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飞天”舱外航天服诞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05:42  中国青年报
“飞天”舱外航天服诞生记
中国制造的“飞天”航天服。秦宪安 摄

  赵雁

  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集体,他们在不到4年的时间,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智慧,刻苦攻关,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

  2004年7月,从决定研发舱外航天服的那一刻起,一场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攻坚战就打响了。

  研发舱外航天服的领头人——责任总设计师李潭秋,45岁;“主力”队员刘向阳,主任设计师,37岁;其他成员,多是20多岁、大学毕业没几年的青涩男女。

  按照研制规律而言,舱外服的研制最起码也需要8年时间,而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青年团队却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攻下了这个堡垒,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舱外航天服。

  日本女性行,我们更应该行

  张万欣,舱外航天服总体主任设计师,她是中心最年轻的女主任设计师之一。

  1993年,张万欣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来到研究室,开始参加舱内航天服的研制工作。如今当年学校一同分来的同学中,只剩她还在这块载人航天的阵地坚守。

  2000年5月,中心推荐张万欣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外学习舱外航天服技术。她在上海外语学院苦读一年外语,而这门外语她是从零开始学习。此时张万欣已30岁了,连这门外语的字母都不会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很着急。然而凭借努力,一年后,她的外语水平已基本满足需求。

  国外一年的学习生活,张万欣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舱外服技术基础理论,为今后承担任务打下基础。从第一堂课只能听懂30%到最后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张万欣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2004年7月,我国研制舱外航天服工作启动,张万欣是舱外服总体方案编写人员。

  当张万欣作为技术人员和同事一起再次赴国外学习时,身材瘦弱的她吃了很多苦。穿上舱外服后,肩的部分就到了上臂的位置了,女性手小,操作起来非常吃力,眼看要过不了关,她和另一女同事很着急。教员为了鼓励她们,说前段时间,在这里训练的一个日本女航天员,身材比你们还瘦小,但人家所有操作都很到位。

  航天员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体质和操作能力显然和普通人不能同日而语。然而张万欣和同事听了心里还是不是滋味:日本女性行,我们更应该行。在反复训练中,她和同事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让外国同行竖起了大拇指。

  李冰,刚刚成为孩子的母亲。即便在怀孕期间,她也和大伙儿一样,穿梭在各个试验现场。产假还没休完,她就把孩子交给老人,急冲冲地回到岗位。李冰说,一个人一生中遇到这样伟大事业,遇到这样的挑战,是多么难得和幸福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40多岁的司怀吉,是从郑州农学院特招到中心工作的。今年春节前,正值低压试验服综合测试,连续的超负荷工作,司博士血压突然升高,晕倒在办公室。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医院,然而第二天,他带着药,又上班了。

  今年3月,司怀吉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视力下降到0.1以下,而调来之前他可是1.5的好视力。司博士住院了,诊断结果是长时间劳累,用眼过度形成眼睛葡萄体发炎,需要用激素治疗。就这样,司怀吉的服药杯里的药品种类越来越多,他装着药又来上班了。

  恋爱的初样与正样

  许多年轻人都是在航天服研制期间结婚的,但他们根本不可能享有婚假。

  2006年春天,对张学志来说,特别难忘,因为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有了中意的女友。他总说,“我的爱情是跟舱外航天服一起成长起来的”。

  2006年9月30日,舱外航天服正式转初样阶段,张学志特意在10月1日请了两天假,把女朋友带回哈尔滨老家,让妈妈看看。张妈妈笑着认可了这段恋情。张学志说,我的爱情和舱外航天服一起转入初样。

  2007年,舱外航天服转正样,张学志和女朋友的爱情也瓜熟蒂落,转了正样,他们终于将红红的结婚证书领回了家。

  年轻人结婚的多了,室领导开玩笑地提出了一个似乎不近情理的“要求”:结婚可以,但生孩子不可以,等神七任务完成了再要孩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