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上海9月26日电题: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差额票决干部”
新华社记者 季明
5名干部26日成为上海浦东新区的“正处级领导”,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们是在两轮投票中战胜其他3名竞争对手后才成功当选的。
26日上午,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召开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8名街镇行政正职人选进行了差额表决,最终产生5名任职或推荐的正职处级干部,这是浦东首次在区委全委会上对干部事项进行差额表决。
共有29名浦东新区区委委员参加了当天的票决。首轮投票中有3名候选人因票数过半而自动当选;剩下的候选人中再取得票数前三位重新进行表决,最终确定次轮投票中票数过半而得票数又较多的两位候选人当选。
在第二轮投票中以两票之差“惜败”的沈春雷说:“我很遗憾自己没能当选,但我输得心服口服。”
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党委纷纷以“差额票决”的方式,选拔正处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领导岗位人选,这被视为中共地方党委扩大探索党内民主力度的一个明显信号。
在江苏无锡,市委全委会通过两轮公开推荐和差额票决,选拔产生了新一任中共南长区委书记;在云南昆明,市委常委会按照2:1的比例差额票决产生4名正处级干部;在重庆,通过公开报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和差额表决,选任了12名区县部门、街道、乡镇的正职领导干部。
深圳市委的改革力度更大,规定把局级正职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市委全体扩大会议,先由市委全委会投票,差额确定正式考察对象,然后由市委常委会对考察对象进行差额票决。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党建专家刘昀献教授说,地方党委票决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当时仅限于少数几个地方的试点;而最近一轮各地的“差额票决”往往源自地方党委的主动探索,而且“差额”的真实性大大增强。
1988年,浙江省椒江市率先试点由市委全委会采用票决制对市管干部的任免、领导干部的处分及重大事项进行决策;2001年,中组部选择海南省、山西省晋中市、陕西省铜川市、四川省眉山市和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等地区作为对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进行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改革试点单位。
“尽管是票决,但当时有些地方采取等额票决的方式,还有一些地方虽然实行差额票决,但‘陪票’的成分明显,因此还未达到彻底的民主。” 刘昀献教授说。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同时提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从而激发起地方党委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热情。
在最近的“差额票决”中,候选干部的“初始提名权”纷纷由个别领导或地方常委会“下放”到全委会甚至基层群众。例如浦东此次对5个街镇行政正职岗位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结果引来147名干部报名参加。
差额考察和票决的比例也进一步扩大,浦东、昆明、无锡都按照多于拟任职位50%以上的差额比例确定候选人。复旦大学行政学专家浦兴祖教授说:“过去往往是多个岗位只差额一人,而具体差额哪一人大家也心知肚明,现在差额人数增加后,就是真刀真枪的票决了,‘内定’的难度很大。”
浦兴祖说,在差额票决体制下,党委书记和常委会委员、全委会委员的权力是一样的,“都是一人一票”,客观上形成了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制约,有助于党内民主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