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挣 扎
“都是失去过孩子的人,我现在太能理解他们了,他们肯定不愿再放弃孩子。”
9月9日,张澜夫妇来川第5天,逾8万人登记收养孤儿第15天。一直在路上奔波的两口子看到报纸时,奇迹已经过去了三四天,但显然不属于他们,9月5日、8日,绵竹、北川各有一名10岁、13岁的男孩被成功收养,据说,孩子都健康、聪明、讨人喜欢,更关键的是,两个孩子都不是在当地民政局寻找到的。
夫妇俩终于停下到各重灾区民政局盲目踩点的计划,他们慢慢看出门道,成功收养孤儿的家庭,都是在四川省民政厅新闻发布会之前,已经开始与孤儿及亲属沟通与磨合了。像他们等开完发布会后才赶来的,基本没戏。
张澜来川后第一次着急了。在哈尔滨,他们好歹有个民政系统的朋友,答应他们“一有孤儿,就先给他们介绍”,但等了两年多也没结果,朋友也无奈,“太多人想要孩子了,关系比你们硬的多得是”。如今可好,在四川人生地不熟,“当地人说话快了,基本听不懂,哪去认识孤儿家庭?”田刚安慰老伴,别急别急,急了也白急。
在成都,夫妇俩偶然认识了在媒体做管理的李燕,证实了他们的猜测。汶川地震后,这个热心肠的中年女子一口答应下同龄好友的求助,为她找一个“7岁左右,小点更好”的女孩。李燕立即动用所有高端人脉,从省级某厅厅长,到市某局局长,再到某重灾区中学校长。两个多月后,各方的回馈均是,托关系想收养孤儿的人太多,身体健康且愿意送养的孤儿基本没有。“别说一个7岁左右的女孩,就是一个健全的孤儿,只能遇,不可求。”
李燕建议张澜夫妇,找一些孤儿亲属,或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直接聊聊,“不定双方特别投缘,或许有戏”。
绵竹民政局工作人员拒绝了两口子的请求,“我们不能提供孤儿的任何信息。”负责接待的李柏汕介绍,当地一个11岁女孩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家里只剩一个六十多岁吃低保的老奶奶。很多家庭想收养她,一对成都夫妇甚至提出不会让她改姓,且接奶奶到成都一起生活,也都被女孩坚决拒绝。“你们不要再去打扰他们,”李说,“这阵子还有人找上门,跟她奶奶谈判,老人烦得很,刚平静下来的生活都被打乱了。”
两口子不甘心。他们甚至跑去绵竹武都板房小学打听,得知学校近十名孤儿,有的被对口支援省山东接到日照复课,有的被亲属送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了。在平武县响岩镇镇政府门口,夫妇俩打听到当地最有名的孤儿——温总理为她让路的三岁女孩宋馨懿,女孩左腿已高位截肢,今后得靠假肢行走。得知本报记者要回访女孩家庭,张澜和田刚提出前往,“去看看也好”。
馨懿不在家。地震后,54岁的宋开荣更多时候,是通过电视上看到孙女。如今,宋馨懿一百多万的假肢安装与更换,以及成年以前的全部开销,分别由南京一家医院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承担。
宋开荣清楚,地震残疾孤儿“多了去了”,但没人像自己孙女得到如此宠爱。“很多人想认养馨懿,北京、武汉、上海,还有香港的。”他都一口回绝,“要是孙女让别人引走(收养),乡亲怎么看我,全国人民怎么看我,走了的儿子儿媳怎么看我?!”
老人边陪客人说话,边来回摩挲过世的儿子和儿媳的身份证,眼泪不停地流,同样失去女儿的张澜也跟着掉泪。两个年龄相仿且同病相怜的家庭开始相互抚慰。“你们最好还是引一个健康的娃娃。”宋开荣叹口气,告诉夫妇俩,北川有个10岁的女娃,父母也在地震中走了,家庭条件很撇(差),他先帮打听打听。
临别前,田刚往宋开荣手上硬塞了100块钱。下山的车上,老两口第一次出现分歧,重新看到希望的田刚提议回成都等两天,张澜却想回家了,“都是失去过孩子的人,我现在太能理解他们了,他们肯定不愿再放弃孩子。”
告 别
“只是我们这次运气不好,不定哪天就撞上了。”
9月12日,成都。夫妇俩在宾馆里坐了一天,仍然没等到消息。田刚提议,回家前转道云南昆明散散心。
出发去昆明前,夫妇俩终于吃了一回四川火锅,此前,他们甚至没时间来好好打望这座天府之国。尽管上的是微辣鸳鸯锅,这对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还是被呛出一脸的眼泪。田刚趁机开导,“如果还真收养了一个四川妹子,我们这辈子都得跟着她吃火锅,那就完了。”张澜笑了,脸上表情又有些像哭。
这几天,她一闲下来就掏出手机看看,还叮嘱家里人,留心电话,有消息马上通知她。“收养小孩得讲缘分,”她跟老伴说,也是安慰自己,“不定哪天就撞上了。收养成功的那两个家庭,不也是有缘撞上的么?只是我们这次运气不好。”
两口子计划,到了昆明,顺便去当地儿童福利院看看。
张澜夫妇离川当天,一个来自河南的中年男子到四川省民政厅问“还有没有孤儿可以领养,最好是健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没那么好的事情”。
那天是中秋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一些地方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盼着放假。尽管始终没向前来问讯的人透露孤儿的信息,他们仍然不断接到孤儿亲属的抱怨电话。许多人还是想到法子找上门来,看过孩子,摇摇头,或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太伤孩子自尊”。
在四川省厅,相关工作人员在忙着整理各地报上来的最新数据,结果显示,88名孤儿中,已有六十多个取消了送养意愿。
(樊真海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张澜、田刚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实习生 李家宇 发自成都、德阳、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