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舱内和舱外航天服是一样的吗?
郑永煌:不一样,舱外航天服背后带有一个像小背篓一样的东西,里面有循环气体,航天服除湿、控制温度都靠这个系统。
主持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动作完全受地面指控吗?
郑永煌:航天员出舱活动、吃饭、睡觉基本上是有固定时间的。飞船绕地球,每一圈干什么都有详细规定,但一些小动作就不一定了。“神五”时,要求让杨利伟不能动、不让拍照,但发射后,杨利伟坐在那里拿着相机到处拍。在“神六”时,费俊龙与聂海胜非常兴奋,在太空中翻跟头,这时候地面就很担心,因为当时没有设计这个动作,怕这一动的话,飞船控制不太稳定,后来发现也没有多大事。
主持人:宇航员太空行走是拽着绳子走?
郑永煌:这么说不太全面。这次飞行共有3位宇航员,一个在返回舱,两个在轨道舱。轨道舱中的两名宇航员在换衣检测完毕后,操作泄压,然后打开舱门。这时,其中的一个要出去,而另一个必须留在舱内。万一要有什么情况,舱内的要协助战友出舱、入舱,必要的时候甚至把他拽回来。
主持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国外有的航天服带有动力。
郑永煌:这是美国宇航员用的,他们带着像一种小火箭一样的装置,可以提供动力,这样可以把航天员送回来。我们采取的是没有动力的,用一根安全带拉着。
主持人:航天员在太空中主要会碰到什么“万一”?
郑永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舱、进舱后的泄压和复压操作。宇航员出舱前,首先要进行泄压,这时考验宇航员舱外航天服的质量,如果质量不好,泄压后就会发生危险;另一个危险是在完成太空行走后进舱时,宇航服若在太空中质量受损,有可能会导致无法进舱。
主持人:现在能保证航天员进出舱百分之百安全吗?
郑永煌:这毕竟是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不管在地面上做多少实验,都代替不了天上的真实环境。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有把握、有这个信心,而且从目前设计、实验、测试来看,状态是良好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相信有不少预案以防万一吧?
郑永煌:有很多预案,处于紧急情况时,能采取一些应急措施,甚至通过一些指令,让航天员进行应急处置。航天员也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训练。万一不行的话,可以应急返回,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
主持人:“神七”和“神六”在技术方面有哪些改进?
郑永煌:这次任务最大的变化是出舱活动,为了实现出舱,不管是火箭、飞船还是其他系统都有一些技术上的提高,其中火箭方面就有37项技术更改。其他方面,为了提高航天员舱内舒适度,增加了一个电能量蓄压器,这样就能减小火箭的震动。其他小的更改还有很多。
主持人:这样说来,此次任务,航天员升空时感觉会舒服一点。
郑永煌:是的,“神五”时,火箭升空后的120秒到140秒,杨利伟感觉不舒服,其实是他的坐舱存在一个低频震动。“神六”时,这种情况有了改善,震动幅度减小了,但低频震动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次增加的电能量蓄压器是在大量仿真实验中是成功的。
郑永煌简介:中国酒泉发射中心实验技术部总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