不能自己去,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从楼上跳下去。”但是,他最后选择活下来。李端说,不是外人想的那样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思想斗争,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就想通了。“一个病友自杀了,可是第二天,医生护士都还是照样上班,医院里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没有一点他的痕迹,可是痛苦的是亲人。”李端说,不管怎么样他还能陪着妈妈说说话,妈妈挪不动床的时候,他还能帮忙。
勇气
虽然在李端那里,受伤的经过被描述得云淡风轻,但是对于母亲龙雅馥来讲,灭火器毁掉的不仅仅是长子的眼睛,她时至今日依然听不得“盲”、“残疾”这样的字眼,“我这么大一个儿子怎么就残疾了呢?”李端出事之前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母亲是篮球运动员,父亲是主管机械的厂长、高级工程师,父母对儿子的规划是老大李端打球继承妈妈,老二李放学习好,将来上大学继承爸爸。
可是,李端的受伤改变了父母既定的轨迹。夫妻俩再也顾不上只身留在长春上学的小儿子,只能也把他送到沈阳部队跟着打球。“他爸本来不同意的,老二从小没练过,打球也不能出什么成绩,可是实在没有办法呀。”李端出事一年之后,李端的父亲因为操心李端的伤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被查出胃癌晚期,不久就去世了。
父亲的去世令李家顿时没了依靠。李端的母亲从小在运动队长大,不会做饭,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丈夫操持,包括两个儿子都是丈夫带大的。面对失明的大儿子和年幼的小儿子,龙雅馥说,当时真想随着丈夫一起去了,两个儿子当孤儿算了。李端自然知道家里的这个情况,他说,父亲去世后自己突然就长大了,完全从失明的打击中站了起来。在父亲的葬礼上,年仅20岁的李端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起誓,“各位叔叔、阿姨,我一定把这个家撑起来,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弟弟,请大家放心”。如今,已经实现自己诺言的李端回想起来,“这是家破人亡呀,我眼睛看不见之后本来有父亲可以依靠,父亲不在了,我是长子,长子如父,我不能说不行了,要行,要有目标”。
李端的第一个目标是让自己静下来、稳下来。“运动员爆发力强、急脾气,站起来走路,踢到椅子了,‘咣’就把椅子摔了,传呼机响我看不见号码,‘咣’又把传呼机给摔了。”为了改变自己的性格,他从部队院里的工地上捡了一团乱线,然后每天摸索着把乱线拆开、理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绕成一个线团。每天早上三四点钟母亲还在熟睡时,他已经走出了家门,绕着体工队的围墙走一圈,“有多少根电线杆子、在什么位置我都摸清楚了”。龙雅馥回忆,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李端穿着拖鞋从外面走回来,拖鞋里全是血,“看不见地上,把脚都踢坏了”。李端对这样的事情毫不在意,他对记者说:“我要想过得比健全人快乐,我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的时候,李端就会唱Beyong乐队的《海阔天空》给自己加油。
“每次路过训练场,李端的队友全在那儿训练,就缺我儿子,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李端的母亲很长时间里都无法面对李端失明的事实。她带李端乘坐公交车时,每次都投两个硬币,不想让陌生人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盲人。李端后来上车就大声说自己是伤残军人,还拿出军官证给司机看。“他个子高呀,一说看不见,车上的人就踮着脚往墨镜里看,我当时脸就腾地红了。”李端还会要母亲带着自己去受伤前常去的饭店吃饭,“我不想去,怕他遇见熟人,他就说,‘妈妈,你嫌我丢人呀’,非去不可”。
李端当时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母子二人挤在运动员宿舍里,只有一张单人床,搭块木板就要睡1.93米的李端和1.77米的龙雅馥。母子两人经常互相安慰,给予对方生活的勇气。李端对母亲说,“我要为你好好活着,你也要为我好好活着,我一定让你为我骄傲。妈,你等着看吧”。龙雅馥告诉记者,“李端今天让我陪着参加盲人资格证考试,说将来要用这个证,明天又找个什么事让我跟着去,通过这样的办法逐渐让我接受他失明的事实”。李端看不见,表面上是妈妈牵着李端走出阴影,实际上是李端牵着妈妈在生活。
不能打球了,李端要为自己寻找新的谋生手段。部队把李端送到盲校学习盲文和按摩,学成之后可以在体工队的医疗所做按摩师。刚进盲校的时候,老师并不看好他,“我打球手上磨的都是茧,老师认为我摸不到盲文”。但是李端并没有放弃,“晚上别人都睡觉了,我就把盲文书拿出来,反正这回也不用电了,我就复习呗,省得第二天老师提问挺大的个子答不上来多丢人”。他用了15天的时间就掌握了盲文的读写,创下了盲校的纪录。李端有的时候也会陷入矛盾之中,觉得自己命运不好,这么倒霉的事情让自己遇到了,可是随即又用盲校的同学安慰自己和妈妈。他告诉妈妈盲校先天失明的同学问他坐飞机是不是坐在飞机的翅膀上,“不管怎么说,我还看了世界18年呢,跟他们比我是幸运的”。
“跳得最远的盲人”
2008年北京残奥会前夕,李端拍摄的残奥会宣传片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他伸平双臂,仔细分辨教练金帆掌声的方向,然后随着掌声的节奏奔跑、跳跃。所有动作充分展现着运动之美,与健康人的跳远毫无二致。在这背后是他10年的汗水、血水和坚韧不拔。就像他自己所说,要超越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意志。
1998年,辽宁省残联到盲校挑选运动员,李端在另一个赛场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母亲龙雅馥虽然排斥“残疾人运动”这样的字眼,但是她觉得李端从小练篮球,要是不搞体育,真是挺可惜的,而且,“能够继续体育生涯也能让李端的心情好一点”。李端说,最开始他搞的是铅球这样的投掷项目,但是,因为他篮球运动员出身,弹跳很好,也练习跳远和三级跳远。投掷项目和跑跳项目其实是矛盾的,投掷项目要求运动员强壮有力,要吃得很胖,跑跳却要求轻盈。李端说,选择项目要动脑筋的,欧美人在投掷项目上有先天的优势,要想取得好成绩,得在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上突破。他最后选择了跳远和三级跳作为主项。
李端的教练金帆说,盲人跳远的技术含量指的是,“跑道的宽度是1米左右,不能跑出去,这就要求跑直线;起跳区域也有1米宽,不能踩线,这就要求从起跑线到起跳区要数好步数、稳定步幅”。
对于李端这样的全盲运动员来说,跳远和三级跳首先要突破心理障碍,在黑暗中敢于快速地跑出直线。李端说,“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敢跑,就像有绳子在后面拽着一样”。教练在他面前击掌,让他朝着声音的方向先跑5米、10米,一点一点地增加。李端练得很辛苦。他的启蒙教练之一、沈阳体院的王亚男老师说,当时一个教练要带好几个运动员,训练场上平时很嘈杂,李端没有办法分辨教练的掌声,所以别人上课的时候,李端就在一旁做力量等其他的练习,要等到中午或者晚上别人休息了、训练场安静下来,才能开始技术上的训练。
在没有集训的时候,李端让母亲在体工队的操场上带着自己训练。“有一次北风嗖嗖的,我在前面击掌,可是声音顺着风跑了,李端偏离了方向,一下子踩到训练场边的石头,摔倒了。”而这样的受伤在李端的教练金帆眼里并不惊奇,“盲人训练出现外伤是很正常的事情”。金帆说,人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受伤的可怕不在于伤病难以治愈,而是产生了心理恐惧,觉得教练没有照顾好,失去了对教练的信任。李端受伤了就再来一次,从来没有退缩过,而李端的解释是,要想成绩好,信任教练是基本的。“教练是我的眼睛,我是教练的身体,受伤的是我,疼的是教练。”这样的默契来自于数年如一日的磨练。李端告诉记者,他现在甚至可以从教练的掌声听出教练的果断或者犹豫,“如果掌声很果断,我就大胆地往前跑,如果犹豫说明我可能有点歪,教练想叫停”。
学习技术动作对李端来讲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看不见教练的示范,只能凭借教练的描述和自己的感悟,即便是再聪明的运动员理解上也难免会有偏差。金帆教练说,有时他会把李端的手脚摆出要求的姿势,然后让他自己体会和反复的练习,有的时候还需要金帆自己原地摆出姿势,让李端来摸,然后模仿。每学一个动作都要花费极大的耐心和时间。
他的努力在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上收获了硕果。李端告诉记者,眼睛看不见的好处是“眼不见心不烦”。在比赛中对手的发挥对他完全没有影响,“我只跟皮尺比,跳出我自己平时的训练水平”。跳远成绩6.40米、三级跳成绩13.1米,在雅典,李端成为世界上跳得最远的全盲运动员。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李端唱国歌的声音特别大,他虽然不再打篮球,但是他赢得了残奥会的金牌;他虽然看不到国旗升起,但是他让国歌响彻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上空。而最重要的是,他实现了那些在与母亲互相依靠的日夜里许下的诺言:“我要为你好好活着,你也要为我好好活着,我一定要让你为我骄傲。妈,你等着看吧。”
赛场之外
李端家的客厅里摆着一个儿童用的篮球架,这是李端昔日篮球队友送给李端的儿子然然的。李端经常说,这辈子篮球没有打够,希望儿子能替他完成梦想。龙雅馥有时会跟孙子玩玩篮球,举手投足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像儿时的李端一样,然然也自幼受着篮球的熏陶。除了篮球之外,3岁的然然拥有不少的玩具,他会突然拿起玩具手机,嘴里含混不清地说出一串号码,然后把听筒放在耳朵上,表情严肃地自言自语说,“没人接电话,爸爸训练去了”。然然出生十几天时,李端就到外地集训了,这3年间,很多时候陪伴然然的是李端的照片和比赛录像。懵懂的孩子从其中模仿着父亲的举动:然然无论在做什么,只要听到国歌就条件反射一样立正敬军礼,只要看到照相机就会摆出李端的冠军照上V字的手势。
已经而立之年的李端亲手缔造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他与妻子戚彦英相识于1999年,当时,戚彦英是李端集训时入住酒店的大堂经理。“李端很聪明,他听见队友议论我气质最好什么的,就过来跟我聊天。”性格开朗、说话幽默的李端有时会帮助戚彦英排解工作上的烦心事,两人渐渐成为朋友。戚彦英有空的时候会陪着李端去盲校上学,陪着龙雅馥聊天,逐渐走入了李端的生活。“我把李端当作弟弟,妈妈是我的好朋友,妈妈心里的苦也没法向其他人诉,我就是她的听众。”
李端送弟弟去西安交大读书,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些看在戚彦英的眼里也记到了心上。当李端问戚彦英是否愿意做自己的女朋友时,戚彦英完全没有考虑李端的眼睛问题。“男人最重要的是孝顺,看到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2003年,李端和戚彦英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蜜月还没有结束,李端就离家备战雅典残奥会了。“我那时每天下班回家无论多累都会写日记,把想念写在日记里。”李端给了妻子幸福的回报。戚彦英回忆,雅典残奥会电视没有直播,半夜1点多李端打电话告诉妈妈自己得了冠军,“我妈跑到我床上来,我俩聊了一宿,激动得睡不着”。
戚彦英说,“李端从雅典回来一个月,我俩的心情很好,就有了然然”。因为戚彦英的子宫做过手术,然然出生之前李端非常紧张,特意请了10天假陪在妻子身旁,“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嘱咐好几遍说有事赶紧叫他。然然出生之后,他听到母子平安,抱了抱孩子就开始发烧,烧到40摄氏度,住了8天医院。我和孩子都出院了,他还住着呢”。戚彦英说,丈夫虽然爱说爱笑,但心里不是一个没事的人。
现在除了跳远,李端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会给孩子讲《雪孩子》的故事,然后找遍沈阳、北京买到这部20多年前的动画片的影碟。他不许妻子教然然唱歌,因为他觉得妻子的音调不准,每次回家休整他就坐在客厅一遍一遍给儿子唱儿歌。他喜欢拍照,也喜欢别人把照片描述给他听。他上网、聊QQ、发短信,是生活圈子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人。他还有自己的博客,名字叫“李端后来有勇气”。李端解释说,因为他喜欢《后来》和《勇气》这两首歌。这个当年唱着《海阔天空》渡过难关的少年,用勇气和毅力等来了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