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许个体经济的“人民公社”
“要想了解周家庄,就必须转变固有的观念,这里跟其他许多地方真的大不一样。”王月双激动地说,周家庄允许个体自由经济的发展,他们并不乐意叫“人民公社”。
30年的时间,已经让改革开放渗透到了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周家庄也不例外。在周家庄,同样有一些人不愿意受集体经济的束缚。
范红(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二队的社员,在周家庄乡政府附近经营一家商店。范红告诉记者,她的商店开业4年了,4年前,她到石家庄为做生意的亲戚帮忙,便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
“我并不是对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模式不满,做生意是我的个人选择,如果不做生意,每个月也能收入千把块钱,并且不用操那么多心,只是我感觉那样的话有点碌碌无为,有点不自由。”范红说。
与过去人民公社不一样,周家庄乡虽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却不控制公民个人财产,到了年底就进行分配。更大的不同在于允许并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
范红选择自由是付出一定代价的,因为她每年要向队里交纳1000元的公积金。
根据周家庄乡合作社的规定,每个不参加农业或工业集体劳动的社员,每年必须要向合作社交纳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因为他们还享受合作社的各种福利。具体数额为男性每年交1500元,女性每年交1000元(有6岁以下小孩的免交)。
虽然范红现在选择了自己做生意,如果有一天她不想做生意了,依然可以回到周家庄的集体经济中去。河北省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刘增玉曾在2001年调研发现,从1984年到2001年18年间,周家庄的非公经济在全乡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目前,周家庄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员占总人口的5%左右,去年非公经济纯收入863万元。
非公经济的增长,虽然没有增加集体收入,但无疑提高了社员的生活水平,而且实行自由的流动政策,也让社员没觉得集体是对他们的一种禁锢。这也让“人民公社”多了一个存在下去的理由。
20年前实现中小学免费
周家庄共有劳力6000多人,其中80%在企业,15%从事农业,5%从事个体私营业。
2006年,周家庄工农业总收入48678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晋州市最高的5609元,财政收入也是全晋州市第一。
由此可见,周家庄这个“人民公社”仍具有一定的活力。就在老百姓收入增加的同时,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增加的受益者自然还是周家庄的社员。
从1981年开始,周家庄的家家户户已免费使用上了自来水。次年,公社开始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等福利政策。随后,中小学一切费用全免。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福利政策也是在不断改新,以前,养老津贴是每个月30元,从去年开始涨到60元了,目前,我们正在酝酿一批新的福利政策。”王月双说。
公社里的福利体系、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其实是靠乡里的9家集体企业在支撑。
一份资料显示,2005年,周家庄的农业纯收入是2121万元,而一个周家庄阀门厂的纯收入就达到2549万元。
吴强是阀门厂的门卫,他告诉记者:“我们也是按工分发工资,我去年发了一万多块钱,真正在工厂内做工的人都能发两万多块。”
“人民公社”期待改变
虽然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模式,让社员“不用操心”、“生活有保障”,不过,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模式存在不少弊端。
“我还是感觉把地分了好,这样更公平,干活更有积极性,可是我们又不敢说,自己做生意吧,也没那本事。”二队社员吴女士说,“我们队长光会给我们分活,他自己就从来不干,发的钱却比我们都多。”
吴女士还向记者透露:“周家庄乡的很多干部,包括生产队长、几个厂的厂长,都是乡党委书记雷宗奎的亲戚。”
对于吴女士的说法,王月双这样解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做到让人人满意。多年来,周家庄的风俗是女不外嫁,男不外娶,所以,要是追根溯源,周家庄人人都是亲戚。”
周庄乡政府办公室主任说,周家庄乡从乡长、副乡长,到武装部长等,都是没有工资的农民身份,分红收入只比平均水平一万五六略高一点。
让周家庄乡的干部们最为得意的福利政策,也有社员提出质疑。
“啥福利政策啊,我们可没感觉到,其他乡镇的农民吃水、孩子上学也是免费。”三队社员韩先生说,“应该把地分了,那样干活才有积极性,那些想混饭吃的人就混不成了。”
吴女士和韩先生都提到了“积极性”,这也是乡党委书记雷宗奎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已经意识到,生产缺乏积极性,工业过于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集体经济的局限性。
那么,周家庄的体制能否延续,它的明天在哪里?
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雷宗奎,他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集体经济确实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增玉认为,从目前的现状看周家庄的体制是完全可以延续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慢慢地已经开始影响到农业生产。雷宗奎设想,要提高农业机械化,再到外面聘一部分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