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立诚: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8日11:40   南都《岭南大讲坛》
马立诚: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
马立诚

  马立诚著名政论家,曾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

  1998年马立诚与凌志军合作撰写《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呼喊》,出版后连续两年成为当年 中国最畅销书。《交锋》发行200万本,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999年9月,马立诚被美国《亚洲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50人之一。

  2002年12月,马立诚在北京《战略与管理》杂志第6期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在亚洲引 起轰动,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

  改革开放30年,气象万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讲法。我今天提出一个思路和框架,梳理和概括30年的历程,这就 是“30年来的四次大争论”,也就是四次大突破。也有学者说是三次大争论,这是偏重从经济领域着眼的。我认为,如果把 政治、文化、经济各领域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是四次大争论。

  这四次争论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过去的争论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到今天利益的博弈已经凸现出来,还有就是改革 的技术层面也有争辩,比如医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有时,这三者交织在一起。二是过去往往一锤定音,今天可以说是多种 声音的表达和平衡。

  第一次大争论:

  “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

  1976年底,粉碎“四人帮”两个月,我骑车经过天安门,看到东观礼台前墙贴出一条刚刷好的大标语:“强烈要 求恢复邓小平三副一正职务!”三副一正,是邓小平“文革”后期复出时,在1975年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 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解放军总参谋长这四个职务。这幅标语表达了当时全国的民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标语呢?1976年3月底4月初,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运动。4月 5日,运动被镇压,388人被捕。4月7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共中央决议。这个决议说:“中共中央政治局 讨论了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事件和邓小平最近的表现,认为邓小平问题的性质已经变为对抗性矛盾,根据伟大领袖毛主 席提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显然是一个冤案。但是,民众的呼声很快遭到了压制。

  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主席批准,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两报一刊是《人民日报》、《解 放军报》、《红旗》杂志,这三家报刊的联合社论是当时最高宣传权威。社论一出来,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央最新工作方针。这 个社论提出这样一个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 是“两个凡是”。

  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凡是”的近期目的,就是阻挠邓小平出来。更广泛的含义,则是继续神化毛泽东,不许人们 对“文革”那一套理论提出质疑。

  5月24日,当时尚未复出的邓小平批评了“两个凡是”。他说,“两个凡是”不行。如果要讲“两个凡是”,就说 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天安门事件合乎情理的问题。两个月之后,在党心、民心的强烈支持下,邓小平恢复了三副一 正职务,但是“两个凡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大家知道,针对“两个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先是于19 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第 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我简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诞生过程。

  当时,中央党校展开了一个活动,就是总结“文革”期间的“党内路线斗争”。怎么判断路线斗争的是非呢?学员中 出现了两个标准,一个是以毛泽东指示为准,再一个就是“文革”的实践为准。两个标准显然打架。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党校 研究室决定写一篇文章,说判断是非只能有一个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这就是实践。由孙长江执笔的这篇文章接近完成 的时候,《光明日报》送来一篇南京大学胡福明写的文章,题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请党校帮助修改。最后由孙 长江把两篇文章捏在一起,就整合成了见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不是单纯阐述理论,它的现实针对性很强。比如文章说:“拿 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这显然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文章 发表之后,遭到了“凡是派”人士猛烈指责。当时压力非常大。关键时刻,邓小平给予了支持。5月30日,邓小平说:“现 在,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开了36天。会议由华国锋主持,原定议题是讨论经 济问题。但当时成千上万的冤案压在人们头上,非常紧迫。开会第二天,陈云就提出六个问题,包括薄一波、王鹤寿、彭德怀 、陶铸、杨尚昆等同志的冤案应该平反,天安门事件应该平反等等,引起强烈反响,参加会议的同志纷纷响应,并且提出了更 多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比如“二月逆流”冤案等。这就打破了原来的议题。

  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北京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和通稿,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会议开到11月 25日,华国锋讲了10点,包括天安门事件应该平反,撤销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件,为薄一波、陶铸、杨尚昆等同 志平反等等。25日之后,很多同志在会上发言,点名批评汪东兴在真理标准讨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压制讨论。接着, 在会议上,围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交锋。辩论的结果是,“两个凡是”失败了,实践标准胜利。

  邓小平在这个会议闭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说,不打破思想僵化 ,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在这个会议的基础上,12月18日到22日,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最重要的贡献,是把党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另外,全会公报还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要着手认真改革,这是在中央全会 上第一次提出“改革”这个词;公报还说要努力采用各国先进技术经验,这就是“开放”。所以,现在我们说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经过第一次大争论,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举出一些标志性人物和事件作一些说明。

  一、胡耀邦主持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二、小岗村包产到户。

  三、成立特区,杀开一条血路。

  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制度改革的命题 ,批评了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和特权等5个弊端。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邓小平在这个讲话里说 :像斯大林这样破坏法制的事情,在英、法、美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评价 。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这篇文献指导下往前走。

  五、个体、私营经济破土而出。

  六、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们回顾一下,1977年的十一大报告说:“把整 个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发展的社会主义轨道,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粉碎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19 82年的十二大报告说:“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1984年的《决定》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首先要突 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往前走了一步,是一个突破。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八、1984年,莫干山会议提出双轨制。

  九、农村在80年代中期开始海选,大约90万个行政村的村民开始选举村委会。

  十、文化方面的变革,包括《伤痕》、《班主任》等小说问世;邓丽君、李谷一通俗歌曲唱法的争论;朦胧诗的争论 ;星星美展的争论;话剧《于无声处》、《“炮兵司令”的儿子》的争论等等。

  第二次大争论: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1989年下半年,“左”的东西得势。当时有人说中央要抓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要取消个体户了,有人说出国留 学政策要变了,有人说留学生回国探亲都要扣下来一个一个审查在海外干了什么,还有人说要让知识分子重新到农村接受再教 育等等。当时私营企业减少了50%,个体户减少了15%。

  1990年2月22日,一位权威人士在北京某大报发表长篇署名文章《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章说,资产 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就是个体私营经济。文章还对中国的改革提出质问:到底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的改 革?这是当时第一篇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文章。

  另一家北京杂志1990年第1期发表《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改革开放》一文。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 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同年7月30日,北京某大报发表文章《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文章直指邓小平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讲话中提到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 全清醒的。”

  当时这类文章铺天盖地,表面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际阻碍改革开放。这个时候,世界上发生一件大事,就是在1 990年柏林墙倒塌。有人说中国应该挑头充当世界革命中心。在很多单位里,改革开放没人提了,谁要是提改革开放,就有 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嫌。当时的局面非常严峻。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我们自己力量不够,当了头,很多主 动就失掉了。他还说,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针对北京一些人提出的“问一问姓社姓资”,邓小平说: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庭联产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不要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希望 上海人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

  邓小平在上海的讲话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但他的讲话精神,通过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传达出来了。从1 991年2月15日(大年初一)开始,皇甫平接连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四篇评论,第一篇是《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第二篇是3月2日发表的《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第三篇是3月22日发表的《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第四篇是4月 22日发表的《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针对北京铺天盖地般“问一问姓社姓资”的浪潮,皇甫平的文章驳斥说 :“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皇甫平文章发表之后,遭到北京一些媒介合力围剿。我这里举出一些文章:《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姓资?》、《问一问姓社姓资》等等。这实际上是向邓小平理论挑战。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维护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很多人为改革开放捏一把汗。

  邓小平面对这种形势,也十分焦虑。我相信,他在这个时候思考的问题,有如他在“文革”中被下放江西的时候,在 著名的“邓小平小道”上的思考。邓小平当时已经88岁高龄,时间留给这位老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庆幸的是,老人抓住了 这个机会,他用了最后一把力气,推了中国一把。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 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 小平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 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一下子把形势扭转过来了。凡是从1992年过来的人,都能回忆起邓小平讲话激起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人们 一下觉得阴霾廓清了,思想解放了。真正的邓小平时代,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发生了一场 深刻的体制变革,这就是用市场经济重塑中国经济体制。

  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了经济体制的模式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年10月召开的 十四大,对猖獗一时的“左”的思潮给予了有力回击。

  第二次争论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一、1992年4月25日,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在中央党校发表反“左”讲话,震动朝野,这 是来自高级领导人的最犀利的反“左”檄文。

  二、上海股票市场一飞冲天。

  三、下海潮。

  四、个体私营经济爆炸性增长。

  五、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措施,比如开发浦东等。

  六、1993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即“50”条。《决定》提出,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绩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要求展开税制、 外汇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这比1984年的《决定》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七、经济增长摆脱了前两年徘徊在5%左右的局面,1992年当年增长13%。

  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对留学生的宽容政策,欢迎留学生回国,“海归”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生力军。

  第三次大争论:

  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

  这一时期有个新的东西出现,就是社会广泛流传的万言书。第一份万言书《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若干因素》于199 5年初流布。该文说,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变了,阶级关系变了,社会意识变了,执政党也变了。第二份万言书出现在1995 年夏秋之间,是《未来一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形势及主要威胁的初步探讨》。文章提出,苏东剧变之后,中国面临的形 势严峻。国内由于新的资产阶级形成,和平演变危险大大增加。因此,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条战线,开展以“反和 平演变”为中心的阶级斗争。第三份万言书是《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1996年底问世。第四 份万言书是《1992年以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态和特点》,在1997年初邓小平去世之际流传开来。

  这四份万言书,开启了“左”的代表人物发表不同政见的一种形式,造成很大困扰。

  1997年5月29日,邓小平逝世后3个多月,江泽民来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他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这就是针对万言书明显的否定邓小平理论的倾向。江泽民在谈到学风问题时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这就对万言书作者拿着马克思的条条到处吓唬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江泽民在讲话中还重申了邓小平的一句话 :“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一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了混合所 有制的观念。

  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更进一步肯定了“资本的活力”,要求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并提出了“ 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万言书的作者们要求压制和打击私营经济的企图失败了。到目前,非国有经济加在一起,创造了中国70%以上的G DP、60%的税收和80%的出口,并且吸纳了将近两亿人就业。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私营经济并不是祸水,而是活水。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一、厉有为事件。

  二、“陈卖光”事件。

  三、私营企业家能不能入党的争论。

  四、围绕国企改革的争论。

  五、加入WTO是利还是不利。

  第四次大争论:

  中国改革开放搞错了吗?

  这次争论从2004年“郎咸平旋风”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七大。这个争论有个大背景。这就是,多年来GDP高速 发展,既取得了光辉成就,也造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成就相比,虽然是第二位的,但也非常严重。近年来,很多人都在议 论新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除了这三座大山之外,还发生了一些重大灾难性事件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等,再加上一 系列恶性腐败案,还有国企改革、征地拆迁中的问题等,导致怨气丛生,凸现了城乡差别、两极分化、腐败成风、环境恶化及 借改革之名寻租营私等诸多问题。这次争论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这次争论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四个旋风、两个万言书和一本书。

  四个旋风。一个是“郎咸平旋风”。从2004年6月起,郎咸平多次指名痛斥一些人借国企改革鲸吞国有资产,引 起轰动。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郎咸平进而声称国企效益比私企好,要求停止国企改革,并且著文声称现在是中 国历史5000年来最黑暗的年代,遭到诸多有力反驳。再有就是“刘国光旋风”。2005年,老资格经济学家刘国光谈经 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文章成为热点。他说西方现代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边缘化,并提出了“领导 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还说姓社姓资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这番言论引起了广泛争议。第三个是“巩献田旋风”。2005年 8月,巩献田上书全国人大,指《物权法(草案)》平等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的财产是“违宪”,实质上是要保护一些人利 用非法手段侵吞来的财产,结果暂时阻碍了《物权法(草案)》的通过议程。四是“张勤德旋风”。张勤德自2004年以来 在互联网上多次发表极左文章,点名批判50个著名人士,破口大骂,给他们扣了上百顶耸人听闻的政治帽子,从而引发诸多 纠纷,有人准备诉诸法律解决问题。

  两个万言书。第一个是2005年5月1日,一部分人签名的“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建议书”。这个建议书 ,对国务院在年初发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36条”)提出批评。这些签 名者说,“36条”违反了宪法第6条“公有制为主体”。他们认为私营经济已经很强了,再鼓励支持不就变成私营经济为主 体了吗?第二个万言书是2007年7月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人签名上书,痛陈两极分化、官员腐败等种种问题, 指责改革开放全盘搞错,要求改变“路线错误”,回到毛泽东时代。

  十七大对这些来自“左”的挑战做出了回答,同时也为第四次争论做出了结论。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方向和 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又强调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七大结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不少措施,如降低公益事业收费门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等,着力改善 民众生活,解决环境恶化等问题。有些重大措施如加快经适房廉租房建设、制定医疗改革方案、建立全民社会保障等还在进一 步推进之中。这方面还应该加大力度,以缓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分配,使全国民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刚闭幕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界人士对此反响强烈 ,我觉得讲到了点子上。这就是一个新的突破口。这是多年来中央第一次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这方 面,应当集思广益,提出思路。像直选乡镇长、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党内差额选举的力度,实施党代表常任制,各级人 大代表直选,以及实施公共财政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

  标志性事件和人物:

  一、“非典”事件和南方雪灾。

  二、“原罪”之争。2004年上半年,媒体热炒部分私营企业主“第一桶金”来历不明,引发诸多争议。

  三、私营企业主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四、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农村免除农业税,同时向农民提供多项农业补贴。2007年,实现了全国农村 九年义务制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

  五、医疗改革激辩。

  六、陈良宇腐败案。

  七、重庆钉子户事件。

  八、厦门PX事件。

  结语

  最近,新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力倡新的思想解放,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在当下复杂的博弈过程中,颇有一些 人觉得改革停滞,突破无力,甚至还有倒退苗头。汪洋的讲话,给沉闷的氛围注入新的活力,呼唤了新的期待和努力。汪洋提 出,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世界眼光,要以人为本,要通过推进改革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北京学界对汪洋书记力倡 思想解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希望大家一齐努力,把思想解放的呼唤和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和寻找新的突破口 结合起来。广东的发展还是靠思想解放,主要还是靠排头兵,敢闯敢干,新的发展还是寄托在思想解放上,思想解放也不是这 几个月,而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我也想跟大家一起努力。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