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没有上下班之分
晚上23:00,王朴整整一天关机的手机终于接通了。
“不好意思,在基地不能开机。”此时的王朴刚刚从发射基地的工作站回来,略带沙哑的声音中难掩一天的疲惫。
说到在酒泉的日子,他不止一次用“忙”来形容。“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了,早就没有上下班的界线了,在这里,24小时都是工作时间。”王朴很是幽默。
而十八所另一位坚守酒泉发射基地的女工程师金海雯此刻则仍在紧张的开会研讨当中,全然没有注意到时钟已经指向零点。“载人航天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人的一个细微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0:30,金海雯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为了准确测算飞船发射前的电池供电数据,她已经连续工作了几昼夜。
王朴的任务是负责地面电源的测试与维护,“地面供电是飞船发射的基本辅助环节之一,所以在工作的时候丝毫马虎不得,这些日子都失眠了,躺在床上也睡不踏实,生怕出现一丁点儿问题。”王朴坦言,他们这些技术人员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发射前综合征”,若想治愈,“最好的药就是发射顺利成功!”
巾帼英雄力求完美
金海雯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十八所负责航天电源工作。在这支航天科技队伍里女性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发射基地的最前线,更是凤毛麟角。金海雯参与了多项航天技术攻关课题,就在去年,她和同事合作的TC-1、TC-2卫星太阳电池阵研制项目还获得了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但她却坚持说,这次参与神七供电系统的研究过程是她最为难忘的,主要就是由于此次面临的技术挑战的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
从接受任务的那天起,金海雯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和其他同事一起不断商议研讨,一个个方案被提出又被相继否定,然后再提出,“搞科研是需要一点完美主义精神的,必须勇于否定自己,这样才能进步,才能效率最大化。”
技术骨干 “半路出家”
和科班出身的金海雯不一样,26年前王朴毕业于本市一个毫无名气的小中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十八所,从事卫星产品电源系统的研制工作。仅仅中专的学历,加上不对口的专业背景,让王朴的心一点点沉了下来,觉得“摸什么不是什么”。
“一开始看到那些航天方面的书,脑袋一下子就胀得老大,那些符号、公式,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年轻的王朴没有服输。他跑遍天津大大小小的书店,买来各种有关书籍,每天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啃理论,还养成了泡实验室的习惯,每天忙完工作一脑袋扎进去,管理员不下班绝对不出来。他还拿个小本子将实验中遇到的每个细小问题都记录下来,然后追着让前辈工程师们帮他解答,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同事们一看到王朴朝他们走过来,不等他开口就打趣说:“小王,你今天就饶了我吧。”
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和耐心,王朴的卫星电源系统知识日渐积累起来。一个“半路出家”的中专生就这样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骨干,先后参与了神五、神六和“嫦娥一号”的科研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金海雯和王朴都一再向记者强调,他们只是十八所献身祖国航天事业众多科技人员中的一员。“有时人们会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很神圣、很玄妙。其实,神圣的是祖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发展;自豪的是十八所几十年来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金海雯和王朴告诉记者,他们一定会在这次神七发射任务中恪守职责,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殷切希望。
新报记者 任桐
王朴在发射场 图片翻拍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