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视《新闻调查》:北京残奥会上珍贵瞬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00:56   央视《新闻调查》
央视《新闻调查》:北京残奥会上珍贵瞬间
残奥会主火炬手侯斌

央视《新闻调查》:北京残奥会上珍贵瞬间
残奥会男子五千米T11级冠军张振

央视《新闻调查》:北京残奥会上珍贵瞬间
张振的领跑员宋金宝

  2008年9月20日《新闻调查》播出《残奥瞬间》,以下为节目实录:

  采访对象:

  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手 侯斌

  北京残奥会冠军 张振

  张振的领跑员 宋金宝

  阿根廷盲人足球运动员 迭戈·塞雷加

  阿根廷游泳运动员 纳迪亚·巴埃斯

  波黑残奥委会主席

  波黑坐式排球队队员 尤索·夫维齐

  波兰乒乓球运动员 纳塔莉亚·帕尔蒂卡

  中国首枚残奥金牌获得者 平亚丽

  柴静:残奥会结束,作为注册记者,我们记录了残奥期间一些珍贵的瞬间,是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人类的力量、意志和勇气能够创造何等的奇迹,而这样的瞬间又会怎样改变这个真实的世界。

  解说:在北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这一刻,全世界都在仰头观看,这个靠着双手把自己拉上40米高空点燃主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侯斌,但是就是这双手,却在半年前因为训练时的意外摔倒而骨折。就在现场观众为他而震撼和欢呼的时候,包括张继刚导演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侯斌的右手当中还有一块钢板。

  记者:侯斌我就特别想看看你的手,行吗?

  侯斌(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手):哪边?

  记者:我看看,就突起的这一块。

  侯斌:对。

  记者:其实这里面是刚装的钢板。

  侯斌:有四个螺丝在里面。所以说我每次爬之前的时候,我就要在房间里面用热水把它(手)烫得时间长一点,就烫个20分钟,这个小臼就特别不好去揉,烫开了,然后我再活动活动。

  记者:你这么往上一下一下地用劲,手是什么感觉?

  侯斌:刺骨刺骨的疼。

  解说:在向上攀爬到大概第60下的时候,侯斌因为右手的剧痛忍不住停下来缓了一下。

  侯斌:后来我一缓发现现场气氛就不一样了。

  记者:你听到大家给你喊加油吗?

  侯斌:听到了,听到了,但是我一直还在盯着我这个点往上呢,我有那种信心在里面。我用余光能看见整个的赛场上,那星星光光闪闪的,眼睛也好或者笑容也好,或者身上带的小亮点也好,我就觉得我所有的感觉都看着,包围着我,太美了。

  记者:你当时觉得你能上去吗?

  侯斌:能,但是最后几下我真是有些难。

  记者:我能看到你当时脸上的表情,特别地吃力其实上是?

  侯斌:是是,真是那种咬牙的,那样才可以一步一步往上上,一步步攀登。

  记者:也许有人会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困难呢,你去点燃这个火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让你付出这么大的一个身体上的努力去做到,太艰苦了?

  侯斌:如果一拿就得到了,我都不觉得好,我都不觉得珍惜。我们投入了这么多,就要有那种心灵的震撼,让每一个人都得到震撼,才会有非常好的一个结果。

  解说:出生在东北的侯斌,在九岁那年,因为一场突然的火车事故被夺去了左腿,但是在父母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书法、画画,还学习修表,希望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直到后来侯斌选择了能给他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跳高运动,但是训练条件却非常艰苦。

  记者:你到哪儿去练去啊?

  侯斌:在我爸爸单位。

  记者:单位有这个专业的条件吗?

  侯斌:没有,水泥地。

  记者:水泥地怎么练啊,跳高起码得有一个垫子啊?

  侯斌:就想啊,后来找电视机那个泡沫,收收,收了好几天,收了很多装在玻璃丝袋子里,装里面然后拿绳系上。

  记者:就是这种?

  侯斌:就是这种泡沫。

  记者:这能行吗,这个挺硌的?

  侯斌:那时候还是那种带菱形的,因为它一般都是电视机的,我觉得这种材料当时有的话我还很珍惜,我跟你讲,多好,多平,都是这样的拐弯的,然后我把它拿来放到袋子里,一个一个摆,垫起来。

  解说:而对于侯斌来说,最难忘的不仅仅是训练设施的简陋,还有一直相伴的孤独感。

  记者:那时侯没有残疾人的跳高指导?

  侯斌:没有,没有,我就是看电视有这么跳,后来我去图书馆买那个跳高书,人家专业书,可难了,那个跳法,怎么几步,脚形摆多少,我说我这一条腿怎么摆呢?

  记者:可是侯斌你旁边连看的人都没有?

  侯斌:没有,没有,一面镜子都没有。

  记者:对啊,那么孤单你能想象出一个自己的舞台?

  侯斌:人生的梦想就是要去创造,如果你真的没有这样的想法,你觉得我不可能成为冠军,你怎么可能会穿上一双运动鞋呢?我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人家说我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我能够每天练,我不是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正是因为我练下来了,我比赛的时候我有信心,我为什么不能赢呢?

  解说:1994年,侯斌在远南运动会上开始显露锋芒。两年之后,亚特兰大残奥会,第一次参加残奥会的侯斌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了首金,还创造了世界纪录。四年之后的悉尼残奥会,侯斌成功卫冕。而在雅典残奥会上,侯斌再次带伤忍着剧痛参加比赛,就在最后一跳之前,他把头上的纱布摘掉,对现场观众做出了一个手势。

  侯斌:很多运动员是这样的,静一静的意思,我是希望,快点来,来点掌声才好呢,快,快,快,咵,咵,咵,都随着我这个节奏,一点一点把他们调动起来。

  这个比赛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比赛,是所有人给你的力量,你才能完成这样的梦想,这就是奥运的魅力。

  解说:侯斌在掌声中起跳,跃过了1米94的高度。

  记者:当你站在那个横杠面前,看着你跃过去的时候,我们都目瞪口呆,说怎么可能能做到呢?

  侯斌:就是做到了,这就是现实,我以前练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可是你要想做一件事情,不为身边人所影响的话,你就会成为一个那样的人。

  当我敞开胸怀拥抱的时候,我当时真是感觉,我在拥抱我们的祖国一样,胜利与喜悦,所有的那些全部都已经一带而过,面对新的希望,新的起点,人生很有意思的。

  解说:2008年北京残奥会,33岁的侯斌本来打算第四次参赛,但是因为北京残奥会田径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合并,侯斌因此无缘参赛。但是,他被国际残奥委会授予了第一位“全球残奥会形象大使”称号。

  记者:侯斌,你今年33岁,如果你不能参加今年的残奥会,也许未来的残奥会你很难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再去参与?

  侯斌:有些难,也可能会发生。

  记者:你还是抱着希望?

  侯斌:也可能会发生,只要我想做。

  记者:但你现在会不会失去这个动力?

  侯斌:不会。

  记者:觉得我没有赛场了?

  侯斌:绝对不会。

  记者:那你的赛场在哪儿呢?

  侯斌:其实这种赛场,它毕竟是人生的一段,更重要是我们的生活。体育,终归是人生短暂的一个瞬间,特别特别短,我们多么棒的优秀的运动员他都一晃而过,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是有一个常胜的人生给你,你要抓住就是你的。

  记者:那一瞬间你从横杠飞过去有什么感觉?

  侯斌:太美了,真的特别美,特别好,特别神奇。

  记者:它神奇在哪儿呢?

  侯斌:那种的飞翔,其实就是你的思想在飞翔,很多东西我都可以做到,你可以不相信我,你可以不给我舞台,我会创造舞台,就是这样的。

  柴静:侯斌超越了障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他对我说,始终有一件事情他放心不下,那就是小的时候出事的那条铁路,因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三角区域,所以很容易发生事故。但是直到现在,铁路旁边也还没有装上护栏。侯斌给了这个世界很多的东西,而我们在感动之外,也许应该给他一个小小的护栏,让更多的孩子免于恐惧,让更多的家庭免于痛苦。

  解说:这是残奥会5000米(T11级),男子长跑决赛的最后冲刺,当中国选手张振冲过终点的时候,他创造了历史,打破了肯尼亚选手在长跑项目上的长期垄断地位,获得金牌。而站在领奖台时,他做了一个动作,把自己的金牌摘下来,挂在他的领跑员之一宋金宝的脖子上。

  张振(北京残奥会男子五千米T11级冠军)这一个金牌绝对不只是一个谢谢那么简单。

  解说: 4年前的雅典残奥会,就是因为没有领跑员,张振只能黯然退赛。

  张振:我有拿牌子的实力,我有那个能力,但是我没跑上,我连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没有,我只能中途退赛,没有人带下来我,没有人(领跑员)能比我成绩还好了,跑几圈下来了,看着他们拿第一、拿第二,只能默默地灰头土脸地在那儿默默地哭,自己做梦去哭,然后一个人去在那儿失眠,在那儿坐着,安安静静地,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我没有一句话。

  解说:宋金宝是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就在残奥会前的两个月,他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成绩,成为张振的领跑员。

  记者:金宝,你那时候,成绩比他好才能够当领跑员,所以你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个?

  宋金宝(张振的领跑员):因为也是一种出于对他们的那种尊敬吧。残疾人嘛,也是练中长跑的,所以挺感动的。

  解说:但是领跑非常艰难,尤其是盲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步幅要比健全人小,但是比赛的时候,两个人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一旦手腕上的绳套松动脱落就会全盘皆输。

  张振:只是一个绳套,我们两个人手特别近地一直在这儿,如果我们步幅有一点错误的话,这样了,顺拐了,完了,跑不了了。

  解说:所以宋金宝在刚开始为张振领跑的时候非常紧张。

  宋金宝:有时候我慢了他快了,或者我快了他慢了,中间的差距(会很大),所以感觉僵硬了身上,感觉都不会跑了。

  解说:想要培养出这样的默契,光靠技术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对他们两人来说,必须完全信任对方,才能够达成心灵上的默契。

  张振:必须要相信,不相信他的话那你说我总是担心,他会不会把我带到沟里去,会不会把我带跑道里面去,会不会把我带摔了,那我跑啥,我站那儿得了,别走了。

  记者:但是你要想你认识他,只不过是两个多月而已,他以前是一个陌生人,所以我觉得人的心理上这样的惯性是很难克服的?

  张振:我觉得我可以克服,我得到的关心比你们多,我无时不刻不在受别人的帮助,受别人的照顾。第一天我吃完饭,(他)主动把盘子给我收走,我坐凳子(他)主动把凳子从桌子下面帮我拉出来,把我扶到凳子上面,然后上下电梯、上下楼梯,都是(他)告诉我,扶着我,把着我,然后用手保护着我,我非常非常意外。从那时候开始,从第一天开始,我就跟我们教练说,这个领跑员我特别信任,绝对没问题。

  解说:而在两个人的赛场上,张振也必须有足够的细心和敏感,去了解同伴的状态。

  记者:做一个动作,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挺意外的,就是你看不到他,你也不知道他现在做的什么姿势,但是你把金牌摘下来直接就挂他的脖子上了,你怎么做到的?

  张振:因为我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能感觉到他。那我闭着眼睛,我还是可以这样,我知道他头在这儿,我也知道你话筒在这儿,这是我可以知道的,因为我这闭着眼睛肯定是现在一点光都不会有的,我还是可以知道谁在哪儿,我知道摄像师在那边。

  记者:那你的心里面得多敏感啊?

  张振:如果说一点感知能力都没有的话,你说那400米的场地,我岂不是总是撞总是踩到跑道上,就算是他领着我,给我一个信号,如果我不能马上做出快速的判断,我还是要踩到跑道上。

  解说:两个月的训练,让张振和宋金宝在5000米赛场上,达到了勿需用语言交流的默契,他们只需要用紧紧靠在一起的手,就能传达心中的想法。

  记者:用手怎么交流,比如说他让我快一点的时候,他会把绳子稍微往前示意一下,那个时候证明我已经被落下几米,可能我要撵上一点。因为前面的人他的节奏是在不断变化的,他可能为了打乱我们的节奏,他们会把节奏变化一点,然后如果他们突然降速了,我肯定要撞到人家,这样的话一摔倒了,二犯规了,都白跑了,他就会手向后示意一下。快拐弯的时候比如肩靠一下或者手往内侧摆一下,告诉我进弯道了,出弯道了。

  记者:这个默契我觉得挺难的?

  张振:这里面很多东西你不需要语言,一个动作就可以感知对方的内心。只要是我在他身边,他每一件事首先考虑到的是我,而不是考虑他自己。

  解说: 5000米长跑,一直是肯尼亚选手垄断的项目。在决赛当中,他们的两对选手对张振造成夹击之势,张振一直按照教练的部署,保持在第二的战术位置,加速冲刺的时机是取胜的关键。就在最后120米的时候,宋金宝给了张振冲刺的信号。

  张振:最后就是他告诉我,该冲了,给我造成影响,因为那是给我一个力量,我们用一种特别快的速度超过他们。

  张振:当120米的时候他给我碰到三道去了,特别猛,特别猛的一种力量,我把他撞出去了

  记者:之后还是在张开双臂往前跑?

  张振:我在跳,我在跳,我一直在很兴奋,其实我以前我就想我说我要柔韧性好点,来俩空翻啥的多好,庆祝一下,可惜啊我估计我翻过去就翻不起来了。

  记者:那个时候我在镜头里面看到金宝,我会有一瞬间在想,说实话,你会有一点失落吗?因为他脱开你他已经向前跑,他已经在欢呼了?

  宋金宝:没有一点失落,感觉很高兴,很兴奋。在田径中长跑上也是惟一的一个突破,金牌,残奥会上。

  记者:但是金宝你要知道,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面这块金牌是张振的,历史会记住的是他?

  宋金宝:但是在领奖台上,他把金牌也挂在我的脖子上,我也感觉到是得了金牌。

  张振:领奖是我们一起上的,而且你采访不也叫我们俩了吗,你咋没叫我自己呢?

  解说:在领奖台上张振把金牌摘下,挂在了领跑员宋金宝的脖子上。

  宋金宝: 很吃惊,一想,把金牌挂在我脖子上了。

  张振:我希望所有的观众都知道,我的金牌不是我一个人的,真的不是我的一个人,是所有人的,甚至于都包括那九万名观众,他们为我的呐喊。我不知道这金牌分成那么多份得多小啊。

  解说:当天是张振的生日,当他和宋金宝两个人披着国旗在雨中的鸟巢奔跑的时候,9万名观众为他唱起了生日歌。

  张振:当时听到生日歌的时候我哭了,特别激动,我希望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国旗,让所有支持我的人关心我的人,我们一起披着国旗去跑,那样才真的是一种庆贺,才是一种团圆。

  记者:那时候在你的心里有主角和不是主角这个概念吗?

  宋金宝:没有,鸟巢里面响起那么多掌声,感觉大家都是主角。

  柴静:张振是我见过的最开朗的家伙,但是只有谈到两个瞬间的时候,他的脸色黯淡下来,一个是说到四年前的黯然退赛,还有一个说到今年他赢了,但是他的父亲因为没有电视机,只能在亲戚家来看他比赛。张振说,得到冠军之后另外的一个安慰,就是能够有一些奖金,让父母过上安乐的生活。因为患病所带来的贫穷,也许是很多的残疾人家庭都面对过的问题。去年在西安,我曾经采访过一位从农村来的残疾人,他没有双臂,只能用嘴衔着毛笔在地上写字乞讨,当我提出要采访他的时候,他说好,等一下,然后他用嘴叼着一件干干净净的蓝色衬衣,用了十分钟的时间把它换上,站在镜头面前。当我问他你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他对我说,请帮助我们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社会保障对残疾人来说不是一个写在纸上的词,而是具体和真实的生活。他们所需要的也不是施与与怜悯,而是像一个公民一样,获得像张振这样实现梦想和得到尊严的机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