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足印——27日17时,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漫步。
北京时间9月27日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中国航天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
这一刻,全中国的目光都锁定在距地面343公里高度的神舟七号上——通过架设在飞船舱外的摄像机,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翟志刚迈入太空的这历史性一步。
●顺利出舱,向全国、全世界人民问好
16时35分12秒,舱门开启。神舟,开始对太空敞开了她的胸怀。
16时41分,翟志刚顺利出舱。
把红色的安全系绳挂钩挂在飞船舱外的出舱扶手上之后,翟志刚上半身露出飞船,并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右臂上,红色的“飞天”二字清晰可见。“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然后,他把两个安全系绳的挂钩全部改挂到右侧的扶手上,全身飘出了飞船——此时,飞船正处于祖国上空。
作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在人类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次年出生的翟志刚,比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晚来了43年。
43年一瞬过。今天,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史性一大步——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翟志刚挥舞的国旗,由上百名科技人员绣制
在轨道舱内协助出舱的2号航天员刘伯明露出身来,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
翟志刚在太空中向着镜头挥舞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掌声、欢呼声久久不绝。“这是由各大系统上百名科技人员每人一针亲手绣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正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托举着翟志刚飞上太空,并第一次打开神舟飞船,进入太空。
属马的翟志刚,以每秒7.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高纯净的真空,高达数百摄氏度的温差,以及迥异于地球的微重力环境,让人类最起码的生存变成绝无可能。
而翟志刚感受到的却是温暖如春、空气清新的环境。
翟志刚身着的这套航天服被命名为“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飞天’就是一个微型飞船。”专家说,这套中国研制的航天服不仅能够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还能持续4个小时以上提供适宜的气体成分、温湿度和压力环境。
●顺利取回试验材料,传给刘伯明时身体向左歪倒
太空中的翟志刚,与其说是“行走”,不如说是在“飘移”——用两只手交替抓着飞船舱外的扶手,支持身体缓缓移动。
这就是与我们在地面上完全不同的太空行走。
翟志刚“游”到安装在飞船轨道舱壁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旁,取下装置,用右手交给轨道舱内等候的另一位航天员刘伯明。
似乎有些不太适应太空环境,翟志刚在传递时,身体明显向左歪倒——但他很快在刘伯明的帮助下调整了过来。
完成取回试验材料这项最主要的任务后,翟志刚的左腿与白色电脐带发生了缠绕。从大屏幕上看,翟志刚冷静地调整双腿位置,缓缓摆脱了缠绕。
●太空行走共19分35秒,总里程达9165公里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轨道舱”。时间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到了翟志刚“回船”的时间了。
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脚先头后,缓缓进舱。
17时00分35秒,通向太空的舱门缓缓关闭。
透过飞船的太阳余晖,给地球套上了一圈炫目的光环,给神舟镀上了一层灿烂金色。
此时,飞船刚刚飞过她的起飞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
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其间,翟志刚与飞船一起飞过了9165公里。
在此后与地面的通话中,翟志刚说:“太空漫步的感觉很好,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据新华社
专家解读航天员出舱三个“意外”
“神七”航天员在圆满完成出舱活动的过程中,遭遇了几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出舱结束后,专家向记者进行了解释。
第一次打开舱门后为何关闭
对于航天员手动开舱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邓一兵介绍说,航天员手动开舱门的动作是设计师设计的,因为手动开门更安全。手动开门有两道锁,打开第一道后再打开第二道,这样能够保证舱门的安全,舱门打开后就直接和外太空相通,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动作。
在翟志刚打开舱门的过程中,第一次打开舱门后,又很快关闭了舱门,对此,邓一兵解释说,这是因为第一次打开时,舱门的位置没有完全弄好,门打开后,翟志刚挪不开身,所以,第二次他找了个好的位置,再把舱门打开。
第二次打开舱门为何用了6分钟
16时35分到41分,飞船轨道舱的舱门从开启到完全打开,足足用了6分钟的时间。“我一点也不紧张,我们对此早有预案。”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地面训练开门,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航天员在地面上虽然进行了大量模拟训练,但地面是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的失重和真空环境的,因而操作过程肯定会有差别。”
陈善广说,开门的过程中,刘伯明在舱内进行了为翟志刚固定腿部等协助工作,以帮助他找到着力点,舱门随后被顺利打开。
他同时表示,这个过程加强了我们对太空的认识。
出舱时为何误报“出现火警”
紧接着,翟志刚还没有完全“走”出舱外,“火灾警报”突然传来。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赶快走出大厅,来到指控大厅旁边的飞船控制室一看,原来是一个感烟探测器失效了,所以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误报为“出现火警”。
就在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准备回到轨道舱时,一根白色的带子“挡”在了他的两腿之间。这根带子,就是把航天员和飞船连接在一起的电脐带。
航天员刘伯明在飞船发射前曾说,太空行走中电脐带和安全系绳发生缠绕会很危险,但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显然,翟志刚训练有素,没用多久,他就手脚并用地把电脐带拨弄到了一边。W
综合新华社、广州日报
俄航天专家“中国首次太空行走是全人类的成就”
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主管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27日说,他对中国航天员当天成功完成太空行走表示热烈祝贺,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与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这一壮举的国家,这是全人类的成就。
索洛维约夫指出,太空行走需要解决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因此,中国航天员成功完成首次太空行走,“对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深远的意义”。
在谈到中国打算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时,索洛维约夫说,要建设长期载人空间站,中国航天专家需要解决空间站内的生命长期保障、氧气供应、空间站环境保护和能源保障等问题,此外还要解决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一系列复杂技术问题。他相信,中国航天专家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神七”后将选“新一代” 暂无招女航天员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陈善广说,从载人航天工程的任务需求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突破载人航天关键技术阶段,实验性任务不多,飞行大多以体验性和突破性技术为主,同时兼顾科学实验。因此,第2批预备航天员的来源和数量不会有大的变化。“在选拔第1批航天员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很多国外经验,但缺乏自己的实践,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陈善广说,针对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中国航天员中心根据10年来的训练经验,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项目,改进和完善了选拔标准与方法。
陈善广说,随着载人航天任务的发展,今后的航天员不仅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还可能从科学家里选拔,选拔范围会有适度的扩大。
他还表示,目前还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计划。
● “太阳沐浴在一种闪烁的金黄色的光线中,就像来自梦境。”
——(苏联)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他从上升2号飞船进行太空行走,这是人类首次漫步太空。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激动的,当时就是想,该干活了。”
——(苏联)萨维茨卡娅。1984年7月25日,她从礼炮7号空间站进行太空行走并进行维修操作实验,成为第一位漫步太空的女性。
●“真是太美了,连那些烽火连绵、苦难深重的地方,从这么远的距离看也是美的。这使我重新思考人生的真谛。”
——(美国)焦立中。1996年1月11日,他从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太空行走,成为首位漫步太空的华裔航天员。
●“从外面往航天飞机正面看,风景好看极了!”
——(美国)卢杰。2000年9月11日,他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起进行太空行走,是单次出舱活动距离最远的华裔航天员。
● “当我出舱后发现我的周围仅仅是一个没有空气的太空,老实说,感觉有些复杂,比方说,下意识地会提醒自己要小心。”
——(俄罗斯)索洛维约夫。他总共进行过16次太空行走,被誉为太空行走的“世界冠军”。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美国)阿姆斯特朗。1969年7月21日,他和队友奥尔德林首次登上月球,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面行走。
以上均据新华社电
巡天完毕“神七”今天回家
中国航天员翟志刚27日圆满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并顺利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和技术试验。按照飞行计划,神七飞船28日将进入返回阶段。神七飞行28日的精彩看点包括: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穿越“黑障”区和飞船搜救。
看点一: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
(航天服只有手套将被带回地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3部分组成。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
按照飞行计划,28日下午飞船运行到第45圈的时候,将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27日实施舱外活动时穿着的两套航天服,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将只有手套跟随返回舱被带回地面。
看点二:穿越“黑障”
(点火时间差1秒,飞船落点差数公里)
在整个飞船返回阶段,飞船穿越“黑障”区将是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
当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最后一圈时,测控指挥部门将向飞船注入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制动返回。制动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必须精确控制,点火时间相差1秒钟,就会使飞船落点位置相差数公里。“黑障”区是指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的高速、高温摩擦,使得返回舱表面形成一个等离子区,飞船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因此大幅衰减,甚至中断。这对飞船的性能和航天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严峻考验。一直要持续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才会消失。
看点三:搜救航天员和返回舱
(指挥中心“搬上天”,空中救治航天员)
回家的日子就要到了,人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内蒙古四子王旗这片辽阔的大草原上。28日,神七飞船返回舱将在这里进行回收。
与“神五”、“神六”返回舱搜救不同,神七任务中,指挥中心由地面搬到了空中。为提高效率,搜救模式将变为空中救治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搜救的组织指挥、搜救人员的输送、航天员的转运和医监医保工作,将全部在直升机上进行。地面车辆的减少,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直升机中,新增加了一套空中指挥系统担负搜救指挥任务。这个系统具备了语音通信、指挥控制、定位和信息处理功能,其中包括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定位系统,可以与着陆场区、西安测控中心和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不间断联系。
记者27日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指挥室了解到,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目前,主着陆场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搜救人员在岗待命,主着陆场28日气象条件良好,没有影响飞船回收的恶劣天气。 据新华社电
■飞天伴侣
“神七”伴飞小卫星
成功释放
神舟七号搭载的伴飞小卫星于北京时间27日19时24分成功释放。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伴飞小卫星释放后,以缓慢速度逐渐离开飞船,并对飞船进行摄像和照相。之后,存储图片通过测控网传回地面。
航天员返回后,北京飞控中心将控制伴飞小卫星逐步接近轨道舱,并最终实现围绕轨道舱飞行。从卫星释放到实现伴飞,预计在10天内完成。
伴飞小卫星安装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前端。飞船升空后,北京飞控中心对卫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严密监视,通过发送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逐步实施了对星上部分设备加电、星上飞行程序设置和卫星释放准备程序启动等动作。
有关专家表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为大型航天器的在轨故障诊断和安全保障奠定基础。 据新华社电
小型空间站有望“神十”后建立
神七航天员27日成功出舱行走,这意味着我国16年前提出的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的第二大步的首个步骤完成。发射场总指挥崔吉俊介绍,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的任务有望在“神十”发射后建立。
第二阶段要完成太空实验室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载人航天分三步走,即第一步,能上天;第二步,能出舱;第三步,建立小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神一”试验飞船飞上太空后成功着陆。4年后,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神五进入太空,在飞船上天的基础上实现了载人上天。继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神六开始人类探索太空征程后,如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再次乘船飞天,其中一人于27日出舱在太空漫步,并完成相关实验。这也意味着“能出舱”的第二步完成。“9·21工程”将剩下最后的一项,即建立空间站。
据“神七”发射质量控制顾问徐克俊介绍,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第二步航天员走出飞船后,第二阶段的任务还将包括完成太空实验室进行短期的照料和维护,在此基础上将进行计划的第三步即完成太空对接,建立长期的太空空间站。
“神十”发射将对接目标飞行器
据发射场总指挥崔吉俊介绍,如果神八、神九都顺利进行,神十发射升空后和目标飞行器进行对接。载人对接顺利完成后,就将建立空间站。
建空间站需更大运载力火箭
目前计划建立的空间站是小型的,约重20吨。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说,空间站的建立需要的火箭跟现在运用的“神箭”长征二号和大运载力的长征三号乙不同,需要更大运载力的火箭。目前,支援此种大运载力火箭的新发动机技术关键已获突破。试飞大运载力火箭的计划有望在2013年前后进行。目前中国把大推力火箭的生产基地设在天津,而发射场则设在海南。
“长二F”火箭“神七”后不会谢幕
从第8枚火箭开始,一直执行神舟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进行改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体现在加长四个助推器,以多装燃料提高运送能力。改进后的火箭在航天界内部被称为“长二F改”,但对外仍然保留原来名称。
相关人士表示,之前关于神舟七号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谢幕之战的说法是错误的。该型火箭不仅不会谢幕,而且在大运载力火箭研制生产之前,至少还要发射3次。W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