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详解飞船内部装修
如果说神舟五号飞船内部只是进行了“粗装修”,那么到神舟七号则是“精装修”,航天员第一次进船无不惊叹:太漂亮了!远远胜过前面6艘船。
负责飞船内部装修设计的飞船工程师俞进,用细致通俗的讲解带着记者“走”进了飞船。
宽松按键触手可及
进入返回舱第一眼看到的是3个座椅,原来铝合金的金属原色,现在已经喷涂成柔和的浅灰色。
关上舱门,在中间座椅就座,眼前是整块仪表板,上面布满了10余件液晶显示板和各种操作板。
仪表板在正前方的最佳视角范围和视距里,航天员不需要抬头或低头,可以很舒服地观察和操作。
两个主显示屏既可互为备份,也可显示不同内容,旁边6个小显示屏显示的是跟航天员直接相关的分系统数据。
所有需要航天员操作的按键都比较大,间距也很宽松,航天员半躺在座椅里也触手可及。
舱内见不到裸露管线
向船舱的左右两边看,新型的阻燃材料质地柔软,呈浅咖啡色。俞进说,试验表明白色和浅咖啡色对人的视觉刺激最小,而红色、橘色等鲜艳的颜色是坚决禁用的。
视力所及之处,看不到任何裸露的管线或设备,舱内空间虽然不大,但整洁干净,让人心情舒畅。
两边各有一个舷窗,遮光罩可根据航天员需要拉上或拉开。
右边座椅上方是一盏冷光源的白光灯,灯由一组灯束组成,发出的光均匀不刺眼;左边座椅上方是一个摄像机,航天员在舱内图像就是靠它传回地面。
座椅的后面,伞舱包、航天员服装包、救生用品包整齐地固定在舱壁上。
打开舱门就见美丽地球
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中间是一个空阔的通道,周边是直的,上面的顶呈圆弧形。舱壁也是咖啡色的装饰材料,干净整洁。
两套舱外航天服打包放在支架上,加上30多件配套产品,占去了舱内三分之一的空间。
当航天服完全解包组装好之后,舱内空间就会被占掉一半,不过航天员在里面仍能比较自如地活动。
轨道舱上有食品加热器、大小便收集装置、睡袋等航天员生活用品,还有9个出舱活动需要的氧气瓶。这些设备都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航天员需要时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通径85厘米的出舱舱门,在飞船绕地飞行时面向地球的方向,航天员一打开舱门,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了。
◇本地链接
神七参研企业:
湖北造表现可打满分
25日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祖国各地一片欢腾。社会各界以不同的方式欢庆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祝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120秒后逃逸塔准时与火箭脱离,表现堪称完美!”昨日,位于湖北襄樊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还沉浸在神七发射成功的欢腾中。
该院宣传处刘处长激动地对记者说,火箭上端“备而不用”的逃逸塔应该在发射后两分钟内,自动与火箭脱离,从昨天的发射电视画面和前方技术人员反馈的信息来看,逃逸塔在规定时间内与火箭脱离,表现堪称完美。
“前120秒是最危险的。”刘处长向记者介绍,火箭点火发射后,前两分钟在大气层内飞行,这也是飞船遇到危险最大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如果遇到任何危险,逃逸塔会与火箭分离,启动自身的动力系统,带着飞船脱离危险区域。
“我们厂长亲自带队到发射现场保通讯畅通。”昨日,荆州市国营第七一一厂企管部纪部长对记者说,她是在激动与紧张的气氛里看完神七发射,看到神七完成一个个预定的目标,她的心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当记者让纪部长给神七发射现场通讯保障打分时,她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回收现场通信保障一定能圆满完成!”她自信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黄海斌
200多块陨石在神七附近
“关于太空陨石,专门有空间碎片专家组,之前经过严格计算,据我了解有两百多块陨石在附近,后来经过严格计算以后,这两百多块对神七出舱活动没有任何影响,连黄色区域都没有进入。”
——神七发射倒计时发射指令的零号指挥员郭忠来
【饮食】
航天食品有望近期走进超市
易产气食品被排除在外
神七载人飞船正按计划在太空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神七要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所以这次对航天员食品专门提出低产气的要求,在食品选材时就尽量采用低产气原料,像豆类等易产气食品便被排除在外。
神七航天员食品要求低产气,主要是为避免航天员出舱行走过程中打嗝、在低压情况下造成腹痛等身体不适。
已生产出巧克力和糕点
航天食品有望在近期走进超市,由于飞船载重能力和体积有限,空间环境特殊,因此航天食品高营养、高效能、方便携带的优点十分突出。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食品与营养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陈斌说,如果应用到民用,将在极地考察、登山、旅游等活动中受到欢迎。
另外,航天食品采用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食品生产标准,从原料选择、加工工艺、生产过程到全过程分析检测都有近乎苛刻的标准,例如对生产车间空气洁净度的要求与药品生产相同。陈斌说,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航天食品在安全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我们从2006年开始致力于将航天食品产业化。”陈斌说,目前,他们已经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由航天员中心提供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合作企业提供生产厂房、设备,已经生产出巧克力和糕点两种产品。
陈斌说,未来将有更多的航天食品或应用了航天食品标准和工艺的食品走进超市。
【医疗】
航天员太空中生病可自己打针
中国航天员中心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博士告诉记者,在神七航天员的药箱里,首次增加了5种新药。
这5种药物是:内含十几味中药、用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太空养心丸”,防治空间运动病的口腔速崩片和预充式针剂,有助于缓解疲劳的电解质饮料,以及用于提高耐力的医用糖盐补充剂。
李勇枝说,神七飞行任务重,尤其是出舱活动的开展,面临着三大医学风险:空间运动病、减压病和体力耐力下降。这对航天员的抵抗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研制新药的同时,航天医学专家们还对药物的包装进行了改进。李勇枝说,“太空养心丸”装在米纸里,服用起来很方便。神六时使用的口服片剂,这次更改为口腔速崩片,不用水就能吃。注射针剂则首次采用了预充式——药液事先已经装好,航天员可以自己注射,也可以互相注射。
据介绍,神七舱载药物多达上百种,分装在个人急救药包和航天药箱等处。这样,无论是在正常飞行还是应急返回时,航天员都能快速找到并服用药物。
【耳塞】
让航天员远离隐形杀手
在人们的想像当中,太空远离尘世间的喧嚣,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应该是安详和宁静的。其实不然,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神舟七号飞船内还受到噪音的困扰。为此,3名航天员特地配备了防护耳塞。
在神舟五号飞行任务中,这种防噪音耳塞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使得杨利伟远离了噪音的伤害。2005年秋天,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戴着这种防护耳塞圆满完成了神舟六号为期5天的飞行任务。
长久以来,噪音被称为航天员的“隐形杀手”。噪音导致俄罗斯航天员比尔·麦克阿瑟和瓦勒里·托卡瑞夫结束6个月的空间站工作返回地球后出现部分听力丧失的症状。如何解决噪音的干扰、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建造了世界顶尖级的噪声实验室,监测出飞船舱内噪音谱,从数百种原材料中遴选出贴近人体组织结构的特殊材料,经过严格的压力和使用效果测试,根据人体耳朵的形状设计出三凸缘结构的专用防护耳塞。
这种防护耳塞能自动调节耳内气压变化,有效消除、缓解航天飞行噪音引起的耳朵疼痛与不适,航天员戴上这种耳塞,能与耳道自动吻合,没有压迫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噪音,而且不影响航天员通过通讯帽与地面进行通话,成功地实现了降低噪音且保持正常语音信息传递的效果。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中新网、北京晚报
【黑匣子】
黑匣子是橘红色
黑匣子耐1000℃高温
在神舟七号飞船上有一个应急数据记录器,飞船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设计师告诉记者,这就是飞船上的“黑匣子”。
飞机发生意外时,飞行数据会被黑匣子记录,用于分析事故原因。神七上的“黑匣子”也有这样的功能。
不过,“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设计人员介绍说,为了便于发现,“黑匣子”是橘红色的。
飞船飞行过程中,“黑匣子”放在航天员座椅的下方。用于记录飞船飞行的重要数据,例如:舱内气压、温度、湿度,飞船姿态,各种设备工作状态,航天员在仪表上的操作等。
“黑匣子”采用了特殊的装甲防护。地面试验时,将“黑匣子”放在炮膛里像炮弹一样打出去,在铁板上经受相当于15000倍重力的力量的冲击,“黑匣子”中的数据依然可以正常读出。
而在海水中浸泡一个月,在超过10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半个小时等极端测试,“黑匣子”也一一通过。
这次寻找的范围难度更大
前天,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火箭残骸搜索小分队迅即在各预定落区开始寻找火箭“黑匣子”和箭体残骸。
与神一到神六发射不同的是,这次火箭的“黑匣子”由磁记录仪改为电子记录仪,直径由原来的30厘米缩小到15厘米,体积也比原来缩小。发射神六的火箭只装了一个“黑匣子”,而这次火箭在整流罩上增加了2个,加上原来在芯一级上的1个,需要搜寻的“黑匣子”增加到了3个。
副着陆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空中搜救分队指挥员刘涛告诉记者,按照飞行程序,火箭芯一级“黑匣子”将落在内蒙古鄂托克旗,整流罩“黑匣子”将落在内蒙古乌审旗。相比前几次,这次寻找的范围更大,难度更大。
担任主着陆场空中搜救任务的总参某陆航团团长蔡有固介绍,由于今年的搜救模式由原来的空地共同搜救,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
【难题】
神七飞行控制存在三大难题
“与神五、神六任务相比,神七飞行控制存在三大难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北京飞控中心在内的整个测控系统已经作好充分准备,全力应对。
一是航天员出舱活动,对整个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涉及到出舱活动的一些关键软硬件设备必须进行备份;出舱活动过程复杂、环节众多,北京飞控中心必须在短时间内对各环节进行多方确认,才能把活动进程一步步向前推。
二是伴飞卫星的飞行控制是对我国测控系统的全新挑战。这次飞船释放的伴飞小卫星,必须围绕飞船轨道舱进行伴飞飞行,并确保不和飞船发生碰撞,控制难度和要求很高。
三是天基测控网首次投入使用,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我国的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2008年刚刚发射升空,尚处于测试试验之中就将承担天基测控任务。
这次试验,将把我国的航天测控网从陆地的测控站和海上远洋测量船搬到赤道上空。
朱民才说,针对神七从发射到返回各个阶段的情况,特别是航天员出舱行走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作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指挥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制订了230套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