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3、2、1。”随着零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9岁的郭忠来第一次担任神舟发射的零号指挥员。
“点火——”
21时10分,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似乎如即将远行的游子,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
等待,让人透不过气的等待。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这4秒的停滞,就如同跳水运动员在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现在,那股蓄积的力量——604吨的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
轰鸣声渐高渐远……
第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么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飞行的箭体向着东南方向微微拐了一个弯。
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身着14.5公斤重舱内航天服的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涌向指控中心。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从火箭点火的那一刻起,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就全面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有上千个单位、10多万人员参与到了这一工程之中。
神舟飞天的壮美航迹,牵动着万千人的神经。
广播里,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第138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白发和黑发的交替,勾勒出中国航天日益年轻和自信的轨迹。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不夜城。
抬头望去,夜空中星光点点。载着3位航天员开始了绕地球飞行的神舟七号,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颗……
(据新华社酒泉9月25日电)
关节点
1
发射
载人航天飞行中,在火箭点火、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出现致命故障的可能比较大。
承担“神七”发射任务的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这是我国可靠性最高的火箭,已先后成功将6艘飞船送上太空。火箭的可靠性已经从发射神舟一号时的0.97提高到了发射神舟七号时0.98,被誉为“金牌火箭”。
尽管如此,发射场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还是实施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100多米高的发射塔增加了逃逸救生滑道,在紧急情况下航天员可以由此滑道下滑至地下掩体安全撤离。飞船发射采取远距离测试发射模式,可以在距离发射塔1500米外进行控制发射,发射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飞船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共设立了8种模式,其中大气层内4种、大气层外4种,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