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半丝半缕,一砖一瓦,于细节于蓝图,深深牵动了各路专家的心。日前在沪举行的有关论坛上,来自上海和成都两地的专家纷纷献出锦囊妙计……
规划:重建的战略蓝图
在全球招标的基础上,《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主持编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在演讲中透露,这份规划的编制工作已进入尾声,都江堰不仅要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而且其长远发展目标是成为成都平原第二中心城市。
吴志强解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都江堰城市发展定位、空间架构、组团布局和远景目标。
城市定位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乡空间架构为:以三山为依衬,岷江为轴心,七水为脉络,田园为基底,七射五环干路为骨架,扇形组团式进行布局。
城市发展格局为:在老城区,通过恢复重建、改造提升,着力构建“一心五轴、五河十岸、显山露水”的城市格局。在城市新区,围绕打造现代生态天府水乡,建设配套一流、功能完善、生态环保的“绿色”新城。
城市发展规模为: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达42平方公里,容纳人口35万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达54平方公里,容纳人口45万人;远景规模将达到102平方公里,容纳人口110万人以上。
市区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相邻的局部建筑协调区控制在6至14米的高度;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王松涛透露,这是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送审稿内容之一。
王松涛说:“我们的长远目标是都江堰全面崛起,使之灾后重建后具有成都平原第二中心城市的实力。”
产业:重建的根本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介绍,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让都江堰市的各项产业造成了重大打击,特别是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遭受了全域性的重创,有10多万旅游从业人员(包括旅游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员)受地震以后旅游业景气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就业岗位。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顾性泉教授认为,产业发展是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根本,通过发展各项产业,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灾后重建的关键。
目前,都江堰已经明确在工业方面,突出以机电制造为主导的集约环保型工业发展,引进工业园区整体打造、标准化工业厂房建设等项目,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在农业方面,着重依托猕猴桃、中药材、茶叶、生猪等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引进农业生态农业园区、规模化种植基地项目、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促进现代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成都市经济研究院院长阎星在演讲中分析,都江堰社会经济发展的底子好、禀赋厚、资源富集,只需假以时日,该市经济必将获得根本性提升。
都江堰市市长许兴国说,按照灾后重建规划,该市及时梳理出534个灾后重建项目,涵盖了旅游、文化、农业、工业、交通、城建等领域,投资达1000多亿元。譬如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都江堰将积极引进文化创意、软件外包、五星级酒店、体育运动、会议展览、山地旅游、特色餐饮、旅游小镇整体开发等项目。“这些重建项目仅靠政府投入是难以满足的,大量资金需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
为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建,都江堰市在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灾后重建政策基础上,及时出台了6个鼓励和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涵盖了工业集中发展、城乡住房建设、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业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等6大领域,在土地利用、税收、财政、就业、产业扶持等方方面面都给予支持。
上海:重建的坚强后盾
2008年上海旅游节期间,花车队伍里有旅游节组委会制作的都江堰花车,观众席中有20名都江堰小朋友,期间,春秋等旅行社将在旅游集市上开设都江堰专区。上海旅游节暖意浓浓,成为关爱都江堰的舞台,旅游节为川沪之间再架一座爱的桥梁。
这只是当前上海倾情援助都江堰的一个缩影。参加论坛的每位专家,都为上海在都江堰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出谋划策。
顾性泉说,上海目前与世界上47个国家的59个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既然都江堰定位于国际旅游城市,是不是可以发动这些友好城市,对都江堰进行推介和帮助呢?再比如,再有不到600天,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如何在世博会中体现都江堰因素呢?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世博会这个平台,为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多“撑一把”呢?
目前,为了加快与上海的工业产业对接,都江堰市政府决定在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专门规划4.4平方公里的“上海西部国际工业社区”,重点吸引上海籍工业企业投资入驻,借此平台,促进都江堰市工业体系重建,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机电产业集群。都江堰市上上下下感到,有了上海这个坚强后盾,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