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葡萄牙中餐馆辉煌时1个月可赚1辆宝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5日14:0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5日电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葡萄牙中餐馆经历了起步、扩张、辉煌、膨胀、打击、没落等各个阶段。中餐馆从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发展到600个,再由600个锐减到300个。潮起潮落。这里讲述一个90年代初曾经红红火火的中餐馆,不到20年已经变成一个毫无价值的破旧餐馆的故事。她的经历与变迁折射出葡萄牙中餐业扭曲的形象。

  葡萄牙最早的一家中餐馆是30年代开的“上海饭店”。澳门餐馆是1950年在里斯本开张的。1966年波尔图中国酒家在北部城市开创了新的局面,是至今在葡萄牙境内经营历史最长的中餐馆,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1972年金龙餐馆开张,以后陆陆续续有中餐馆开门营业的消息。当时,那些摆地摊赚到钱的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中餐馆,自己做老板。

  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到葡萄牙的中国人开始增多,中餐馆也越开越多,厨房的伙计都是中国人,中餐菜式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有人对传统中餐进行了一些“改良”,推出了一些如“炒什锦”、“咕咾肉”等口味偏酸甜的菜式,更加适合葡萄牙人的口味。据说这种改变是从陈源清先生开始的,在他经营的“北平”、“双龙”两家酒家里,最先推出此类新式菜肴。再后来,从作料到原料也开始从中国进口,装修也越来越豪华,越来越有中国味了。此时葡萄牙华人中餐经济逐渐形成。

  90年代初,葡萄牙中部某城市一家中餐馆,约100个座位。中式装修,城里第一家,很受葡萄牙人欢迎。餐馆和当时大多数葡萄牙的中餐馆一样,食客盈门,利润丰厚。

  中餐做为一种新鲜的异国饮食,当地葡萄牙人一开始很喜欢吃中餐,每天中午就餐时间,厨房里的大厨基本上要炒100多个菜,以供应80位到100位顾客。这些顾客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少数旅游客,他们大多数是尝尝新鲜,吃完就走,根本不会在餐馆里耗费太多时间。在开业的前几年里,菜价经常上涨,每逢节假日菜价更高。即使这样,还是挡不住葡萄牙人想吃中餐的欲望,有时经常看到在餐馆门外排队的客人等待就餐。

  这是一个暴利的时代,几乎每个中餐馆老板都赚得钵满盆满。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中餐馆老板曾这样描述:当时中餐馆排队就餐的场面随处可见,稍微像样的中餐馆一个月可以赚一辆宝马车。当地华人都把1992年以前的时段称为“最好的时光”。

  到了20世纪末,这个城市又多了5家中餐馆。那时,中餐馆进入了“遍地开花”的阶段,“开一家餐馆,成功一家餐馆”。有华人老板说:“当时如果有一家中餐馆生意兴隆,马上就会有人在其隔壁开上一家”。客人被不断分化,市场被切割,餐馆效益开始下滑。中餐馆老板见势不妙就准备把餐馆卖掉,另谋出路。当时他开价14万欧元的“顶费”卖店,一段时间过去,被青田叶老板以12万欧元买去。

  2003年,叶老板又以9万欧元卖给陈老板。三年后,葡萄牙人吃中餐的越来越少,饭菜的价格也加不上去了,餐馆的效益相对差了许多。上个世纪火爆的热闹景象不见了,排队等待就餐的场面也没有了。陈老板就准备以5万欧元卖出,当时,刚来葡萄牙的小李很想借钱买下餐馆,圆自己一个老板梦。幸亏原来在餐馆做工的老乡熟知当时的经营情况,极力劝阻小李不要感情用事,阻止了小李的收购行动。小李暂时以租赁的形式接过餐馆,租金每月1300欧元,租期两年。虽然表面上看去中餐馆依旧“门庭若市”,客流量虽大,但赚取的却只是微微薄利。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已经过了“高额利润”的时段,但还能维持赢利状态。这个时期一些中餐馆不思进取,一味维持老菜谱。也有一些中餐馆忽视了厨房卫生和食品质量,导致中餐馆在葡萄牙人面前的形象越来越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葡萄牙 中餐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