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日傍晚 英雄凯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08:13  长江商报

  神七17时左右返回地面,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昨日圆满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并顺利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在昨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飞行计划安排,神七飞船将于28日17时左右返回地面,但具体时间还会根据运行情况做一些微调。

  返回是个风险比较高的时段,但王兆耀表示,依据多次成功经验,认真、谨慎地对待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将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记者昨日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指挥室了解到,主着陆场回收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目前,主着陆场已经进入临战状态,雷达测控阵地灯火通明,所有搜救人员在岗待命,搜救直升机和地面搜救车辆随时可以出动。主着陆场今日气象条件良好,没有影响飞船回收的恶劣天气。

  为了详细准确掌握着陆场区的地形地貌、居民分布以及地面设施等情况,主着陆场对场区进行了覆盖式的空中勘察,准确标记了沟壑、村庄及地面建筑的分布,为返回舱的搜索和救援提供了有益的地理信息。

  今日神七飞行三大看点

  看点一

  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3部分组成。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

  按照飞行计划,28日下午飞船运行到第45圈的时候,将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航天员翟志刚和刘伯明27日实施舱外活动时穿着的两套航天服,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将只有手套跟随返回舱被带回地面。

  看点二

  穿越“黑障”

  在整个飞船返回阶段,飞船穿越“黑障”区将是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

  “黑障”区是指航天器返回舱返回大气层时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的高速、高温摩擦,使得返回舱表面形成一个等离子区,飞船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因此大幅衰减,甚至中断。这对飞船的性能和航天员的心理、生理都是严峻考验。一直要持续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才会消失。

  看点三

  搜救航天员和返回舱

  对航天员和返回舱进行及时搜救,是确保航天员安全和任务完成的重要环节。神七飞船返回舱着陆后,着陆场系统将在第一时间对航天员和返回舱展开搜救。

  与神五、神六返回舱搜救不同,神七任务中,为提高效率,搜救模式将变为空中救治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搜救的组织指挥、搜救人员的输送、航天员的转运和医监医保工作,将全部在直升机上进行。地面车辆的减少,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环境。

  ◇亮点

  搜救指控中心搬到空中

  与以往的飞船回收搜救相比,神舟七号搜救技术状态发生5大变化,其中,指挥控制中心首次由地面搬到了空中,成为最大亮点。

  据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隋起胜介绍,这5大变化是:

  一是回收搜救时间由黎明变为傍晚。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船回收时间都是在黎明,搜救工作基本上在白天进行。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时间定在傍晚,这就意味着飞船在着陆后不久就将天黑,搜救工作将在黑夜进行,难度比以前加大。

  二是航天员数量增加。

  隋起胜说,这不是单纯增加一个人的问题,增加1名航天员,整个回收搜救的工作流程、物资保障和主着陆场的所有安排,都要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

  三是指挥中心由地面搬到了空中。

  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直升机中,新增加了一套空中指挥系统担负搜救指挥任务。这个系统具备了语音通信,指挥控制、定位和信息处理功能,其中包括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一号”定位系统,可以与着陆场区、西安测控中心和北京飞控中心进行不间断联系。“这将使我们的搜救指挥更机动、更高效。”隋起胜说。

  四是搜救工作由空地协同转变到空中自主完成。

  以往的搜救工作是由空中分队和地面分队同时进行,两支分队到达后才打开返回舱舱门。在神舟七号飞船回收搜救时,将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隋起胜认为,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使返回舱的处置更加从容,而且还避免了地面分队因抢时间而压坏草皮、影响生态环境。

  五是增加了发射上升段的应急救生任务。

  隋起胜说,如果飞船在发射上升阶段,因为意外而出现逃逸情况,搜救分队还要在东西长300公里左右的区域里进行应急救生搜救。这在以往的搜救任务中是没有的。

  ◇关注

  主着陆场搜救人员平均年龄30岁

  经过多年的人才积累和建设,神舟七号主着陆场回收搜救人员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等特点。搜救人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科技人员92.4%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主着陆场站站长贾书贵说,与其他科技单位不一样的是,主着陆场的回收搜救人员携带测控装备常年流动,转战全国执行跟踪测控任务,几乎全年在外作业。

  贾书贵介绍,主着陆场科技人员克服了大量困难,取得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其中,航天员生理遥测系统、浅层风预报辅助决策系统等,填补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回收的空白,多项成果成为国家标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