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节山林改革前所剩无几 勒紧裤带造林改变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3日05:03  中国青年报
毕节山林改革前所剩无几勒紧裤带造林改变生态
  毕节地区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民在采摘水果(摄于2008年9月5日)。 本报记者 宋广辉摄

  本报记者 叶研 宋广辉

  勒紧裤带造林

  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村支书王永军坐在村委会的办公楼里,手里掂着最后一摞待发的绿色封皮林权证,指着窗外的满目青山林海,感慨道:“你们20年前来,只能看到满沟的沙石。山,秃得光股股的。”

  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把毕节地区山林砍得所剩无几。“文革”时期搞“农业学大寨”不管山坡多陡,照样开荒种粮。这两次大破坏彻底毁掉了植被,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7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土壤侵蚀模数达5466吨/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有2厘米活土层被流失。岩溶出露面积21297.17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79.31%。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群众生活陷入极端贫困。

  干了10多年村支书的王永军说,那年头但凡下点雨,就是泥石流,用老百姓的话叫“雨打沙埋”。土地、道路被几尺厚的沙石埋没。1987年一场暴雨,小沟村民组一栋土房被冲,压死母女二人。当时的村干部杨先福领着乡亲们料理后事,连安葬死者的木板都凑不出来。残酷的教训,在穿岩村老百姓心中播下植树造林的种子。毕节试验区“逐步实现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的思路,体现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起步艰难。穿岩村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3%。垦殖率90%以上,除了住人的地方和大岩壁,全种上了庄稼。本来1984年开始退耕还林,每亩补助200斤粮,穿岩村小沟村民组的杨先福联合几家农户承包了3000亩荒山造林。弄了两年,政策落实不了,补助中断了。退耕还林的农户失去粮食来源,打算毁林复耕。杨先福张开双手劝阻大家说,别看眼下这些树指望不上,可往后咱们的生存都要靠这些树呀!杨先福带着乡亲们在树苗之间套种庄稼。坡地套种非得存一颗造林的真心,否则“犁把一歪”,树苗就滚到坡下了。村民们犁一遍地后,马上就给树苗培一遍土。整个毕节地区的退耕还林过程,都经过了这种林粮套种的阶段。为了守住树苗,杨先福勒紧裤带,贷了几千元钱加强管理。植树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贷款一时还不上,杨先福两度被诉上法庭。他只好去找林业部门,请求砍几棵树换钱还债。一条硬汉说到伤心处哭起来,批到的商品材砍伐指标少得可怜。等到拎着斧子要砍树,又下不了手。最后胡乱砍了几棵歪枝斜干抵债。杨先福带着村民饿着肚子保住山林,不久就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又一场雨下来,小沟村安然无恙,山坡另一边植树造林起步晚的村子,则蒙受了泥石流带来的重大损失。

  经过艰难的经济积累和落实政策,国家恢复了退耕还林补助。这时,穿岩村有的村民已经知道植树造林的好处,但仍被断粮挨饿的记忆困扰,不敢退耕。1999年年底最后几天,村支书王永军会同镇上几名林业干部上山到各村民组作动员。走到白岩村民组时下大雪,王永军按照上级精神,和村民算退耕还林的经济账。村民肖华香说出了大伙的担忧:“停种庄稼植树,如果政策不兑现怎么办?”王永军知道政府这次退耕还林的决心,心里有数。但老百姓被政策落实不稳定的情况吓怕了,情急之下王永军只好说:“政策要是不兑现,大家到我家背米吃!”动员会开了3天,村民思想通了,冒着大雪上山挖树坑。

  十年树木,2000年到今天已是第九个年头,大方县羊场镇被定为林权证发放试点。眼下划分林权,分的可是正儿八经的树林子,是继当年分责任田之后,又一次涉及农民重大经济利益的生产资料分配,也是把农民切身利益和生态建设绑在一起的有力措施。王永军按规定发动各自然村村民民主商议制定划分方法,和全试验区一样,林权划分进展顺利。记者离开时,王永军正打手机催促最后几户农民来村委会领林权证。

  关键在于多种经营

  搞生态建设,实质就是要在有限的土地和现有人口的规定性条件下,挤出土地植树。老百姓吃饭怎么办?发展多种经营。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的过渡期出现过林里套种,并逐渐开展多种经营。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乡靠的是种草和种植马铃薯。

  走进麻乍乡村民马关龙夫妇养羊的院子,县畜牧局资助引进的38只“波尔多”山羊、5头黑白花牛,耳朵上都打着耳标。耳标上记录着牛羊的多种信息。马关龙夫妇2007年种草20亩,自己投资6000元,至2008年年初,获利1.5万元。马关龙家的羊圈俨然是两排大瓦房,中间的空地用铁管圈成露天的羊圈。相邻的村民家的牛舍多数也是白墙灰瓦,村民戏称“牛宾馆”。牛羊圈后直接连着沼气池。在麻乍乡,像马关龙这样的养殖户已发展到100多户。过去,麻乍乡养牛是为了耕地产粮,解决温饱。牛羊成了商品之后,不仅二荒地、农闲地、冬闲地、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四旁五坎种植牧草,连千亩坪坝好地也退耕种草了。

  这一产业变化是伴随着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的。麻乍乡的启嘎、岩格、嘎利等村的回族村民发展种草养牛养羊,双包塘、坝海等汉族为主的村子发展养猪、养禽。用肥田好地种草,用优质草料养牛、养羊,用牛、羊粪便生产沼气,用沼气渣种植马铃薯。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处处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保护森林和环境,利用林木落叶为牲畜保暖,聚集圈粪肥发展种植业和培植草场。乡里的养牛、养羊、养猪协会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收集信息,协调客商,组织货源,安排销售。出栏猪、牛、羊的头数逐年增加。全乡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197元增加至2007年的2390元。目前麻乍乡的养殖业正形成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的趋势。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解决了粮草争地、牧林争地的矛盾,山头沟谷长满黑压压的林子,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13%增加到48%。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毕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