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留学生:中国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6日15:36  青年参考

  本报记者李涛

  美国培泽学院从2001年起,每学期会选派约10名学生来北京大学交流学习,在3个半月的时间里,这些学生要 学习中文、中医并完成一个专题社会调查。他们被安排与中国学生同宿舍居住,同时还要花3周时间和普通中国家庭住在一起 。本文讲述了培泽在北大最新一批学生的故事。

  早晨5点45分,陈海贝被自己的闹钟叫醒,同宿舍的中国同屋柴山山也被吵醒了。陈海贝一边说着“对不起”,一 边匆匆起床洗漱。这位来自美国南加州培泽学院(PitzerCollege)的学生,今天要去上她在北京大学的第一节 课——太极拳。与她一起上课的,还有9个同样来自美国的大三学生,他们要在北京参加为期3个半月的培泽在华项目,学习 中文、中医,并完成一个专题社会调查。

  1.做世界公民,不当世界警察

  与普通跨文化交流项目不同,培泽的这个项目一开始接触中国就带有传奇色彩。10多年前,培泽学院的一个教授在 中国旅行,一位大夫用针灸治好了她的顽固慢性病。这位教授旋即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两年后,她竟然在学校里开设了与 中医有关的哲学选修课,还向主管外事的副校长卡萝尔·布兰特(CarolBrandt)建议设立一个在华学习项目。2001 年,培泽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达成合作意向:每个学期选派约10名美国学生来北京读书,所得学分计入在美国的本科成绩 。

  除中医课外,培泽在华项目的另一个特色是“文化渗透(culturalimmersion)”。“其实大部分 美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仅有的一点了解很可能来自充满偏见和局限的西方媒体和书籍。我们希望学生能利用短短一个学期的 时间,尽可能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同时反观自己。用一句朴素的英文谚语就是,‘穿上 别人的鞋子试一试’!”主持项目设计的布兰特副校长说,“这样的海外学习经历,常常能让更多美国年轻人成为心态开放、 尊重他人的世界公民,而不是做大家都不喜欢的世界警察。”

  2.闹肚子喝冰水还是热开水的争议

  别说“穿别人的鞋子”,就是穿双新鞋,也会令人不太舒服。每当入学之初,项目老师都会提醒新来的培泽学生—— “首先请一定‘穿上鞋子’”,其次,穿上鞋子后“不舒服不适应是正常的,这说明你真的在用心‘试穿鞋子’并细加体会。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不舒服和不适应”。

  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该项目对学生的要求是“放下你的美国价值观和判断,入乡随俗,试着去宽容、尊重它 ,最后,以学者眼光去理性地分析它”。

  初到北京的培泽学生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觉得新鲜,一位中文名叫谭中明的学生很快就向项目老师提意见:“为什么宿 舍规定我的朋友必须10点半前离开呢?太早了吧。”还有学生质疑:“上课时为什么不能吃东西呢?我们在美国的老师就不 会在乎。”更有学生抗议:“老师伤害了我的自尊,她怎么能在课堂上当众说别人的发音比我的好呢?”

  这些问题,美国学生不仅会向老师提出,更常和朝夕相处的同宿舍中国同学探讨。按项目要求,每一位培泽学生都与 一位北大学生住同一个宿舍。有一次,谭中明闹肚子,却买了一瓶冰雪碧来喝,她的同屋、中国学生李力赶紧阻止:“生病了 ,应该吃热的东西,冰水会让你的胃更难受。”小谭却很不以为然:“不会啊,我每次拉肚子都喝冰的雪碧啊。”“不行,天 气这么冷,你不能喝冰饮料。”“我觉得如果我喝了开水,才会更不舒服呢!”

  相持不下,小谭想了一个办法说服李力,“如果你在美国生病了,而我用我的经验强迫你喝冰雪碧,你会怎么想?” 这个故事被小谭写进了她的《实地笔记》(FieldBook)作业,小谭感慨:“看来,人们很自然地会用自己的经验和 好恶来要求别人,而且认为这没什么不对。”

  3.不要用西医知识评判中医

  中医课的徐文兵大夫,喜欢用说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如果说人体医学是一头大象,那么人类认识过程就像‘盲人摸 象’。中医可能摸到了象腿,西医可能摸到了象耳。他们各自对心中大象的理解完全不同,但又都有一定正确性。我希望同学 们在中医课上,不要简单用西医知识评判中医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要放下西医,换个角度,比如转到另一面摸一下象腿,了解 大象除了耳朵还有其他部分。”

  确实,培泽的中医课不只是医学课,更像是文化哲学课。在课堂上和实习诊室里,学生不仅领略到中医诊疗的神奇, 而且还观察到中医健康理论和养生的概念,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中。

  在中国寄宿家庭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一位叫司徒河江的学生发现,中国阿姨每天做菜时,除了注意营养搭配,还讲究 食物的四性五味平衡及季节性。最近入秋了,阿姨就说需要“贴秋膘”,于是做了红烧羊肉。他感冒了,阿姨首先要弄清他是 风寒还是风热,再决定让他喝姜汤还是白开水。

  司徒本人是个美食家,爱吃东西胃口又好,可在美国对食物从未有过如此的认识。中国人对饮食与养生的讲究,促使 他将其定为本学期独立社会调查的题目。在蒋文跃教授的指导下,司徒采访了包括阿姨在内的十几个中国人,请他们谈自己对 食物与健康的看法。另外,他还去超市、农贸市场、餐馆和药膳餐馆做实地调研,搜集资料。

  在司徒的报告里,他写道:“很多西方人在想象中国饮食时,除了美味外,还会想到这句话,‘除了飞机,有翅膀的 都吃;除了桌子,有腿的都吃’。我的调查发现,中国饮食种类和习惯因地域广阔、历史衍变而丰富多样。对食材药性的理解 和对‘食不厌精’的追求,加上中国食物种类之广杂,有时候会令西方人吃惊和不理解。这里有很复杂的历史、经济、文化、 地域风土和养生保健方面的原因,而一般西方人将之简单归结为‘饮食陋习’,是带有猎奇心理和偏见的。”

  4.中国式节约引发对美国的反思

  在中国寄宿家庭生活虽只有短短3周,但带给学生的惊奇、困惑和思考,却是课堂和书本远远做不到的。搬到“家里 ”的第三天,夏荷对项目老师说:“我的中国家庭好像不太喜欢我。”老师问:“为什么这么想呢?”夏荷说不上来,“反正 ,我觉得他们不喜欢我。比如,我离开房间,他们就把我的灯给关了;我洗碗的时候,他们会过来把水关掉。”

  老师乐了,让大家都说说各寄宿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果然,这个说我家特别省水,洗衣机的管子接着一个盆,脏水 用来冲马桶,干净点的就擦地板。那个说,是啊,我家阿姨也特别爱关灯,可弟弟就常常忘,阿姨就会骂他。学生们七嘴八舌 讨论开了,有人甚至注意到家里人不是每天都洗澡换衣服。还有人说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如果世界上一半人口过着美国人的生 活方式,肆意消费资源,地球早该崩溃了。这位中国家长的节约表现,最终引发学生对美国式资源消耗的反思和批判,可能是 谁都想不到的。

  史瑞秋来自纽约州,是个善良又带点古道热肠的女生。有一天她很生气地对老师说:“我很喜欢我的中国家长,但可 真受不了他们虐待女儿!这个周六,可怜的妹妹上午去学钢琴,下午又去上作文课和数学课。晚上做作业时,偷偷到我的房间 ,刚打开电视要看卡通,就被妈妈发现,又打又骂,爸爸也在旁边吼。他们太过分了!妹妹才9岁,我当时真想拦住他们,在 美国我都可以打电话报警了!”

  听完瑞秋的愤慨陈词,老师庆幸这个“侠女”当时没挺身而出帮妹妹打架,要不然,估计妹妹会立刻倒戈,和父母站 在一起反击这个“放肆”的美国客人。老师反问瑞秋:“这件事情你觉得过分,我也是。可你知道这对父母这样做在中国违法 吗?”瑞秋知道答案是“不”。

  “好。”老师还不放过她,“那么,它违反中国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情理吗?”瑞秋的回答也是“不”,但她还想争论 :“不管怎样,家长还是做得不对,父母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老师说:“我同意,我也 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但作为一个客人和文化学习者,你觉得你有权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你的中国家长吗?”

  5.“中国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3个半月的留学经历,对这些美国年轻人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培泽在华项目主任王肖梅一直想分析清楚,但结 果似乎不太明朗。她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这个工作给人最大的乐趣,是看到美国学生被‘洗脑’,而对他们施行‘洗脑’ 的除了教授们,更重要的还有中国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洗脑’牵扯到复杂的人,自然也会有遗憾和失望,有时甚至会让你 怀疑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可能。”

  在她的办公室,王肖梅找出一些学生回到美国后写来的信和卡片。有的学生写道:“在中国的一个学期彻底改变了我 的生活。”有的说:“我的北京的经历让我对美国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反思。”有的说:“我到家一个月了,这么多‘老外 ’天天在我跟前晃,真不习惯!”有的还表示道歉:“对不起,我当时那么做不对。”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想念中国”,或者“我一定还要回去”。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