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台州 江德华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月19日介绍,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为防止奶粉企业和商家哄抬价格,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价格监管,必要时,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稳定婴幼儿奶粉价格。(9月19日新华网)
“毒奶粉”事件演化至今,价格主管部门终于站出来说话,发出一纸紧急通知,试图预防婴幼儿奶粉价格上涨。无论是政策初衷,还是所选择的时机,都显示出价格主管部门的高度负责精神。但问题在于,对于高度市场化的乳品市场,才暴露出其产业链存在的“潜规则”,诸多头绪还远未查明理清,价格主管部门就盲目介入干预,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许,行政干预奶粉价格的最终结果,反而得不偿失。
透过目前毒奶粉事件已经披露的信息,奶源中被添加三聚氰胺是祸首。然而,那些不法分子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显然是受到了经济利润的驱使,企图利用添加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而保证自己所供应的牛奶卖个好价钱。奶源如此,“三鹿”之流的生产企业,有意无意地放松原料奶的质量检测,甚至对问题奶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尝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提高利润呢?因而,价格主管部门干预奶粉市场价格,却必然会扭曲乳品行业的市场机制,有干扰产业链价格传导之虞。
事实上,乳品行业近年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内部处于一片混乱状况。一方面,生产企业互相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各种“价格战”时有发生,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对于上游奶源采取两手策略,既争夺控制奶源,又尽量压质压价。同时,上游奶源提供者也要保护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各种伎俩对付生产企业—比如添加三聚氰胺。在这种行业背景下,贸然实行价格管制,必将削弱企业盈利能力,并传导给上游的奶源提供者,广大奶农将是最终受害者。何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会直接促使企业消减成本,减少对质量控制的管理成本投入。
与此同时,刚刚经历毒奶粉事件的洗礼,惊魂未定的广大消费者,短时期内必将减少奶粉消费量,暂时以其他产品替代奶粉。因而,市场需求的减少,也将弥补因部分企业停产所导致的市场供应不足,那些“幸存”企业并不具备提高奶粉价格的能力。恰恰相反,至少在可以预见的短时期之内,诸多生产企业非但无力降价,恐怕还得加大市场促销力度,以恢复消费者对奶粉的信心。当此之时,除了少数国外奶粉品牌之外,对于占市场多数的生产企业来说,谈论奶粉涨价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如上种种,行政干预奶粉市场价格,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做法,既会在中长期扰乱奶粉市场,又在短期之内无甚作为。这样的行政干预,最终将只能停留于一纸措辞严厉的通知,对于奶粉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不如撤销了事。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透过毒奶粉事件,既暴露出质量监管的不力,也隐约显示出价格监管的扭曲。这意味着,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奶粉市场,学会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做出精准的平衡—加大质量监管,减少价格干预。