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改姓可以,名字不改,以后你们还是叫我舒浩。”
当“黄叔叔”向舒浩提出改姓黄,舒浩不干了,“我这辈子都是李家的人!”舅舅家迅速站出来支持,“人家家境好咋的?如果没发生地震,我们一个农村娃,该怎么过不还是怎么过?”外公外婆也认为,国家和社会对孤儿照顾得很周到,有各种助养金和上学的优惠政策,“咋就带不好?”
当地地震孤儿的助养金平均一年为八九千元,在农村,这顶得上全家四口人一年的土地收入。这是绝大多数孤儿亲属不愿送养的重要原因,甚至为争夺孤儿收养权,8月28日,成都一个孤儿的亲属还闹上了法庭。
“现在带孩子不是往锅里加一瓢水就行!”张斌则看得更远,“同样是上学,在人家家就能出国读书,在咱家就上板房学校。人家家起码都大学毕业,咱家文化最高初中,娃娃英语说得好,呆在这儿,就像一个巴掌长了6个指头一样多余!”
张斌一心要让侄子回心转意,他不怕在家族里担上恶人的罪名,“我一点好处没得,他过上好日子,把我忘了都没问题,只要别忘了他爷爷奶奶就成。”
买菜时,张斌故意不买舒浩爱吃的精瘦肉、老姜和小白菜,想吃,“回成都去”。妻子李霞看不下去,责怪丈夫“狠心”。“狠点是对他好,将来他会谢我。”张说,“娃不能太宠了,你看那些残疾孤儿,都没人愿意认领。咱家娃娃要是被砸残了,还有人来抢着认养他,给他吃精瘦肉、小白菜?!”
当姑父再问舒浩意见时,这个10岁男孩选择了沉默。家人慢慢看出,舒浩回家后坚持每天刷两次牙,晚上睡觉前要洗澡,和村里小孩子出去玩,一定要换下身上崭新的白衬衣。
吃饭时,看着侄子规规矩矩端起碗吃饭的样子,张斌突然又有些犯醋,“娃娃越看越不像这屋里头的人了。”
最后一次家庭会议上,家族人遵循民政收养法规定,由已满10岁的舒浩决定去留。最终,舒浩决定,改姓可以,名字不改,“以后你们还是叫我舒浩”。张斌松了口气,细心的妻子却发现,侄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舅舅的眼睛都红了。
一度以为没戏了的黄氏夫妇立即赶到绵竹,给舒浩和家人拍了数张合影,“这些长辈和这个地方你都不能忘记。”黄妈妈嘱咐。
舒浩走后,爷爷奶奶没事就拿舒浩在地震以前和最新拍的照片对比着反复看,边看边擦眼泪,照片上的舒浩,最近变得不怎么爱笑,姑姑安慰父母,“人比以前长胖长白了,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彼时,张斌坐在侄子的前“御用宝座”上,一声不吭。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与黄大哥一家单线联系,张罗舒浩的户口迁移,忙完这,他又要开始着手家里房子的重建。一切都安顿得和地震前差不多了,张斌打算还去浙江打工,重复以前的生活。
偶尔的,他也会凑到爷爷奶奶跟前,看一眼照片,“现在已经想象不到,娃娃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咯。”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发自四川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